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

2019-04-08赵金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赵金强

(肇庆市文化馆,广东 肇庆 5260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人群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并不仅仅是我国的各项传统文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人民的生存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文化底蕴,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同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性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具有极强的精神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大众性,无论是何种文化遗产在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特性较为亲民,属于大众文化,所以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生俱来性和不可忽视性,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与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发展相结合,这也是文化工作者需要面临并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具备的不同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象征着其精神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我国不同族类的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艺术财富,这种艺术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表演,而已经融入了所有的生活和工作中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具有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特征,是人们在进行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抒发情感以及凝聚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感受到当时的文化艺术特性和人们的审美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非物质形态,主要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手艺或技能,在国家的认可前提下,由不同的个体、群体或团体在进行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实践以及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特点具有较为丰富的技能性和象征性,而在进行这项技能应用时,其涉及到的工具或实物都可将其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象征。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全球第6个加入该公约的国家。而在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中,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在全国各地收集了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展了相应的保护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所以具有极强的民众特点和群众性,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应当将保护意识化为实际的保护行动,进一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存和传递②。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象征,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记录来说,都十分重要属于以向精神传承和艺术传承,也包含了在制作某一项物件的手艺或手工操作,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文化中包括的内容不仅仅是当时的历史底蕴,也标示着历史中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更替。其中文化遗产包含了人为创造的所有具有发展特性和程度的状态,而由古到今的每一个时期,由于在发展时都有不断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随历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我国在进行现代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特点进行融合,使现代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其中,并对其进行创造和发展,这也是进行内容改革和形式变化的新型文化。

在这种人文背景的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引擎是使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在活动时建立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能够使不同的参与者参与其中。保证社会获得向上推进的文化素养③。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需要明确我国基础的群众文化需求,应当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时能够满足不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保证人心的凝聚,起到整合社会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效果,也是我国现代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项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的视野和境界,假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现代化转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现代化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交融,建立更为良好的传承活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群众文化的融合连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现代人类生存,其中涉及到人类的所有生存领域,是人类对世界资源进行利用并建立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遗产类型和文化特点,都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本质特点,而在这种背景下,根据自身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状态形成了相应的发展方式和独特认知,通过创造世界和改变观念的方式,使人类的文化意识得以发展,进一步保证了当地人群的能力素养持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期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延续,需要将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不可将其进行隐藏或束缚,而应当尽可能使其贴近生活和群众,在与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④。

而在进行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时,需要根据其民族性和地域性进行调整,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能够符合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的内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群众文化的融合与对接。例如我国的各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被设置为国家法定假日,这样能够在保证群众的节庆活动的同时,寻找传统文化的生活情趣。

由于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特征性。由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发展性,所以会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现代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一定的连接,这说明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群众性和历史性。传统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对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命运通过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连接。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是人类的共有财富,而在我们生活过程中,人类应当如何利用或传承这样的财富,是现代文化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问题。

而在文化发展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艺术的活动形式,使不同的群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吸引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民众的传承使新时代文化传承能够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建立起传承的步骤与计划。所以从传统中走来的群众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中应当真正的枝繁叶茂,通过开展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来将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相结合,吸取其中的精神和智慧,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也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互相结合,为我国人民建立更为良好的精神世界,对于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来说有积极意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进行精神世界建设的主要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这种精神基础的主要体现,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社会相适应并结合,但由于现代社会对于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都较为新颖,所以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适应现代社会基本不太可能,所以在这种状况下,现代文化工作者应当将现代文明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使现代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提高人们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这样有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群众文化相结合,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无形且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所以如何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现代文化工作者的燃眉之急。

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文化结合之时需要使现代人民群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身的特点和状态,这样能够缩短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

由于不同地域的群众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其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期间,需要注重其中的细节,这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来说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相应的延续,现代文化工作者需要吸收并创造新型的文化因素,根据我国的文化特点和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特征,建立完善的传播渠道,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宽视野,能够进一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参与人数,保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

确切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活动内容较为丰富,而保护行动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和应用的,所以在开展各项文化资源管理时,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综艺活动相结合。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在欣赏文化和感受艺术的同时,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而非物质遗产文化也能够在与新时期群众活动的接触中不断向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时,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进行干涉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重活动而轻文化的现象。

五、结语

而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还是现代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做好本质的明确了解,其中存在的意义,并通过对其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操作符合时代特性和人性需求。而现代文化工作者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点在演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发挥其特制,使文化成为现代人民群众血液中流淌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行为方式。

注释:

①曹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8(23):3.

②马箖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以陕西社火新的游演形式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167-168.

③施慧.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J].社科纵横,2017(04):148-151.

④海梦蝶.浅谈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大众文艺,2017(02):230.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多让群众咧嘴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