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研究

2019-04-03施向东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施向东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对于信息技术日益重视,高校对于图书馆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虽然当前高校图书馆有其自身的优势,但面临互联网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从文化建设入手,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21世纪,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给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尤为关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图书馆的平稳与迅速的发展,还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读者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

一、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潜在要求

互联网加速了读者对于知识的需求,也拓宽了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一)互联网加速了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更活跃,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强烈。读者在接受了更广阔的知识之后,阅读动机、阅读欲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电子设备不足,信息化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必须要不断革新管理理念,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以此更好地满足师生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互联网拓宽了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网络来搜集和获取信息,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了大大的拓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15年底,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就已超过50%,网民数量已接近七亿。互联网对于师生读者来说,是一个更为便捷、更为宽阔的知识获取平台,他们可以利用谷歌、百度、搜狗等引擎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下载电子书、电子文档,在线观看视频资源等。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一方面积极引入互联网资源,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途径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要强化文化建设,有很多的途径。本文认为,最为基础的,就应该从提升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素养,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图书馆文化的交互性;基于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需求,转变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观念;借助互联网打造图书馆服务模式,促进文化氛围营造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素养,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

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必须,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也应当具备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网络信息素养,原因在于:(1)网络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且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网络资源被制造出来,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便要求其能够依托自身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上筛选出有用信息、过滤到无用信息;(2)唯有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之后,其方才能够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进而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校获取,并借助联机检索端实现对相关信息源的检索处理;(3)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按照相关的工作标准,在对搜集到的信息源加以评估之后,方才可以将之录入到数据库之中。因此可以说,网络信息素养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技能,在掌握了这一技能之后,其方才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敏锐把握、高效搜集和评估、录入,进而让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能得到进步,使高校广大师生获得更为优质的服务,如此亦能够使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工作更加支持和认同,从而使其感受到图书馆的文化魅力之所在。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图书馆文化的交互性

网络时代意味着社会公众可以依托网络工具实现高效的便捷交流。而高校图书馆亦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借助各类线上交流媒体,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线上即时沟通,以便以此了解到广大师生对于图书资源和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对图书馆工作模式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能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石。同时,依托这种方式,亦能够提升广大师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使其对图书馆文化表现出高度的认同。

(三)基于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需求,转变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观念

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化服务模式的积极创新,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贴心的服务。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网络技术构建图书馆主页、微博以及公众号,利用这些媒介向广大师生于第一时间之内推送图书馆最新的图书活动,使广大师生能够借助这些媒介实现对图书资源和文献资源在馆以及借阅情况的了解。这些对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四)借助互联网打造图书馆服务模式,促进文化氛围营造

之所以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上,并非是因为其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技術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受限于自身可供调配的资金不足。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加大对图书馆建设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以便使图书馆能够具备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使其能够为广大师生营造出更为优质的文化氛围。

另外,高校图书馆亦应当积极同其它高校图书馆进行馆际合作,以便实现图书资源和文献资源的线上共享,从而营造立体的、信息化的、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要搞好文化建设,应该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向付诸实践。

(一)物质文化建设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而言,物质文化可以说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设施、文献等很多层面。比如,环境方面:图书馆的综合格局和设计艺术要简洁、大气;家具陈设要体现人性化,让读者感到舒适,便于获得阅读的享受;色彩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进行适度的绿化等。设施方面:配备网络接口和电源供给装置;引进人性化设施、自助式系统。文献方面:注重专业教育、通识知识和科研信息等资料和文献的引进,展开深化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做到对高校文化进一步地丰富和扩展。

(二)制度文化建设

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其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高校图书馆服务全校学生、教职工,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制度,管理就会混乱不堪。为此,要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阅读制度、借阅制度、补偿制度、赔偿制度等,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更能适应读者的现实性需要,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当打造宜于优秀人力资源发展的机制。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应当要建立适应高校图书馆实际的考勤制度、选拔制度等,通过对人本主义理念的牢固树立,依托机制改革,切实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并创设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保障。另外,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学习和引入其它高校图书馆的先进人才管理和引进模式,以便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参照和借鉴,进而达成对自身管理机制的系统化创新。唯有遵循前述理念,方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工作效能,进而为校内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为高校发展做出贡献。

(三)精神文化建设

从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来看,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所形成的诸多优秀文化内容,诸如以仁为本、克己复礼、尚俭宽恕等价值理念,对于今天浮躁的社会有着诸多借鉴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坚持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注重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养分。

高校图书馆在推进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必须意识到此项工作对于提升自身的形象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效用。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必须致力于对优秀图书馆文化的打造,对先进精神的凝练,以此来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之下,共同为推动图书馆的建设、升级贡献出一份力量。

建设图书馆文化是塑造图书馆形象的前提和基础。要努力营造图书館文化、发挥文化的深层功能。对外以文化作为图书馆形象的内核,以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内以文化作为凝聚人心的灵魂,以积极向上的图书馆文化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塑造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核心,代表着组织的主导发展方向。优秀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我们从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潜在要求着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途径,最后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了探究。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不仅更加宝贵,也更加多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应该时刻关注文化建设,以更好的服务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在知识与信息层面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杜鑫.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探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22-23.

[2]赵新宇.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新举措[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3]栾文辉,赵瑞中.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构建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4(29):138-139.

[4]孙娇梅.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环境因素对读者的影响[J].重庆图情研究,2008(2):49-50.

[5]李翠霞,余丽清.营造高校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8-131.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