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都是一个让人心烦的好人

2019-04-03梅荷

做人与处世 2019年3期
关键词:坏小子塞林格守望者

梅荷

阅读《守望者》曾经是美国人长大成人的标志之一,它几乎和拿到驾照一样重要。但在早年,它并不是一本好书,至少不是一本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类教科书。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爆粗口。据统计,全书共有400多处不雅语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脏话”。20世纪70年代,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守望者》而被迫辞职。为什么?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不符合正规教育的语言?为什么喜欢看到一个“坏小子”的所有表现?是好奇还是叛逆?是寻求刺激还是羡慕嫉妒?我想,应该是作者塞林格那些夸张、诙谐、幽默的各种不符合常规的语言,触动了读者吧。

的确,人都有两面性,正义和邪恶,善良与丑恶,好与坏,都在一念之间,在于想与不想、做与不做之间。就像书中的“坏小子”霍尔顿一样,当他最后决定远离这个灰暗的社会,准备逃到西部时,是他的妹妹用真诚和爱挽留了他。这个“坏小子”,可以不要父母朋友、前途和光明,却无法放下一颗童心。这就是此书的经典和高明之处,也是情节的高潮。霍尔顿放弃了四处流浪的念头,回归现实,心中却一直放不下那片麦田,那是守望孩子们的麦田:“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全篇对这段话的描述仅有两段,却点明了整本书的主题,点亮了所有读者的眼睛。原来,一个坏小子的心里也是有光明的。正如作家菲利普?罗斯对塞林格的评价:“年轻人对塞林格作品的热爱表明,塞林格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融于时代,他的作品始终指向这个时代与个人心灵间的缠斗。”缠斗,这个词用得好。一个少年的成长如蚕成茧、变蛹、化蛾一样,要经历与这个社会的挣扎、缠绕、脱茧和斗争,最后才能成人,立足于社会。可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比如战争、天灾、疾病等,还有家教、智力、家庭等这些小环境下的影响因素。除却这些,就是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了。霍尔顿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与社会格格不入”“游手好闲”的坏小子模样,却又处处表现出需要理解和尊重的另一面。例如他说:“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兴奋不已。”

作为一个孩子,霍尔顿是敏感的,易受伤害的,也是渴望长大的。书中说“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个溃烂的过程,有的伤口好得快,没有留下伤疤;有的伤口好得慢,留下了终身的伤痛。在我的观念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即使他在犯错误的时候,动机也是单纯的。他们是活在真实中的一群人,他们看不惯虚伪,不会伪装自己,所以才常常嘲弄眼前这个世界:“这类事情老让我笑疼肚皮,我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孩子在看到了真相后,聪明的孩子适应这个骗局,真诚的孩子揭穿这个骗局。于是,就有了书里最精彩的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活下去,对于一个厌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需要勇气。在我们的周围,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抱怨、消极、颓废,对一切失去兴趣,看一切都是不屑,整天无所事事,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负担。他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也没有对身边的人带去伤害,但我们却反感这类人。为什么?霍尔顿这样定论他们:“我倒不是说他是个坏人,他不是坏人。可不一定是坏人才让人心烦,你可以是个好人,卻同时让人心烦。”是的,一个让人心烦的好人。

塞林格正是运用了这样直爽、直击人心深处的口语式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他的夸张式语气、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简单而又平铺的情节,像极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开头出其不意,结尾戛然而止: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这个“坏小子”并没有办啥坏事,却总是让我们想念起他的“坏”。是他的调皮还是他的浪荡?或是他那一副自由散漫的表现吧!

其实,都不是,也都是。究其心理,是我们向往那种来自于心灵深处追求真善美的天性。社会越是黑暗,人们越是向往自由和真诚。当一个孩子叛逆于这个社会时,它一定是有了某种不合情理的方面,越是复杂的社会,人性越突出。所以,霍尔顿说:“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个混迹于学校和社会上的“坏小子”决定离开家庭和学校,只身一人前去西部,他想去寻找心中的那片麦田,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他放弃了吗?没有。一个人的骨子里一旦有了某种叛逆,这种感觉会伴随他一生。即使他的棱角被生活磨平,他的思想也会埋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蹦出来,恢复它的本性。

我曾在这种思想的游离里遇到过我的“坏小子”,他不是别人,正是我最亲密的影子。从影子的身上,我发现潜伏在身体里真正的自己,原本的自己。也正是这样,我才如此地喜欢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里,有爱。爱,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坏小子塞林格守望者
不好,彩虹坏了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必要的丧失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