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实践困境

2019-04-03时敏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困境

时敏

摘 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日趋社会化的需求和“大创”的时代背景催生了社会创业教育。从教学一线的视角来看,社会创业教育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获得商业创业教育那么广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这是社会创业教学实践困境的首要成因。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尽早明确社会创业教育发展定位和方向是回应当前对社会创业人才需求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创业;社会创新;高校教育;困境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这一重要的战略部署重新提炼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大创”时代。高校承载着日益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只有快速、积极、有效地回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做出的这一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社会创造力、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重要举措,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创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在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化的表述之前,可从“创业”和“社会”两个维度理解其内涵。在创业维度上,社会创业者将创新创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进行整合;在社会维度上,社会创业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服务并提供有益于社会的产品。社会创业教育是在比单纯的商业创业教育更为广阔的层面去开展教育实践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社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欧美国家乃至与我们临近的日本和韩国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许多高校的尝试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大陆地区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广东韶关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云南滇池学院等为数不多的高校在做尝试。

在具体的社会创业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关注对受教育者的赋(empowerment)。另一方面还要有与之同步的教学论和教育方法论。只有从课程打造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才能打破将创业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商业创业教育的局限,培养能够用商业的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去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高校创业教育真正助推社会进步。从教学一线的视角来看,目前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实践还有诸多困境需要突破。

一、公众对社会创业的认知有限造成社会创业教育起步困难

作为一种新事物,目前国内对“社会创业”及其组织形式“社会企业”还没有形成共识,造成概念传播、理念推广、理论形成及政策法规出台的困难。一方面,解决国家福利政策调整速度跟不上层出不穷涌现出的问题这一大难题的实践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借助社会组织和社会创业者的力量来缓解国家政策暂时覆盖不到的社会问题已经被证明可行且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到底什么是社会创业,社会企业的法律身份等问题争议不仅使社会创业者在社会企业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双重底线的考验下又多了一层阻力,而且还使得社会创业和社会企业的理论研究举步维艰,社会创业教育起步困难。社会前沿问题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大学社会价值的不二选择。虽然已经有一些支持性机构在积极地培育社会创业家,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不可缺位,形成一个全社会的支持氛围也势在必行。

二、社会创业教学的条件尚不成熟

教材的匮乏是高校开展社会创业教育首先遇到的难题。教学要规范化,大纲编写、课程定位、课程建设团队、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质量检测等诸多问题也亟待探索和解决。由于社会创业本身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直接相关,社会创业的方方面面都会因社会差异而大相径庭,因此引进社会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的西方名校的现有教材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教材问题的方式。此外,研究社会创业的师资力量在教师队伍中为数不多,且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专注于社会创业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论的同仁分散在全国各地,如果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就难以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教学研究团队。云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市通州区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曾于2013年12月共同举办“社会企业课程交流会”,汇聚了海峡两岸的高校、基金会、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创业者共同分享社会创业和社会创业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育者和创业一线的社会企业家而言,这种问题导向的交流,对与会者寻找各自领域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路径都是不可多得的良机。通过定期举办各高校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社会各界社会创业同仁参与的经验交流会来培育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任重道远。教学团队的组建将最终决定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三、社会创业教学的效度检验周期长,与高校教学评估周期不吻合

社会创业教育其实是在赋予受教育者社会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那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轻言放弃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优良品质。对社会创业教育的效度评价不能简单地以促成多少人去创业或创业是否取得成功为标准。

除此之外,也不应该把“以赛代训”作为社会创业教学实践的唯一选择。创业项目的落地和创业大赛的成绩都不是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时,教学成效评价标准的选择就成为一大难题。因为社会创业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根植于一个人内心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养,不只是一场考试、一次比赛可见分晓的。更多的受教育者可能一生都不参加创业比赛,也不会去创业,可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敢于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够在变革中敏锐发现新机会并迅速做出反应,他们自觉自发地肩负起创造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使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是高校里短短一个教学评估周期无法科学衡量的。

以上所提的困境皆因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对社会创业教育关注还不够。构建灵活多样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的跨界协同机制,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加强一线教育者的能力培训,是为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必由之路。提高社会创业教育的彰显力度,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中积极推进社会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发挥这些学科的专业优势,符合大学自身发展规律,而且还可促进社会创新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原兵.大学社会创业教育——全球视野下的日本回应[J].宁波大学学报,2018(4).

[2]祖良荣,陆华良.社会企业家精神:一个管理学研究前沿[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4).

[3]劉志阳,庄欣荷.社会创业定量研究: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2).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