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为引领推进浙江乡村振兴

2019-04-03胡豹

浙江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城乡农业农村

□胡豹

浙江要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打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组合拳,努力使浙江成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样板,为全国乡村振兴创造浙江经验和提供浙江方案

图/张燕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两山”重要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全国唯一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争当新时代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2003年以来,全省坚决贯彻“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民全面发展,浙江成为农民收入最高、农村环境最好、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但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为此,要以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为契机,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打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组合拳,努力使浙江成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样板,为全国乡村振兴创造浙江经验和浙江方案。

高特色架构“全域秀美”的城乡空间新格局

以城乡融合为第一出发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城乡空间开发格局,把全省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因村制宜,实现乡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积极打造“全域秀美、城乡协同、区域协作、三生融合、镇村联动”的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统筹城乡空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框架下,积极推动城乡布局“多规融合”,建立统一的城乡空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统筹谋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主要布局。

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活化城乡要素,实现城乡联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改变资源要素单向向城市流动的趋向,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水资源等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高品质构建“融合精美”的产业发展新体系

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传承传统经典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起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乡村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于一体的美丽农业建设。发展以农田智能监测、养殖环境监测、设施园艺精细管理、精准控制为重点的智慧农业和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为重点的数字农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的品牌农业。

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培育发展把乡愁物化、活化、产品化的“乡愁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电子商务、农家乐民宿创意化、特质化发展。深入实施农业“12188”工程,以农业园区化为载体建设彰显集约效应的块状农业。

培育提升新型农业主体。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加强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

高颜值打造“生态绿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坚持“两山”理念,围绕大花园建设,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升级行动,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全域宜游、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富春山居图”,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全面优化村庄人居生态布局。大力推进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和农房设计,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深入推进“无违建县、乡、村”创建,确保农房有特色、有品质、有风貌,全面提升村庄美丽人居和绿化美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绿美农韵和“浙派”风格的生态宜居乡村。

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扎实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美丽宜居乡村新格局。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巩固提升劣V类水剿灭成果,大力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完善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滩长制、湾长制。全面推进垃圾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

全速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中心镇培育、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特色小镇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高水平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高素质定位“文化盛美”的乡村人文新氛围

全面繁荣农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民精气神,建设文化为魂、乡风文明的人文乡村。

2.2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B组患儿PaO2、PaO2/FiO2值低于A组,PaCO2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深化扩面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等建设。推广村规民约、乡风评议、村民议事等载体,推行乡风文明指数测评体系。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巩固提升“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品牌,深化拓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支持农村题材影视、戏曲、歌曲、舞台剧等创作,大力建设乡村文化市场,培育农业农村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文化载体建设。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深化提升乡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主阵地作用。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发展示范基地,强化乡镇数字影院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数字化升级。

传承发展乡土传统文化。在系统挖掘“千村故事”“千村档案”的基础上,实施农业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重点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古树名木等乡村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

高水准塑造“治理善美”的乡村社会新秩序

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格局,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打造三治融合、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

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管理和底线管理。

建立“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突出自治基础,加强法治保障,强化德治调节,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后陈经验”,推广象山“村民说事”制度、东阳“花园经验”、余姚谢家路村“小板凳精神”、安吉高禹村“五个所有”制度,打造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高水平构筑“民生富美”的农民生活新品质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美好生活,建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的幸福乡村。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把发展美丽经济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村庄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乡土、乡贤、乡愁、乡创”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政策红利,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权能变现,有效激活农民资源资产,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提升农村社会保障质量。深化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大病保险范围,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知晓度,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提档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统筹城乡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加快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发展康复事业和健康产业,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健康乡村。

高效能打赢“小康完美”的农村扶贫攻坚战

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聚焦减缓相对贫困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打好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

提高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围绕创业致富、就业增收、保障减贫,加强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创新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培育一批能促进低收入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将社会保障作为减缓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全面建立低收入农户综合保障体系。

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质量。围绕住房改善、医疗服务、教育提升,深入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化低收入农户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综合服务。构建全覆盖教育扶贫体系,通过普及教育和加强培训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推进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相对集中、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创造一批结对帮扶消薄的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

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探索26县绿色GDP发展和“两山”转化路径,加强浙西南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

高维度推进“要素活美”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坚持城乡等值化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强化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农村的人、农村的山、农村的田、农村的水和农民的房都能够活起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土改”。推进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股改”。在扎实开展全省3市、13个县(市、区)集体产权改革国家试点的基础上,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多种形式,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创造经验。

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推进“新社改”。构建以合作社联社为载体的农业专业性服务体系与以农合联为载体的通用性服务体系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集农资供应、庄稼医生、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农资服务体系,集消费品零售、公共服务代理、相关服务代办于一体的生活服务体系,集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有机肥和环保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环境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推进“新金改”。推进农地经营权和农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猜你喜欢

城乡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