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的新设想

2019-04-07李晓辉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晓辉

摘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成为了当前的文化热点,大众对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将其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与民族进步的意义层面。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现代化的生存方式也已经呈现出消亡的趋势。我们需要对这种客观的文化样态展开保护,在未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提出更多新的设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新设想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当古老的文化类群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其生存现状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的事实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还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尊重文化资产的传承能力,并使用这种手段将其最大限度地进行保存,避免流失。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价值与判定依据

1.1 精神层面的创新价值

精神创新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精神与民族特质进行创造。为了更好地分析精神创新的价值,我们也应该明确精神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实际上,精神因素是一种内在的意义追求,其主要作用是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归属,保持其完整性。另外,精神因素能够有助于历史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从根本上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创新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创新,凸显出民族文化特色,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精神层面的创新价值,还应该基于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即是否在社会中体现出有利于民族进步的有效价值,是否与当代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

1.2 形式层面的创新价值

形式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物化形态,是文化信息的直接表达体。另一方面,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屏障,可以从中体现出显著的形式创新价值,并融入现代文化建设当中,让现代文化中包含更多的歷史文化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从形式层面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经济价值。当然,其价值也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将艺术创作方法与技巧进行融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入艺术元素,在审美价值方面得到体现,实现相互借鉴与发展。

2.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创新

精神作为创新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本质上看属于精神遗产的一种类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所体现的是历史的信息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新设想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而展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药品保证其整体性,还需要保障其生命价值,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保持其基本特征。换言之,精神创新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好地维系民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阻止外来文化的影响。具体来看,既要着眼与历史,提炼历史文化信息,从历史资源中寻找自身的个性文化特征,也应该立足于未来,依靠物化传承来保障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至于其价值的研究,需要分析其是否与时代紧密联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我们在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表演,这些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中也可以提炼出重要的精神元素。这些载歌载舞的内容,有些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是对丰收的喜悦,有些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等。所以这些内容才会被纳入到整体性的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当中,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文化建设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新设想,从精神层面进行意识形态的创新[2]。

3.形式层面的传承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创新需要以物化特点为基础,以审美艺术性来进行分析,将其作为一种形象符号进行表达,从产生的形式变化方面寻找意义层面的升华。从其影响因素来看,其变化也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方面,考虑到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观和形式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减少这些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形式转变,让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存在。

社会环境方面,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因为文化产物在社会环境下发展,并受到社会信息反馈的影响。当前严峻的文化形式之下,如果社会环境出现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内容,必然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传承和创新,需要通过与社会环境的进一步适应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3]。

人文环境方面,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创新的重要因素。大众的审美需求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关键内容,通过形式上的创意表达来实现效果,体现对于文化内涵的需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可以以京剧作为典型案例。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特色已经看似“远离”现代社会。但是2008年,大型改良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无论是人物设置、道具、服装等都进行了形式层面的文化和创新,兼顾到社会环境变化与人文因素的需求,在文化形式上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诸如此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内容变化,但其基本思想价值没有受到影响,仍然能体现出其强大的传承动力,实现未来发展的创新,在时代改造下焕发生机。

4.结语

未来社会发展背景之下,仅仅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走到文化发展的前沿。实际上,对其创新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只要在精神层面与形式层面上符合要求,就可以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内涵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利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敬卿.新媒体视域下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应用模式浅探[J].台州学院学报,2014,36 (5):13-15.

[2]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J].民间文化论坛,2016 (2):17-20.

[3]聂耕宇.地方高校推动本土艺术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 (1):120-121.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