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个南北朝看宋辽、宋金与第一个南北朝定义契合程度

2019-04-04蒋丽萍

青年时代 2019年6期

蒋丽萍

摘 要:李治安先生提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第二个南北朝”,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两个南北朝得名定义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的地理、政权等复杂因素出现“第一个南北朝”这一概称,后宋辽、宋金及元在民间广泛使用“南朝”、“北朝”互称,“第二个南北朝”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宋辽、宋金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程度从地缘传统及政治外交上有所不同,从地缘传统来看,宋金比宋辽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从政治外交来看,宋辽比宋金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关键词:宋辽关系;宋金关系;第二个南北朝

李治安先生在《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一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第二个南北朝”,且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与两个南北朝密切相关。文章将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变化更迭及其整合分为了第一个南北朝与隋唐的“南朝化”、唐宋变革说与第二个南北朝的发展线索、明前期承袭元制颇多与南、北两线索的整合三大部分,并对第二个南北朝是否存在做了详细的分析。李治安先生已经对前者做了很详细、全面的分析,相比之下,笔者认为两个南北朝相关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两个南北朝定义的角度不同

第一个南北朝是魏国统一三国,晋继魏之后灭亡,中国自此进入分裂时期,北方和南方两个系统王朝的对立历史阶段。其中北朝(386年至581年)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为主,南朝(420年至589年)以刘宋、南齐、南梁、南陈为主,这一概念目前为社会大众和学界普遍承认。笔者以为此处所提第一个南北朝是立足于时间和地缘因素之上提出的,当是时中国大体上处于分裂情况,整体呈现南北对峙的形势,同时因政权更迭、版图变化频繁,统而称之,站在地理分据的角度上得名的“南北朝”。

而第二个南北朝与第一个南北朝相比,应用并不是那么普遍,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笔者以为,第二个南北朝应是站在政治和地缘传统的相对角度确定的。正如李治安先生文中所言,第二个南北朝是否存在的考辨首先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回到历史现场中去,通过“史料堆叠”,寻找文献、文书中的存在,从而确定第二个南北朝的存在。

第二个南北朝是站在宋与辽夏金元等的政权的相对角度确定下来的。譬如,“澶渊之盟”之后,辽加速汉化进程,从后,辽称宋为“南朝”。《宋史》载:庆历二年三月己巳,契丹遣使致书,求关南十县。且曰:“营筑长堤,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既潜稔于猜嫌,虑难敦于信睦。”四月庚辰,复书曰:“营筑堤埭,开决陂塘,昨缘霖潦之余,大为衍溢之患,既非疏导,当稍缮防,岂蕴猜嫌,以亏信睦。”辽使刘六符尝谓贾昌朝曰:“南朝塘濼何为者?”一苇可杭,投箠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遂可逾矣。”此类史料不胜枚举,“较早的南朝、北朝和南北朝称呼,出现于北宋和辽国对峙之际”,此时辽称北宋为“南朝”,北宋称辽为“北朝”;“在两宋与金朝分踞南北的一百余年间,彼此依然使用南朝、北朝的称呼”,此时金朝称北宋和南宋为“南朝”,南宋称金朝为“北朝”;“蒙古灭金后又与南宋相持对峙四十余年,他们之间仍然沿用南朝、北朝的称呼”,此时蒙元称南宋为“南朝”,南宋称蒙元为“北朝”,在文天祥的笔下以蒙元为“北朝”,南宋为“南朝”,其中南北朝合称,又始于辽国。

二、第二个南北朝不常被人们适应和使用的原因分析

李治安先生在《两个南北朝与中古历史发展线索》一文中,将“第二个南北朝不常被人们适应和使用的原因”归结为“受明人狭隘正统观和华夷观念的桎梏束缚”。笔者以为,除上述“汉人排夷思维”之外,第二个南北朝不常被人们适应和使用的另外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两宋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各面对于现世的影响远远大于辽夏金元等政权。作为以汉族为主要民族和国家人口的中国,汉文化对社会发展进程起重要作用的个人与集体占去了十之七八。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大一统政权也仅有蒙元和满清两朝,对于汉人而言,异族统治并没有占去很大分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的关键一节仍然是汉族把握,少数民族至多也只能称为“影响”。这使得多数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将两宋的地位一再拔高,而看低了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认为两者不应处于同一水平之上,不应以“并称”形式存在。

第二,辽夏金元等政权只是分裂的政权,没有像两宋一般的局部统一。翻阅两宋历史版图,不难发现,辽夏金元在不同时间段,盘踞中国北方,而南方大致被北宋和南宋统一,并没有出现长时间的分裂情况。因此,这样所形成的的“南北对立”并不是第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多对多”的形势,而是“多对一”。

第三,此条作为上条原因的补充,第二个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版图相对较稳定,并没有像第一个南北朝那样混乱,朝代频繁更迭,版图变化频繁。第二个南北朝时期,最多也只能说是,北宋被迫南移,成为了南宋,辽被金代替。在此期间,北宋和南宋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政权单位,一直在延续,笼统称为宋。而第一个南北朝中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朝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前秦等,这些政权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朝代称谓命名,故用南朝、北朝概而称之。

三、宋辽、宋金契合第一个南北朝定义程度分析

宋辽、宋金时期中国时局变化巨大,版图变化虽不及第一个南北朝频繁,但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变化错综复杂,盟议、和约签订使得宋辽、宋金在不同角度上契合南北朝程度不同。笔者以为从地缘和传统来看,南宋与金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而从政治外交上来看,北宋和辽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一)从地缘传统看,宋金比宋辽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第一个南北朝虽然版图变化、政权更迭频繁,但大致以淮水为界,分据南北方。宋李焘在《六朝通鉴博议》中撰:“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陈之国势已弱,不能进取,故所守止于江。自晋至梁,惟宋武帝守河,其余皆保淮为固,或守淮西,或守淮北,或守淮南。”

而第二个南北朝与之不同,金与宋大致以淮水为交界线,而辽与宋则以黄河峰脊与渤海口平行线为分界线,从版图分界上来看,辽与宋都有很大一部分在北方,而金与宋则严格按南北形势、地理分界,各据一方。因此,笔者以为从地缘传统看,宋金比宋辽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二)从政治外交看,宋辽比宋金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在政治外交方面看宋辽、宋金契合第一个南北朝定义的程度,主要是从双方平等或从属关系来看。

中原经过梁、唐、晋、汉、周等时期,直至960年赵匡胤称帝,立国号为宋。当时中原之外,在北方,有辽和北汉。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后改称辽。而在南方,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等割据政权。公元960年至979年,赵匡胤和赵光义先后消灭除辽之外的地方政权,统一中原。①之后,赵光义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均遭到失败,从此宋辽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此时的辽宋在政治之上是“兄弟邦交”,宋是大王朝级别,双方属于平等关系。

而,宋金不同,后金代辽,加之南宋与金之间经过绍兴和议、嘉定和议、隆兴和议之后,双方外交关系从“臣君”到“侄叔”再到“侄伯”,实质上,南宋成为了金的“割据政权”。

宋金双方在绍兴和议后,赵构进誓表臣服于金,初步丧失了平等外交关系。《金史·卷七七·完颜宗弼传》载:皇统二年二月……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其表曰:“臣构言……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皇帝若曰:咨尔宋康王赵构……今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等持节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呜呼钦哉,其恭听朕命!②

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宋金于嘉定元年三月,重订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主要条款为:“宋帝与金帝由侄叔改为侄伯;宋增加岁币绢、银各三十萬匹、两,犒军款三百万贯;双方疆界如旧;将韩侂胄首级送到金。”南宋孝宗即位,锐意恢复失地。但自符离之战后,汤思退等执政,竭力主张和议,边备尽弛。金军乘机渡淮南侵,南宋朝廷于隆兴二年冬被迫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其主要条款为:“宋帝正皇帝号,不再称臣,金、宋二帝以叔侄相称;二、改‘岁贡为‘岁币,银、帛各减五万,分别为二十万两、匹;宋割商、秦地,两国地界恢复绍兴和议原状。”③

宋金双方外交关系从“君臣”到“叔侄”再到“伯侄”,实质上,南宋成为了金的“割据政权”。而第一个南北朝时期,虽政权更迭频繁,版图变化瞬息万变,但各个政权和朝代之间关系平等,笔者以为,此为“南北对峙”,而宋金之间已经丧失了平等的外交关系,宋只能算是金的一个割据政权。基于此,笔者以为从政治外交上来看,宋辽比宋金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含义。

四、结语

基于李治安先生在《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历史发展线索》一文所提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第二个南北朝”这一观点,笔者以为与人们熟知的第一个南北朝相比,两个南北朝得名定义有所不同。第一个南北朝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之后,因其地理和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等因素,后人概而称之。而第二个南北朝是因宋辽、宋金及元在民间广泛使用“南朝”、“北朝”互称,在社会使用层面和认可度中出现。而史料类比之下,笔者以为宋辽、宋金契合第一个南北朝定义的程度从地缘传统及政治外交等方面,有所不同。

从地缘传统来看,宋辽双方有很大一部分位于中国北方,而宋金则严格按照淮水交界,严格分据中国南北方。故而,从地缘传统来看,宋金比宋辽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从政治外交来看,宋辽虽也曾定下“澶渊之盟”,但双方为平等政治外交关系,结为“兄弟邦交”,而宋金经绍兴和议、嘉定和议、隆兴和议后,双方关系从北宋与金时的兄弟邦交变为臣君,再到侄叔,最后到侄伯,南宋实际上已经成为金在中国南方的割据政权,故而,从政治外交上来看,宋辽比宋金更契合第一个南北朝的定义。

注释:

①参见台湾三军大学主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3543-3549页。

②参见脱脱《金史·卷七七·完颜宗弼传》。

③参见赵永春《金宋关系史》,第四章《关于宋金议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J].文史哲,2009,2009(6):5-19.

[2]毛礼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1):32.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360-2361.

[4]李焘.六朝通鉴博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