APP下载

视觉的维度
——谈“视觉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2019-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字图形基础

周 雯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一、明确的课程定位

视觉创新设计课程为基础大平台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第三学期属于专业分流的预备时期,到第四学期学生将步入各自选择的具体专业方向进行学习。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编制于基础部,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但课程前期有基础大平台课程,如设计素描、色彩、专业导论等课程,后期也就是第四学期步入专业学习后,还有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基础课程。那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到底是怎样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这门课程与基础平台课程、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区别。专业基础课程,如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课程与专业关系紧密,且专业目标明确,它直击专业问题,强调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探求答案的“唯一性”;而视觉创新设计课程,属于专业导向性课程,它虽也涉及到文字、图形等视觉要素的学习,但更多的是强调与专业的关联性,目的是专业基础素养的培养,整合基础。在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探求答案的“可能性”。这门课程作为与后期专业课程的过渡与衔接课程,就必然具备强烈的专业导向性。再来看前期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专业导论等基础大平台课程,与专业训练不产生任何关联,是更多的是,对造型基础、形式法则、思维方法、审美素养的整体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规律以及课程定位来看,视觉创新设计在前后的课程体系中,应该是一个渐收,但是仍具强烈开放性的课程。

二、交融化的课程环境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我们已然处于一个大视觉时代。视觉的维度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视觉设计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以及传播内容,更为多元化及开放化。这就更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的、联系的视角来看待和思考设计问题。

中外很多优秀的高校都在教学上进行适时改变。如在发达国家德国,在对于文字形态设计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由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课程中导入文字与建筑的内在关系的视角进行授课。又如在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优秀的设计院校。均在尝试通过课题打破学生过于狭窄单线思维,进行跨领域的思考。这种注重探索性、过程性与交叉性,通过维度的拓展,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各个可能性,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建立视觉语言的创新表达。

三、实验性的课程内容

创意的“创”的意思多指“初始的、初次的,刚开始的”,表达着最先的,崭新的富有开拓性含义。

思维的单向和狭窄,对视觉设计传播呈现的多元性造成巨大的阻碍。我们则希望视觉创新设计课程这门专业基础前期课程,能一开始就让学生建立一种探讨如何从视觉上进行新探索的可能。

在具体授课内容上,作为一门专业导向性、过渡性课程,则在视觉要素的课题设置、训练过程与训练目标上,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的“实验性”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训练,培养其视觉上、概念性、可能性,最终带来的专业基础素养提高与创造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有两个部分重点部内容:重点部分1:视觉形态设计实验部分“形态”是视觉语言主要载体和媒介。这部分通过图形、文字、编排等视觉基础要素形态入手进行尝试,进行培养学生从多形式、多变化、多表现的能力。

课题一:图形形态设计实验(强调多点尝试)

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某一视觉要素的多形态变化能力。通过手工绘制、数码技术、人工技能处理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的实验性探索设计。

课题二:文字形态设计实验(强调转换视角)

目的是学会观察借鉴、学会用不寻常的视角切入。分别从造型、形式、空间的视角上对文字进行文字形态实验探索设计。

课题三:编排形态设计实验(强调多维空间与互动)

要求将前期作业成果进行筛选和编辑,最终通过创意纸品的形式展现。作业呈现中要体现二维向三维以及四维的方式转换的处理。以及让学生了解图形、文字与编排要素之间,以及与时间、动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部分2:视觉设计综合实验部分

通过一个主课题设计,让学生自选切入点,进行视觉综合呈现。尝试结合自然物象、艺术形式、流行文化等视角进行设计,要求学生学会用创意性思维寻找切入的视角点;学会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物或图的转译生成过程;最终以视觉信息的呈现与传达,呈现多维度、多介质、多媒介的面貌。

四、课程意义

课程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教给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解读万千现象,以艺术的视线去扫描设计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并通过融合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希望锻造学生开放状态下的无限可能,将探索态度与创新精神的生成视为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文字图形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