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演化博弈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2019-04-03陈玉洁仲伟周

关键词:僵尸信贷补贴

陈玉洁,仲伟周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丧失了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本应退出市场,但是由于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非市场因素得以继续生存的企业。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困而不变、僵而不死”。僵尸企业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它的存在被认为是日本遭遇“失去的10年”的重要推动因素。近几年,随着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的提出,数量众多、资产规模庞大的僵尸企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如何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了当务之急。

僵尸企业的成因复杂,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在宏观层面上,僵尸企业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环境息息相关。胡冰[1]指出经济不断下行、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了市场需求萎缩、资源配置失效,这是中国僵尸企业产生的大背景。何帆等[2]认为,政府推出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后劲不足,随着这种人为制造的需求快速回落,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僵尸企业逐渐浮出水面。黄群慧和李晓华[3]提出,中国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为僵尸企业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熊兵[4]指出,中国企业在改制或升级中跟不上国家发展要求,受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影响,企业技术落后,陷入亏损,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不彻底导致了国有僵尸企业的形成。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出现问题、企业决策失误、企业决策者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等都可能导致僵尸企业的产生。朱舜楠和陈琛[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运营效率低是能源开采与制造行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主要原因。申广军[6]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不符合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技术比较优势的企业生产效率低、盈利能力差,最终只能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维持生存,更易成为僵尸企业。程虹和胡德状[7]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出发,实证得出“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显著低于“非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危害巨大,其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会阻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使市场无法出清,甚至会出现“逆淘汰”现象,挤垮好的企业,严重阻碍行业进步。Okamura[8]利用日本数据估算发现,僵尸企业可以通过获得银行低成本信贷额外存活4.7年,它们的长期存在自然降低了行业的生产效率。Hoshi和Kim[9]在对韩国僵尸企业研究发现,在僵尸企业问题严重的行业,新进入者的比率更低。Rawdanowicz等[10]研究证实,僵尸企业的存在产生了“挤出效应”,使更有效率的企业所获得的投资下降。Kwon等[11]探究日本制造业时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僵尸企业产量下降的幅度要显著小于非僵尸企业,并且对劳动力配置产生了明显的扭曲效应。何帆等[12]指出僵尸企业会导致如下恶性循环:僵尸企业拿到钱—好的企业被淘汰—银行没有好的项目—僵尸企业拿到更多的钱。

在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下,治理僵尸企业成为了当务之急。当前,缺乏有效退出机制是僵尸企业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13],而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通力合作是治理僵尸企业的保障[14]。基于此,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以企业和银行作为博弈双方,政府作为隐性参与者建立三方博弈模型对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展开研究。演化博弈以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和学习能力代替了传统博弈中完全理性的假设,并以一种动态的框架来分析系统的均衡并展现达到的过程,使本文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一、理论分析

僵尸企业的形成受到了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微观问题的影响,但是它能够一直存在而“不死”,是企业、政府、银行各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综合结果。

(一)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可以在自身经营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得以继续存活,首先得益于银行的信贷补助。国外学者在针对美、日、韩等国僵尸企业研究时指出,僵尸企业存活的关键在于财务状况糟糕的企业能够继续获得银行贷款,而且是获得更优惠条件下的借款。所以国外学者以是否获得信贷补贴作为僵尸企业的主要识别标准。Caballero等[15]在对日本僵尸企业进行研究时,首次提出通过比较僵尸企业贷款利息的理论支付下限和实际利息支付总额之间的差值来考察银行对企业借款的补贴程度,并以该补贴程度作为“僵尸性”的衡量标准。Fukuda和Nakamura[16]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盈利标准和持续贷款标准的复合判断标准(被称为FNCHK识别法),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此基础上,Imai[17]采用连续考察多年税前利润和最低应付利息差额的整体情况来减少误判。

但上述仅考察盈利性和信贷补贴的识别结果始终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中国僵尸企业得以存活更重要的原因是可获得政府补贴。朱鹤和何帆[18]将政府的财政补贴纳入识别标准中,比较了只计算来自银行的补贴、同时计算来自银行和政府的补贴、计算正常经营的净利润和计算政府补贴前的净利润等7种识别方法,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识别结果可以看出是否考察政府补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此外他们还指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形式正在由资金直补转向制度性补贴。这意味着僵尸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贴的“滋润效应”要高于其直接获得的政府补贴资金。信贷补助和政府补贴可以弥补僵尸企业经营上的亏损,甚至使其可以谋取到灰色收入,继续存活。鲍世赞和蔡瑞林[19]认为,这种成本外部化是僵尸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使企业在虚拟的低成本压力下获得生存和发展,逐步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变为僵尸企业。蒋晓花和马骏[20]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指出,国有僵尸企业存在明显的“套牢”问题,可以通过“敲竹杠”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中国实践中,破产退出常常很难发生。很多僵尸企业即使亏损经营,也不愿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退出的成本过高。破产退出成本主要分为3个部分:首先是企业退出的必要折损成本,包括对企业品牌和声誉的损害、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损失等。当前中国缺乏理性看待破产的市场化环境,认为企业破产就是经营的彻底失败[21],这严重影响了对企业家价值的评判,并且在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善。其次是企业退出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企业支付给被解聘员工的赔偿费用、员工安置费和资产处置的折损费用等。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资产和雇佣的职工数量都很庞大,想要破产退出面临较高的资产折损风险,并需要筹备大量的职工赔偿费和安置费。同时不少学者证实,大型国有企业迫于政策性负担的压力,往往拥有超额雇员,承担着冗员、社会养老问题等社会性负担,这造成其退出的社会成本更加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再次是企业退出的手续成本,主要包括经历司法程序所需要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等。当前由于政府明确提出了完成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的清理等任务,司法机关对于大型僵尸企业的“退市”工作开通了快速通道,配备专业化的人员跟踪处理,这种高效的司法处置方式有效节约了大型企业的手续成本。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退出的手续成本是不容忽视的,黄少卿和陈彦[22]识别出每年应破产的僵尸企业超过80%为小微型企业,且通常是非国有性质,但社会成本和手续成本过高导致的“阻碍效应”使其无法退出市场。

基于此,本文对僵尸企业的行为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H1a.僵尸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为负,依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的信贷补贴生存。

H1b.僵尸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存在着扩散效应。

H1c.僵尸企业退出市场需要支付必要折损成本、社会成本和手续成本。

H1d.大型企业退出面临的社会成本远高于中小企业,且大型企业退出面临的社会成本也高于手续成本。

(二)银行

对于银行来说,面对陷于财务困境的企业继续提供贷款,而且是更优惠条件下的贷款,主要原因有两点:自身的不良动机和政府的干预。银行掩盖坏账损失的不良动机是其提供续贷的重要原因。财务状况不理想的银行通过继续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提供贷款,让企业能够正常还本付息,使企业贷款评级提高,进而减少需要计提的坏账损失准备,提高账面的净利润值,使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外,向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提供贷款的雪中送炭的做法还可以为银行赢得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日、韩等国的银行大都是基于这样的不良动机而选择提供僵尸信贷的。Hirata[23]通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企业的破产清算价值和继续经营两种结果内生化,分析发现银行解决不良贷款的动机会使“僵尸借贷”成为均衡结果。Lin等[24]对日本情况实证研究发现,“僵尸借贷”可以使银行的风险指标符合监管规范。

在中国,银行提供“僵尸借贷”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政府的不当干预。国有企业通常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并且破产时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成本,当其经营不顺时,政府有强烈的动机去干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余明桂和潘红波[25]研究证实,地方政府干预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贷款支持效应。何贤洁等[26]提出,“政治性”贷款使信贷行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使得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标准不能根据风险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向非国有企业发放信贷时有潜在的政治成本。陈德球等[27]实证表明,企业的社会破产成本越高,政府对信贷资金配置的干预就会越强。张栋等[28]透过对钢铁行业的剖析证实,政府除了直接补助和政策优惠外,还通过干预银行信贷对企业给予补贴,导致了钢铁行业内僵尸企业的产生。当“僵尸借贷”行为暴露后,银行不但难以收回贷款资源,还会失去顾客的信任,对日后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银行的行为做出以下基本假设:

H2a.银行基于自身的不良动机提供“僵尸借贷”可以获得额外的好处。

H2b.银行提供“僵尸借贷”还可以从政府处获得好处。

H2c.银行是理性参与者,其选择的信贷补贴额度会使其收益大于成本①当然现实中是存在银行“倒贴”来提供“僵尸借贷”的,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完全受制于政府,是彻底的政府附属品,并不能当作独立主体来参与博弈,所以本文不予考虑。。

H2d.银行提供“僵尸借贷”的事情暴露会受到市场的惩戒。

(三)政府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两大基本目标是保增长和保就业,而僵尸企业的存在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并粉饰地区的经济状况。为了维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过去地方政府选择了提供资金补贴和要求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但当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升级受阻,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仅加重了产能过剩现象,而且也拖累了健康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若不尽快处置后患无穷。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僵尸企业必须得到治理和清除,将生产要素释放给高效率的使用者,恢复市场的竞争机制,激活整体的经济活力。

2015年12月,中国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清理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2016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情况”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降补资金,资金规模是两年1 000亿,用于解决职工安置等问题,推进僵尸企业的退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初将“僵尸企业”处置时间表的制定列为2016年的第二大工作重点,表示要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中央企业中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的清理,并于2017年4月召开了有关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补助资金申报事宜的会议。在中央发布处置目标和政策后,各地区也开始了对僵尸企业的摸底调研和处置工作。总的来说,政府当前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僵尸企业的识别分类和对破产退出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进行补贴。

基于此,本文对政府的行为做出以下基本假设:

H3a.当前僵尸企业所获得的政府补贴依然存在。

H3b.政府通过专项补贴的方式对企业退出的社会成本提供成比例的补贴。

H3c.政府可以通过推行简化破产程序、增加破产部门工作人员等方式来减少企业退出市场的手续成本。

H3d.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等来加强“僵尸借贷”败露后的市场惩戒。

二、模型构建

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基于静态博弈的阶段博弈矩阵。博弈的显式参与方为银行(B)和僵尸企业(Z)两方,政府(G)作为隐式参与人通过其资源(补贴、监督等)对银行和僵尸企业的得益函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博弈的均衡及其变化。

银行的策略集合为{提供“僵尸借贷”,不提供“僵尸借贷”},僵尸企业的策略集合为{退出市场,不退出市场}。政府通过以下5种策略对博弈产生影响:是否减少当前对企业的补贴,是否减少当前对银行业的干预,是否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是否对破产退出的企业提供专项补贴以解决员工安置等问题,是否推行简化破产程序等的法律工作。本文构建的阶段博弈的受益矩阵如表1所示,参数的释义如表2所示。

根据假设H2c可以认为,银行是基于理性决定信贷补贴额度的,即银行选择的信贷补贴额度会使得-F+γ+δ>0。所以对于银行而言,其不同决策间的收益大小关系为-ε<I<I-F+γ+δ。

计算银行的期望收益函数,选择继续提供信贷支持的银行期望收益为 EB1=x-(-ε)+(1-x)(I-F+γ+δ)。 选择停止提供信贷支持的银行期望收益为EB2=xI+(1-x)I=I。银行群体整体的期望收益为EB=yEB1+(1-y)EB2。

表1 阶段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2 参数的含义

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使用复制动态方程求解。银行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其一阶导数为

根据 Frideman[29]提出的方法,当 F’(y*)=0,F’(y*)<0 时,y*为演化稳定策略。因而令 F(y)=0,可得 y*=0,1和。当 x*取不同范围时,对银行策略行为分析如下:(1)当 x*=x0时,F(y)=0,F’(y)=0,对所有的y轴水平都是稳定的。(2)当x*>x0时,F’(0)<0,此时y=0是唯一的稳定策略,即当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达到一定强度时,银行不提供“僵尸借贷”将是最优策略。 (3)当 x*<x0时,F’(1)<0,此时 y=1 是唯一的稳定策略,即当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银行提供“僵尸借贷”将是最优策略。

再计算僵尸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选择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期望收益为Ez1=y[-C1-(1-p)C2-(1-q)C3]+(1-y)[-C1-(1-p)C2-(1-q)C3]。选择不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期望收益为 Ez2=y[-π+F+λS]+(1-y)(-π+λS)。僵尸企业群体整体的期望收益为Ez=xEz1+(1-x)Ez2。

僵尸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其一阶导数为

令 F(x)=0,可得 x*=0,1 和。当y*取不同范围时,对僵尸企业策略行为分析如下:(1)当 y*=y0时,F(x)=0,F’(x)=0,对所有的 y 轴水平都是稳定的。(2)当 y*>y0时,F’(0)<0,此时x=0是唯一的稳定策略,即当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概率达到一定强度时,僵尸企业不退出市场将是最优策略。(3)当y*<y0时,F’(1)<0,此x=1时是唯一的稳定策略,即当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概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将是最优策略。

显然该复制动态系统的均衡点有 E1(0,0)、E2(0,1)、E3(1,0)、E4(1,1)。 又根据-ε<I<-F-I+y+δ可知,0<x0<1。 当 0<y0<1 时,Es(x0,y0)也是该动态系统的一个均衡点。 由式(2)和式(4)可以求出该复制动态方程的Jacobian 矩阵(J)为

根据均衡点在Jacobian矩阵的行列式(Det J)的符号和迹(Tr J)的符号可以判定该点的局部稳定性,进而进行演化博弈的参数讨论。

三、演化博弈分析

根据僵尸企业面临的不同状况,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一)退出市场的总成本高于继续存活的总收益

当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所需总成本始终高于企业继续存活的总收益时,即-C1-(1-p)C2-(1-q)C3<-π+λS,该系统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如表3所示。该情形下有4个局部均衡点,其中E2(0,1)为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在该情形下,退出总成本的“阻碍效应”尤为明显,即便得到补贴后的企业总收益为负值,因为退出成本过高,企业仍会被“困”于市场中。不退出是该情形下僵尸企业的占优策略。由于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为零,在演化博弈下,随着反复的博弈活动,银行最终会选择提供信贷支持。

(二)获得补贴后的亏损程度高于退出市场的总成本

当僵尸企业获得各项补贴后企业的亏损程度高于退出的总成本支出时,即-C1-(1-p)C2-(1-q)C3<-π+F+λS,该动态系统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如表4所示。该情况下有4个局部均衡点,E3(1,0)为ESS。该情况表明,即使在获得各项补助之后,企业的总收益仍然为负值,且企业的亏损程度高于退出所需的各项成本支出,这类并没有得到足够多补贴的僵尸企业会自动选择退出市场,避免更多的损失。退出是该情形下僵尸企业的占优策略。由于僵尸企业一定会退出,在演化博弈下,随着反复的博弈活动,银行最终会选择不提供信贷支持。

表 3 -C1-(1-p)C2-(1-q)C3<-π+λS 情况下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三)介于前两种情形之间

当-π+λS<-C1-(1-p)C2-(1-q)C3<-π+F+λS 时,该情形是指在不能获得信贷补助的情况下,企业的总收益低于退出所需的各项成本支出,而在可以获得信贷补助时,企业的总收益高于退出所需的各项总成本支出。该系统的局部稳定性分析如表5所示。该情况下演化博弈存在着两个均衡点为E2(0,1)、E3(1,0),分别表示{不退出,继续支持}和{退出,不再支持},该博弈过程的整体动态演化相位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E1、E5、E4、E2所围成的面积内的点最终都会演化收敛到ESS均衡点E2(0,1),即僵尸企业继续存活,而银行继续对其提供信贷补助。 E1、E5、E4、E3所围成的面积内的点最终都会演化收敛到ESS均衡点 E3(1,0),即银行停止信贷补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这才是本文所希望的最优结果。

由相位图图1可以将最优结果的面积大小表达如下

表 4 -(1-p)C2-(1-q)C3<-π+F+λS 情况下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表 5 -π+λS<-C1-(1-p)C2-(1-q)C3<-π+F+λS 情况下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其面积大小取决于点 E5(x0,y0)的位置,SEEEE的面积越大,1543系统收敛于均衡点E3(1,0)的概率就越高,从而僵尸企业选择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通过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逐一分析各参数对SEEEE面积大小的影响,假设某待考察参数变量1543为θ,则面积对该参数的变化率为

图1 演化博弈相位图

根据博弈三方的次序依次进行分析:

1.对于僵尸企业来说,根据x0和y0的公式可知,<0,再由式(6)可知,即僵尸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越差,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就越高。由<0,根据式(6)可知:,即僵尸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退出成本越低,其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就越高。2.对于银行来说,由<0可知,银行基于自身的不良动机提供信贷补贴所能获得的好处越多,就越倾向于提供“僵尸借贷”。

信贷补贴是唯一的x0和y0所共有的变量,且<0,银行希望提供的信贷补贴值越小其收益越高,但对企业来说信贷补贴值过小只会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其留在市场。从系统演化博弈的结果上看,即信贷补贴额度越小,僵尸企业选择留在市场中的可能性越小,从而银行选择提供信贷支持的可能性越小。

四、结论与建议

僵尸企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僵尸企业清理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达成目的。僵尸企业、银行、政府三方的博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企业的现状、银行自身经营状况、政府政策等都是影响博弈均衡的重要因素。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清理僵尸企业对规范银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政府大力倡导清理僵尸企业的政策之下,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几率会有所提高。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只要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几率高于一定的程度,银行就会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不再提供“僵尸借贷”,即仅针对僵尸企业的治理也能达到整治银行业的目的。

2.加强对银行业的惩治与促进金融市场的回暖,对降低银行提供“僵尸借贷”的概率具有同样的效果。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市场的低迷也是其成因之一。加强对银行提供“僵尸借贷”的事后惩戒,可以低成本地等价达到刺激金融市场的效果。

3.当前的专项补贴政策仅对大型僵尸企业的清退效果显著。政府当前采取的促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主要方法是对企业退出的社会成本提供补贴,该方法对大型企业来说效果明显,能加快其选择退出市场的收敛速度,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4.中小型僵尸企业容易陷入市场中,需要从法制上提供帮助。中小型僵尸企业容易因为破产成本的门槛效应而不能从市场中脱离,其只有将日常的成本降到最低,进而沦为有名无实的空壳公司。欲使中小型僵尸企业能尽快从市场中清理出来,还需要简化破产程序、增加相应机关的人员配备等,以降低申请破产退出的手续成本,促进企业的“脱身”。

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短期而言,政府对于大型僵尸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识别并妥善好处理下岗职工等问题,将所拨放的专项补助用到实处。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关注小微型僵尸企业的清退情况,可以组织专门的司法工作部门处理小微型僵尸企业的破产事项,开辟专门的通道助其顺利退出。长期而言,首先政府需要放松对企业的干预,减少非必要性的资金补贴,让市场占据主导。其次需要对银行由干预转为监管,增强对银行提供“僵尸借贷”这类行为的惩戒力度。再者,政府应当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破产行为,减轻破产企业负责人的心理压力,降低破产带来的人力资本价值损失。最后,政府必须主持进一步完善与破产相关的法律,简化破产程序,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阻力。

猜你喜欢

僵尸信贷补贴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笔记本电脑“僵尸”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僵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