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浪潮与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2019-04-03刘苏丹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刘苏丹

摘 要: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各个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最先发动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使其资本得到最大的扩张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它却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目前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这只是全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共产主义背景下的全球化。正确把握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21世纪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找到更好的实现共产主义伟大梦想的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内在联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就备受世界各地的学者的关注。有的人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体系”,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张。也有的认为,“全球化是指经济范畴,不是讲政治、军事领域,因而无姓资姓社属性,不宜提资本主义全球化。”“不要把经济全球化同社会制度的属性联系起来。”①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和社会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渐克服各种障碍,连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发展趋势和共产主义具有一致性。有人把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联系在一起不无道理。如何正确把握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联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诞生并发展于全球化进程中

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符合历史规律发展的时代潮流,它产生发展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三次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实现了其自身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1.在第一轮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时,无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空想社会主义还没有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他们想要摆脱资产阶级这种腐朽的统治,但是仅仅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富人身上,这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想。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们以往的那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使世界各地初步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取代了过去小规模的手工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交通也变得更加便利,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各地区的交往和贸易。生产和消费逐渐由地区性变为全球性,第一轮全球化浪潮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次浪潮中,资本主义在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培育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和力量不断壮大,同时无产阶级逐渐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暴露出来了,使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随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但是三次运动都遭到了资本阶级无情的镇压,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三次运动的失败也使无产阶级意识到科学的理论指导的重要性,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代替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该著作所处的时代和第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时间相吻合,而且《共产党宣言》是以全球化的视角去描述各种事物。虽然全书中没有“全球化”这个字眼,但是却用“世界历史”“世界市场”“普遍交往”等和全球化紧密联系的词。由此可见,第一轮全球化浪潮在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无产阶级的发展,使无产阶级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就加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促使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去解放自身。总之,第一轮全球化浪潮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在第二轮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逐步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世界性的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通讯和交通行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生产力的质的提升使资本主义生产逐步实现社会化。國内市场的狭小越来越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自由竞争已经不能再适应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本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发展赶超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巨大发展的英国和法国,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争先恐后地去抢夺市场,想要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战争。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了削弱。无产阶级可以借助这个时期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列宁分析了时代局势提出“一国胜利论”,认为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如果有的国家无产阶级觉悟高而且力量较强,国内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动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这一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也为俄国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1917年,列宁带领着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成功地将马克思的理论付诸实践,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变成了一种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也使东欧各国和中国等国家也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到多的过程,也证明了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正确性。

3.在第三轮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实现了由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变革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人们的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应用于生产之中,使得生产力水平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使战后各国的经济得到恢复,也迎来了第三轮的全球化浪潮。在这场浪潮中,东欧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剧变,苏联众多的加盟共和国受其影响也纷纷发生了剧变,最终这个当时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解体。社会主义由此遭受重大创伤。其解体的原因之一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原因之二是在经济上实行高度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原因之三是在分配上实行不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平均主义。除此之外,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都各干各的,彼此之间不是合作共赢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的状态。奉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把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看成两个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这种做法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趋势背道而驰,这种逆世界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方面它错失了利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来完善社会主义的时机,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和国际接轨。中国在吸取了苏联解体的教训后,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开始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改革。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带动了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僵化的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唯有现代体制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各国在积极主动参与第三轮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由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变革。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纵深挺进,经过一番艰难的探索和改革,社会主义终于找到了新的生长点,逐步由传统体制模式向现代体制模式转变,实现了又一次新生②。

通过这三次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的联系可以看出,全球化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具有一致性。虽然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动的,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和全球化的本质发展需求是有冲突的,资本主义不能使全球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它只会成为全球化发展的绊脚石。社会主义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是具有同一性的,每一次全球化浪潮使全球化程度加强的同时,社会主义也实现了重大的历史飞跃。

二、全球化发展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指经济全球化,但是除了经济方面,也有政治、文化、科技、法治、思想观念等领域的全球化。各个领域的全球化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各民族的最大程度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促使共产主义更快地到来。在共产主义中是没有国别和地域的差异的,而全球化的发展也是使世界各地人们摆脱单个的、地域的存在而发展成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实现交往的普遍化。除此之外,全球化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就使我们和共产主义所描述的各尽所能和按需分配的美好场景更近了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③。这就深刻地说明经济全球化在另一种程度上也促使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样子想创造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这就使原本没有很大关联的各个民族联系得更紧密了,各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活动等逐渐连为一体,这种各民族在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状态可以加速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的形成,这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这就指出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共产主义实现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资产阶级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这种产物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资本的扩张就没有全球化的产生,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这就说明共产主义不是一个地域的革命,而是全人类的革命。资本主义通过扩张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世界,一方面全球化使资本主义不断扩张,而另一方面有资产阶级的地方就有无产阶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无产阶级也推向了世界各地,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阶级基础。

经济全球化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社会主义发展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实现最高的理想共产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参与世界市场的主体也逐渐增加,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文化的自由传播,这就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很好的国际环境,在经济方面可以使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在文化方面可以传播共产主义价值观,加快实现共产主义的进程。

三、共产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

资本主义为了积累更多的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个目的驱使着资本主义不断去开拓海外市场,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全球化浪潮。各国之前的相对封闭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连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在世界市场上得到合理配置,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全球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来看,共产主义才是全球化发展的最终归宿。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它无法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为社会文明过度,生产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④。这就表明资本主义最终是不能和全球化相适应的,它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必将走向衰败,全球化也将成为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共产主义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全球化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有助于共产主义的实现,使人们只要投入更少的时间用于生产劳动,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提升个人能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种族的人们有了深刻的联系,这和共产主义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不谋而合。

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虽然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和修复,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日益激烈。全球化不仅不能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会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使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彰显。资本主义无法通过克服自身的顽疾去适应全球化发展,虽然全球化最初的推行者是资产阶级,但共产主义终将成为它的替代者。共产主义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而这种全人类每一个人的解放必将会推动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其中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所以说共产主义和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会成为全球化的阻碍,而是会推动全球化更好更快发展。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主导下只能实现其初步发展,而其最终的目标的实现是更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过客,它不能适应全球化的更深层次发展要求,只能成为全球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才能成为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包晗.浅析共产主义何以实现[J].学理论,2014(4).

[3]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53-56.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论传承红色家风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