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财税共享中心”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

2019-04-03吴晓霞梁小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财税财会师傅

吴晓霞, 梁小婉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给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也创造了新机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因此,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面向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财务机器人的投入使用,给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冲击。目前,传统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存在教学实践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兼职教师团队形同虚设等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升级转型对高层次高技能财会人才的需求。如何应对新时代下的新挑战,在新型“财税共享中心”中践行现代学徒制,开启高职财会专业教育的新征程,培养“互联网+”环境下的财会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实践的主流趋势和改革方向。

1 高职财会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本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实践为调研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课程改革、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后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合作的投入产出效果落后于产教融合预期等问题[1]。

1.1 教学实践产出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在现行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实践中,虽然对学生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教学,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往往不足,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无法与真实的财会工作环境和会计实务工作有效衔接。根据对30余名财务人员的反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基本具备了应对教学课本涉及财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普遍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当遇到新行业的新问题时,缺少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由于学生成为职员后要经历漫长的培训期,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招聘符合条件的员工存在障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引发了招生难的后续问题[2]。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快速响应人才市场的变化,没有及时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便适应行业发展。就财会专业而言,企业财务工作繁琐忙碌、财会政策变化快,需要能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人才,而目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的程度上较难适应财会行业的要求。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培养高技能的财会职业人才,离不开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3]。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真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却仍然匮乏。以笔者调研的高职院校为例,大部分评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在取得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后,通过会计师、经济师等同等水平专业职称技术考试。这样的评定标准,导致“双师型”教师并不完全具备行业和企业的实战经验和技能,实践教学的开展还是依托理论基础,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目前,应用型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以应届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为主,他们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在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和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因此,年轻教师依然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即使是部分教龄时间较长的教师,也没有深入一线的实践经验, 仅仅依靠“双师型”教师评选,不能有效破除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因此真正能够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师资仍然不足。

1.3 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能动性不足

应用型高职院校为缓解“双师型”师资匮乏的困境,往往通过外聘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弥补自身教师资源的不足。但由于兼职教师主要在企业工作,授课方式通常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形式上以讲座、报告、少量实践操作为主,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较为松散,不具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部分高校虽然引入学徒制,并建立了企业师傅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双方沟通交流的机会,但是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限制,企业派出师傅到校指导教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中能动性不足的弊端。

2 新型“财税共享中心”学徒制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精神,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深交所上市公司金财互联(002530)达成战略合作,成立财税大数据中心和企业财税共享中心(以下简称“财税共享中心”),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引入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财会专业新型财税共享中心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在这样的模式下,行业、企业参与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财会专业设置与财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财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实践成果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大提高了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4]。

2.1 依托金财班模式,招工招生一体化

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对现代学徒制提出明确要求,“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财税共享中心按照校企一体化联合招生的原则,采用金财(金融财会)共享班的形式进行联合招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方案,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进行共同培养[5]。

财税共享中心与“金财互联”合作组建的“金财互联班”已完成两期招生,并高效运行。金财班一期招生近300名学生,均为会计专业,二期学生为财会相关专业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经校企双方共同面试选拔,结合双方意向确定。学生进入金财互联班学习和培养后,以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进行顶岗实习。

2.2 推进课程改革,培养互联网+财会的复合型人才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导致传统财会人才供过于求,互联网+环境需要兼具财会专业知识、大数据思维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础会计人才将被机器人替代,而复合型财会人才的价值将上升。金财互联通过智能化软件金财管家2.0,将代账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切割,实现自动化和专业化的一站式处理。实训课程以共享中心真账实操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同时金财互联班的学生可在零散时间以学徒方式同专职财税人员学习。

基于财税共享中心现有的实训条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按照金财共享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新信息技术改革需要进行调整,增设了“财会人员职业素养”“互联网+会计”“金财管理系统”“电子发票操作”“财务大数据分析”“网络支付结算”等课程,加强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的训练。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接受从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课程到管理型会计和互联网体系的课程训练,把更多的基础核算工作交给金财管家来处理,通过不同的角色切换,完成不同岗位的业务工作,从低附加值的重复工作中脱离出来,将学习重心更多地放在对数据的分析和思考上,更好地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决策的全局观,提高学生互联网+财会的专业复合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3 构建学生学徒“双身份”,注重生产率和收益

金财互联班学生具备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以企业师傅实践指导为主,教师理论教学为辅[6]。企业师傅常驻校内全程参与学生的教学实践工作。因此,对于关注投入产出比的企业而言,师傅更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激发教学活力[7]。

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企业师傅对金财互联班的学生进行了弹性管理[8],采用大课堂集中和小课堂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课堂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后,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小课堂,分配真实的客户资料信息,在师傅的指导和审核下,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业务处理,使企业在教学的投入能够快速转化为业务成果的输出,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财会人才[9]。财税共享中心严格遵照公司制度进行管理,开展岗前培训、真账实操的记账业务培训和财务公司实地见习等活动,并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严格把控。金财班一期学生在通过实训后,每月账务处理数量可达到80套以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深化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模式

财税共享中心在校企深度合作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范本,教学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体模式,双方组建师资团队,完善教学体系,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任务。企业角色由被动配合变为主动引导,从单纯的招聘用人变为培养育人,提高企业的参与度[10],校方角色则由主导变为协作, 发挥办学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2015级金财班一期共有会计专业近300名学生,学校教师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全程参与实习学生的管理,金财互联组建来自不同财务公司50余名财税行业专家担任企业师傅,按照1∶6的比例建立了企业师傅与学生的学徒制关系。

财税共享中心将在财税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师傅引入财会专业教学,科学安排各阶段教学内容[11],以便符合区域特征与专业设置的需要,符合在财务共享背景下对财会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教学资料全部采用金财互联方式提供的真实企业账务资料和符合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操作规程。企业师傅通过教授企业的工商注册、账务处理、税收筹划等技能,促进学生实现从传统理论教学到实际岗位工作之间的衔接,此外教师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素材的整理复用。这样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双育人的重要实践[12],能够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

2.5 完善学徒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财税共享中心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企业、学校和学生(学徒)在人才培养上有共同的利益需求[13]。因此,企业与校方共同制定了严格的学徒评价制度,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金财互联班在传统的课程评价基础上,引入学徒评价体系[14],除了定期组织对真账完成速度和完成质量的考核外,企业师傅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日常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财会职业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财税共享中心对学生的实训实施过程管理,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最终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同时,校企双方筛选出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助教开展培训,建立了从“双导师—助教—学生”自上而下的稳定人才梯队。

金财互联班学生实行双证书制,通过课程学业与综合考试,达到毕业条件由学校颁发学历证书,通过金财互联的岗位职业技能考试和企业师傅的综合考评后,获得在金财财务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证书,获取双证书的学生才能正式毕业(出师),避免了考证与工作脱节的情况。金财班一期学生在完成阶段性顶岗实习后,53位学生被录取为金财互联的实习生,人才培养产出率和匹配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金财班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3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职财经专业的发展也进入新征程。面对新技术对高职财会专业的冲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财互联在“财税共享中心”的实践中展开了新探索,引入现代学徒制[15],依托金财班模式,实现招工招生一体化;通过改革实训课程,培养互联网+财会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学生学徒“双身份”,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收益;采用 “双主体”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完善学徒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国其他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具有较充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1 新型财税共享中心学徒制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财税财会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2017年全国商务财会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