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2019-04-03李景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资本

李景

摘 要: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对解决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社会资本存量不足。政府想要从根本上防治群体性事件,就要着力提高社会资本的存量。文章从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就要从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联系网络这三个要素出发,希望可以从根源上认识并解决好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信任;社会规范;联系网络;群体性事件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即社会资本是指在特定的群体中人们相互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得知,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信任、規范以及联系网络这三大方面,而这便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任。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产生合作的基础,如果大家都能遵守相应的规则,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而共同合作又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规范不仅降低了社会成本,而且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它主要是通过灌输来的,是通过社会化和相应惩罚来维持的。这些规范其实也是社会资本的基本形式,比如风俗习惯、共享规范等。社会联系网络是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联系。在社会联系网络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使得他们之间认同性高并且具有较强的团队感,这也促进了社会信任和互惠规范的产生。信任、规范和联系网络这三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的。普遍的规范可以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增加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稠密的社会网络可以促进群体成员相互联系,从而也将提高社会信任水平。而相互信任的提升则有利于规范的塑造和社会网络的稳定发展。

一、从社会信任来看

(一)社会信任结构转型,信任资本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在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急剧转变。在诸多变化中,更为重要的还是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社会信任的结构转型。我们的信任荒芜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中迷失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社会中熟人的普遍信任,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信任荒芜,这从根源上讲就是社会信任资本的不足。因此,社会信任结构亟待转型。

吉登斯曾经说过,现代性最为重要的是构建信任体系。在我国社会信任结构转型的关键节点,现代化的社会信任体系尚未健全,普遍信任或系统性信任还未形成,社会信任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信任水平低,也就降低了人们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冷漠以及不和谐现象的发生。

(二)政府信任流失

政府信任是指政府与民众在互动合作中的信任关系。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与群众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各种矛盾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增长,导致政府信任不断流失,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峻。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事件,各地政府的不作为、“豆腐渣”工程的相继曝光、各种“史上最牛局长”被人肉搜索、各地强制拆迁激起民愤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形象不断受到损失,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下降,同时民众对政府信任感也在不断遭受着腐蚀。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怀疑可能要比想象中的更为严重。

民众对地方政府越来越不信任,而民众的政治疏远感却在不断加强。民众政治疏远感增强,其通过非正常途径参与事件的概率就会增加,这样就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当前有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是源于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缺失。

二、从社会规范来看

(一)网络自律规范的缺失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网络社会正逐渐成形。而在网络社会中,公民自律文化的发展还是跟不上其发展的脚步,显得十分滞后,这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公民自律的缺失

网络中各种“愤青”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阵地”,形象地道出了当今许多网民的态度。单个网民的行为看似微小,但成千上万个网民的行为汇集起来,再加之网络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就能形成影响巨大的事件。少数网民的不经意之举,搞不好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所以公民在网络中的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公民自律的缺失很容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现实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媒体自律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媒体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媒体通过网络等途径来影响社会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就从目前来看,媒体在网络中的自律还有待于提高,自律举措仍然不够健全,亟待采取更加有效、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

(四)社会规范引导不够

社会规范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明文规定;二是社会精英的权威;三是社会成员在相互联系中的认可。社会规范的形成除了需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外,在成员互动过程中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国家已有颁布。但是光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缺乏在相互联系中的积极引导,显然是无法形成被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

引导社会规范的正确形成,并能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这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手段。如果对社会规范的引导产生了偏差或者缺失,很容易造成社会成员行为的偏差,从而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祸根。

三、从社会联系网络来看

(一)制度化参与渠道受阻

目前我国公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信访等途径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这些参与渠道由于体制的弊端以及代表选举制度的局限,使得普通公众和弱势群体的代表很少。正所谓人微言轻,他们很难通过有效参与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二)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

1.非政府组织陷入难产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政府的过度干预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其甚至陷入难产的境地。政府的干预尤其使得那些代表弱势群体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限不仅对公众的生活影响巨大,而且对政府转型的稳定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是极其不利的。

2.自身的发展困境

我国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民间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的界定还十分模糊,民间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压缩。政府绝对控制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应有尊重和保障。

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不仅使得民间组织自身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提高了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红十字会”作为我国民间组织的典型代表,近几年来却饱受争议,正在遭遇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发展困境。

四、社会资本介入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分析

社会信任资本的缺失,社会规范的不足以及社会联系网络资本的薄弱,对当前群体性事件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想要正确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则必须从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上入手。

(一)提升社会信任

1.构建社会信任体系

我们都知道,要想建设社会普遍信任和系统性信任的信任体系,形成新的社会信任资本,政府才是构建社会信任体系的关键角色。

(1)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协调好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向社会成员普及相关知识,着力提高全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2)政府应加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建设能够覆盖全社会的信任体系,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监督。

2.重建对政府的信任

(1)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就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秉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政府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公布事件的过程和真相,有效地采取各种途径与公众进行沟通。

(2)提高政府的绩效。政府绩效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政府的合法性建设和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政府不仅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要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住房、医疗、教育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着实提高政府绩效。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摆脱官僚主义,严打腐败贪官,这对提高政府绩效也有重要作用。

(3)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保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致因为公务员个人的问题而损害。

(二)塑造社会规范

1.加快自律文化建设

(1)对于广大公民来说,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倡导,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让自律理念上升为一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就能够及时约束公民的不良行为,从而在长远上也能促进公民自律性规范的形成。

(2)而对于媒体来说,政府应对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让其共同参与到自律文化的建设中来。对媒体要充分信任,放手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好媒体、发展好媒体。

2.健全社会维稳机制

社会维稳要逐渐向制度化方向发展,要制定长期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充分整合信息、加强沟通,完善问责机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相应考核办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指导地方政府处理相关事件,还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按照相应规章程序来办事,这样就杜绝了目前出现的各种暴力维稳现象,从根源上解决了政府的各种不当行为。

3.引导社会规范的形成

当社会规范形成之后,如果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行使这种规范,那么他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能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反之,如果有谁不遵守,那他就会遭到其他人的冷落和排挤。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还应该认识到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应该加强对公知的引导和培养,这对于社会规范的有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扩展社会联系网络

1.探索公众参与新模式

建立以网络社区为主的网络参与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公民参与方式,网络参与能够为普通公民提供有效地利益表达渠道。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问政”便是新模式的一种探索,这种网络问政对政府与民众充分沟通、帮助政府了解民意,完善决策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

2.培养公共精神

(1)政府应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转变其管理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与社会的治理合作。

(2)政府也要提供相應的平台,使得公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来,加强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提高公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

(3)政府应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大力度对公民进行系统化的道德教育。

3.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

(1)允许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应当鼓励民间组织的合理发展。

(2)加大对民间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3)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对民间组织以间接管理为主,更多地给予民间组织独立和自主,使其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也在不断从各个方面寻求能够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和途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正如上文所述,社会资本理论对于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而言,是一条全新的路径。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的三个重要内容出发,深入剖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并试图为之提供一条全新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73.

[2]李帆.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及政府应对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谢海军.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态势及其动态应对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1(2).

[4]胡洪彬.社会资本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社会资本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