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猪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2019-04-08刘孟洲

养猪 2019年2期
关键词:养猪猪肉脂肪

刘孟洲

(陕西阳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安康 725000)

在拜读了张伟力先生和万遂如先生分别发表在《养猪》2015年2期和2017年2期关于《中国养猪业10年(2015—2025)谋略》和《发展生态养猪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略》的论述性文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鉴于当前中国养猪业现状,触发思考“中国养猪业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命题。在参考有关专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走生态型养猪之路”。什么是生态型养猪?生态型养猪的内涵有哪些?愚人愚见,万望同行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指教。

1 中国猪产业经历的历史阶段

1958年到2018年的60年间,我国猪产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1958—1978年是全国养猪数量大增的“传统养猪”阶段,是毛泽东主席1959年10月31日“关于大养其猪”一封信的历史效应。1979—1988年是养猪工艺改革的起始阶段,是华国锋同志视察东北某猪场后推行的“机械化养猪”阶段。1989—2008年,是全国大力推行“工厂化养猪”的历史阶段,是规模养猪工艺技术日趋成熟、规模养猪迅速发展的时期。2009—2018年,是养猪规模无限扩张的“集约化”养猪阶段。

总结养猪业60年的发展史可以肯定,我国猪产业已经跨入了现代化生产的历史时期。

2 当前“集约化”养猪面临的问题

近10年来,由于大型养猪集团的崛起,发展规模养猪,不科学地强调规模,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试图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投资建设几万头、几十万头规模的猪场,拟用改革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料加工和污水净化处理的工业运转方式解决粪污的无害化问题,这种发展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地域有限、人口密集、农田分散、地貌复杂、人均耕地少和资源有限的国情现实。

超大规模养猪是一个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式。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是突出矛盾,企业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高投入: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环境控制、沼气工程、粪污处理、水电供应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高耗能:猪场各系统的日常运行依靠电能、高能高蛋白质饲料的使用、高价值药品的投入是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高排放:高密度饲养、使用漏缝地板、水泡粪工艺是粪污集中排放对环境造成压力和污染的根源。

母猪的年生产力是低遗传力性状的集合,主要受环境控制,受边界效应的制约,实际生产中母猪繁殖生产的水平变数最大,很难实现目标计划。我们对母猪年生产力的统计科学性值得探讨。这是低产出的真正原因。

可以认为,目前猪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应该思考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的问题。

国家对近10余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进行的总结“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度增长,是过多地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地依赖粗放规模扩张,过多地依赖高耗能、高排放,致使国家的产业规模也累积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规模化养猪发展的近几年最为突出,突显5个方面的矛盾。

2.1 治理规模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是一大难题

一个存栏500头母猪、年生产10 000头肥育猪的自繁自养场,常年存栏按3 600头计算,年排粪尿1.2万吨,按每亩(1亩=666.7米2)耕地消纳1.65个猪当量计算,就需要配置耕地2 181亩,3 000头母猪年生产60 000万头猪已是常规的模式,年排污量高达7.2万吨,依靠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污水净化的工业运行方式,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仅沼液排放就需配套耕地13 086亩,这是大型养猪企业普遍存在的难题。

2.2 疫病是规模养猪业发展的第一大风险

规模养猪猪群密集,猪的生存环境变劣,为疫病传播创造了条件。因疫病暴发造成损失许多中小规模养猪场倒闭,大型企业严重亏损。时至今日,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口蹄疫以及病毒性疫病引起的细菌性疫病以混合感染的方式流行,以不同的方式周期性暴发,是养猪企业长期亏损、难以为计的原因。

2.3 品种全部西洋化

品种依赖进口,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成为我国规模养猪的主要种源。从国外不可能引入最优秀的种群,由于基因贫乏、血统受限,性能不高,选育进展困难,种猪的水平永远落后于欧美诸国。农业部在全国建立的90多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是在没有知识产权的形势下的权宜之举。养猪大国,品种依赖进口是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2.4 玉米、豆粕、添加剂型的规模养猪饲养模式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玉米、豆粕、添加剂型的规模养猪饲养模式是西方产粮国的养猪工艺。玉米70%、豆粕25%、添加剂5%是不符合中国粮食存在危机的基本国情。

2017年全球玉米产量10.64亿吨,中国玉米用量2.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24%,中国年进口大豆9 200万吨,为全球大豆总产量的26.5%。

猪是个高耗粮的畜种,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58亿吨,人均占有粮食仅480千克,7亿头肥猪消耗玉米、豆粕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8%,依靠耗粮和进口原料,是不可能持久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5 猪肉品质变劣

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三元杂种猪所生产的猪肉寡淡无味,又柴又硬,失去猪肉应具备的浓香味,其原因是生长速度快的猪种,风味物质没有富集的时间。肉的香味要依靠肌内脂肪、肌糖原和硫胺素在100~280℃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曼拉德反应,杜长大三元猪肌内脂肪含量只有2%~2.3%,肌内脂肪含量在3%以下,很难产生感知程度的香味,这是杜长大猪肉色香味较差的内在原因。

向生态化、低碳化、优质化转型升级,实施种养结合、杜绝环境污染、从事低碳生产、重视动物福利、生产优质产品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违背生物遗传本质的洋技术

3.1 断尾

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为了防止仔猪相互咬尾(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保育舍),规模化养猪工艺技术规定,仔猪出生后在倒数第3到第4尾椎处剪去尾巴,这是违背生物遗传本质的做法。

猪的互相咬尾,是“反应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饲养密度过大、仔猪活动范围受限,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猪床污染,猪舍温度、光线失衡所引起保育猪的“应激反应”,断尾技术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是把人的问题嫁祸于猪。

猪尾巴是遗传特性,是猪生存所必须,猪尾巴是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传递感情的器官,具有驱赶蚊蝇的作用,尾巴是动物健康的指示剂,是健康程度的标尺,也是胴体结构和肉品质的缩影,是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器官,是不应随意剪除的。

3.2 剪牙

仔猪出生时就有发育成熟的乳齿,称之为“焦牙”,这是多胎动物维系后代生存率的器官。因为母猪有6~7对乳头,每个乳头的长短、粗细、大小各异,而且母猪泌乳的特点是反射性放乳,每次泌乳的放乳时间仅20~40秒,新生小猪能否在短暂的放乳时间吃上乳汁,要靠乳牙咬紧乳头,并能够占有乳头和最后固定乳头,这是仔猪能否成活的条件,所以乳齿是初生仔猪咬紧乳头、顺利吮乳的工具。剪掉乳齿,反而会降低仔猪的育成率。

3.3 生物极限与高指标追求

生命是有限的,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也是有边界效应的。边界效应就是生物极限。

146日龄体重达百千克全期的平均日增重是685克;2.6的料重比是否是营养代谢的极限?断奶育成12头,母猪的年生产力就是27.6头,继续提高的潜力有多大?我们在追求生产指标时是否考虑过潜能与投入的相关性?

猪的营养代谢规律是三、三、三规律。三分之一用以维持生命的代谢、三分之一用于繁殖生长代谢、三分之一是废弃物代谢,料重比达到2.6选种上是否还要追求?产仔数是追求产12头1.5千克的、还是追求产15头大小不均的?我们如何来制定选育种方案、制定生产计划?

4 生态化养猪

我国猪业生产应该向生态化、低碳化和品牌化的方向转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所必须。

生态养猪的内涵包括杜绝对环境的污染,从事低碳化生产,生产优质猪肉产品和关注动物福利。

4.1 杜绝粪污对环境的污染

猪是畜牧养殖中排污量较大的畜种,根据土地对粪污的承载力确定猪的存栏量,以中小规模与农田配套,采用堆肥发酵、粪尿直接还田,实行种养结合,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方法养猪是杜绝污染环境的根本途径。

4.1.1 猪粪尿的排泄量 表1给出猪粪尿的排放量。

表1 猪粪尿的日排放量 千克

4.1.2 自繁自育万头规模猪场的年排粪尿量 由表1可以算出自繁自育万头规模猪场年排粪尿量约达1.2万吨,见表2。

表2 自繁自育万头规模猪场年排粪尿量

4.1.3 土地的承载力 土地的承载力是指“在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耕地、林地、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畜禽存栏量。又称之为土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是保持养分平衡的、对植物生长有利的粪污施入数量”。

(1)土地的承载力是以“猪当量”为标准作为计算单位。1头猪为1个猪当量,1个猪当量氮的排泄量为11.0千克,磷的排泄量为1.65千克,每天排泄11.0千克的氮和1.65千克的磷才算1头猪的标准。

(2)按猪当量计算,100头猪相当于15头奶牛、30头肉牛、250头羊、2 500只鸡的排泄量。

(3)种植不同作物耕地的承载力,见表3。全部粪尿用于农田,每亩耕地可养1.65个猪当量。

表3 种植不同作物耕地的承载力 猪当量

4.1.4 上海地区根据猪当量实测的1 000头肥育猪所需的农田面积(亩),见表4。每亩耕地平均养猪1.54头(粪)和6.46头(尿)。

表4 上海地区根据猪当量实测1 000头肥育猪所需农田面积 亩

4.1.5 按存栏量计算 自繁自养的万头猪场年均存栏量3 600头,按一亩耕地承载1.65个猪当量计算需要耕地2 181亩。

4.1.6 丹麦土地承载力的国家标准 每亩耕地养母猪0.4头、养肥育猪2.4头。

4.2 按照猪的生物学特性从事福利型养猪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种养结合”、“精耕农业”、“生态农业”、“地力常新”的典范,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生产方式。荷兰专家称赞20世纪60年代中国半开放式的猪舍,饲养员每天和猪亲密接触,是养猪福利的最佳楷模。冬天猪睡在草窝里,夏天猪滚在泥水里,一年四季都在阳光里,饲养员喂猪用肢体语言与猪交流是猪幸福指数最高的饲养工艺模式。集约化养猪的高密度、限位栏、断尾剪牙去势技术都是违背猪生物学特性的养猪工艺。

关注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动物福利标准有5条:1)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2)享受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居所脏、潮、冷、热和拥挤不适之苦;3)享受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4)享受生活无恐惧和悲痛的自由,免受精神恐慌之苦;5)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免受不自由难表天性之苦。

给猪一定的活动空间让猪生活在有阳光的自然环境里,使猪能够自由的行走、卧息、采食、饮水、排粪、排尿,在群居的环境里猪与猪之间能够互相交流,舒适的活动,是福利养猪必须具备的条件。放牧运动是最佳形式的生态养猪。

4.3 养猪业的低碳化生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规模化、高密度、集约化的养猪方式,这种方式的饲料必然是玉米、豆粕、添加剂型的高用粮、高价值、高能量、高蛋白质的优质饲料。中国到16亿人口时,全国养殖畜禽耗粮就高达4亿吨,中国出栏7亿头猪就需要消耗玉米、豆粕1.96亿吨。中国粮食总产量平均6.0亿~6.2亿吨,仅养猪耗粮32%,这是中国粮食生产根本无法承受的。

4.3.1 非常规饲料的加工利用 非常规饲料是我国潜力最大的资源,可用于养猪的饲料有2.24亿吨。其中:1)糟渣类1.59亿吨,包括豆渣、粉渣、甜菜渣、甘蔗渣和酒糟等;2)果渣类0.322亿吨,包括苹果渣、柑橘渣、葡萄渣;3)食用菌糠 1 680 万吨;4)饼粕类(棉籽饼、菜籽饼、胡麻饼等)1 600万吨。

这2.24亿吨的非常规饲料是很有价值的养猪饲料资源,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各种营养物质。建立非常规饲料加工体系,开发新的饲料类型,减少玉米、豆粕的用量是实行低碳养猪的根本路径。

4.3.2 发展多元化的家庭养殖业 家庭养殖是生态养殖的重要途径,既便于实行种养结合,又能充分利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农副产品及青绿多汁饲料生产优质畜产产品。低碳化养猪中国地方品种独具优势,一是利用地方品种的耐粗特性,能充分利用农副产品、青绿多汁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地方品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即耐热又御寒,用简单的栅舍就可以饲养,降低规模养猪对能源的依赖。三是推行日光节能式的半开放猪舍,充分利用太阳能,使猪生活在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中,既可节约能源,又促进了猪的生长。试验证明,日光节能式猪舍比封闭式的猪舍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可提高8%~12%,而且猪活泼好动,皮毛光亮,很少发生细菌性疾病。

4.4 生产优质猪肉产品

从国际养猪形势分析,大宗化猪肉量的问题已经解决,猪肉由数量到质量需求已经到了历史性的拐点,多层次、多品质的猪肉产品将会逐渐取代一定量的大宗化产品。单一杜长大型的猪肉缺乏肉的特有风味,也很难创建猪肉产品的品牌。

中国地方猪品种具备肉品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中国地方猪种可以生产“精品猪肉”和“极品猪肉”。所谓“精品猪肉”同行们戏称为“白骨精”猪肉,即是“白领阶层”、“骨干力量”和“社会精英”食用的猪肉。“极品猪肉”专门为高档宴席和特别加工用途所生产。精品猪肉和极品猪肉的区别:一是猪品种类别,二是繁育方式。

当今世界精品猪肉的生产,没有一个是现代品种。西班牙的“伊比利亚黑猪”和意大利的“帕尔玛猪”是专门生产火腿的地方猪种。优良的地方猪种和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是生产优质猪产品的必备条件。

我国有76个地方品种,大部分都具备肉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地方品种生长速度较慢、背膘厚、囤积脂肪的能力强,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背毛多为黑色,腹大下垂,具有宽大的肠胃,消化青绿多汁饲料的能力很强,适宜于放牧式的饲养。地方品种肌内脂肪的含量平均为5.45%(杜长大猪肌内脂肪含量平均2.0%~2.3%),山东莱芜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高达10%~12%。我国华北型的地方猪种黄淮海黑猪、内蒙古河套大耳猪、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江苏的淮北猪、沂蒙山地黑猪、山西马身猪、安徽的皖北猪和汉江黑猪都是开发生产精品猪肉和极品猪肉的优良地方品种,也是我国养猪生产转型升级的丰富资源。

国产品种、农家饲料、太阳下养殖,是猪产业生态化、低碳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5 优质猪肉的生产实践

5.1 猪肉的美食效应

肌肉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和肽链(主要是小肽)、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和短链脂肪酸、肌肉的结缔组织、上皮组织中的胶原蛋白;这三大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香味、鲜味、滋味,以及咀嚼过程的细嫩度和口感,称之为美食效应。

5.2 与猪肉品质相关的因素

5.2.1 氨基酸 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1%~24%之间,蛋白质是由17种氨基酸和肽链构成,蛋白质经胃蛋白酶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和肽链,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肉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程度。氨基酸分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三大类。氨基酸中的谷氨酸、丙氨酸和天门冬酸是主要的鲜味氨基酸,对香味起重要作用。

5.2.2 肌内脂肪(瘦肉中的脂肪) 肌内脂肪是肌纤维之间和肌纤维束间脂肪的总称,肌内脂肪含量直接影响着肉的鲜味和嫩度。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仅2%~2.5%之间,莱芜猪的肌内脂肪平均为10%,是杜长大的5倍。莱芜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最高可达21%。

5.2.3 肉的多汁性 肉的多汁性决定于肌内脂肪含量、肌纤维细度和肌肉的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越高,肉的多汁性和口感越好。肌肉的肌纤维越细,肉的嫩度越好,肌纤维直径一般在60~80微米之间,中国地方猪种肌纤维比国外引入品种细小的多,肌肉的保水力也强,口感细嫩多汁。

5.2.4 肉香味的产生 肉香味是指肌内脂肪、肌糖原和硫胺素在100~280℃烹饪过程中所发生的曼拉德反应产生的香味。这种香味是由上千种风味物质所构成,包括挥发性物质和不挥发性物质。当肌内脂肪含量在3%以下,猪肉烹饪过程就很难产生达到人们感知程度的肉香味。杜长大猪肉吃起来没有味道,就是这个道理。

5.2.5 劣质猪肉—PSE和DFD猪肉 PSE肉是指宰后一定时间出现灰白、渗水和松软现象的猪肉。DFD肉是指宰后一定时间,肌肉呈现颜色暗红、质地坚硬和切面干燥的猪肉。这两种肉统称为劣质肉。

5.3 决定猪肉品质的三要素

猪品种的种质特性对猪肉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放牧运动和生长速度是肉质性状稳定遗传的外在条件。

5.3.1 猪品种的种质特性 中国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系水力、肉的嫩度、肉色和pH等主要肉质性状明显优于现代流行的国外品种。中国地方猪种的肉质属于极品猪肉档次。山东的莱芜猪是华北型的典型品种,其特点是毛黑、膘白、肉红、大理石纹丰满。肌内脂肪含量是杜长大猪的5倍,莱芜猪的雪花肉结构优美、色泽艳丽,是极品猪肉的典型品种。

苏太猪是1999年通过国家家畜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审定的培育猪种,是用杜洛克做父本、梅山猪做母本,经过杂交、横交固定和品系繁殖的方法选育而成。苏太猪继承了太湖猪高繁殖力的特点,窝均产仔数14.67头,同时也遗传了中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高的特点,肌内脂肪稳定在3.2%以上。

巴克夏是英国的古老品种,1884年育成,是具“六白”特征的黑毛猪。巴克夏猪是用英国本地猪、中国广东的黑白花猪和泰国的暹罗猪杂交选育而成,是国外猪肉质最佳的品种。

5.3.2 林地放牧 放牧运动对精品猪肉和极品猪肉的生产是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

按1头猪5亩林地的配置放养育肥猪,猪可以采食野生核桃、野生板栗、橡子、草根、草茎,目的是增大猪的活动量,其原因一是放牧运动使肌肉处于有氧代谢过程,运动增加了肌红蛋白的浓度和携氧能力,使肉色鲜艳红亮;二是放牧运动的猪,生理代谢旺盛,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增强,能促使猪在囤肥阶段大量蓄积肌内脂肪,长出具有丰满大理石纹的猪肉。5.3.3 生长速度 中国地方猪品种生长速度较慢,从经济效益考虑,这是其缺点,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已经证实,凡是国际上极品猪的生长速度都相对较慢,因为风味物质的浓度和富集需要一定的时间。西班牙黑猪从出生到出栏要饲养1.5年,莱芜猪80千克屠宰,肌内脂肪为10.45%,110千克屠宰肌内脂肪就上升到12.78%,肌内脂肪的增加,是大雪花肉形成的重要组织结构。腹部是五花肉的分割部位。

5.4 优质猪肉的生产方法

5.4.1 配套系育种的繁殖模式 配套系有5个层次:品种资源、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图1)。

图1 配套系育种繁殖模式

(1)品种资源的任务是收集、保存、选育、提高。图1中虚线左侧为专门化父系,虚线右侧为专门化母系,父系重点选择生长速度和肉质,母系重点突出繁殖力选择。

(2)曾祖代 AA、BB、CC、DD 进行纯种繁殖,AA为父系的父系、BB为父系的母系、CC为母系的父系、DD为母系的母系,生产A公、B母、C公、D母。

(3)祖代:进行单向单杂交,从左到右,不允许进行反交。

(4)父母代:进行单向双杂交,只能利用,不能留种。父系只能用公猪,母系只能用母猪。

(5)商品代:全部进行育肥。

5.4.2 配套系育种的优点

(1)品种资源是引进的,在纯繁的过程中选育提高可以直接利用,省略了育种过程,育种进程缩短了7~8年。

(2)按照群体遗传学原理,每一个品种的规模可以减少到5公20母,每代的近交率只增加2.3%,可保持5代不发生近交衰退。种群数量少,育种成本明显降低。

(3)专门化品系分为父本品系和母本品系,父系重点选择生长速度和肉质,母系只选择体质结实性和繁殖力。各系所选性状单一,所选性状初始频率高,优良性状易于集中,易于固定,可加快选种速度。

(4)配套系育种是把杂交利用放在首位,结合专门化品系的培育,是育种结合杂交利用最有效的方法。

5.4.3 莱芜猪、苏太猪和巴克夏的利用

(1)莱芜猪、苏太猪和巴克夏都具备肉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纯繁或进行杂交都可生产优质猪肉,不会产生废品猪。

(2)巴克夏的产仔数较少,莱芜猪和苏太猪都具备较高的繁殖力,进行配套系杂交,可提高猪的年生产力。

(3)精品肉和极品肉的生产方式如图2和图3。

图3 极品猪肉生产方式

6 结束语

我国养猪应因地制宜,另辟蹊径,立足现实,着手长远;以杜长大保持数量,用中国猪提高质量;以承载力确定规模,走生态路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养猪猪肉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养猪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反派脂肪要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