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2019-04-01董彦屏刘芹杨怀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唐代士人主题

董彦屏 刘芹 杨怀念

内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从历史走进诗歌,成为历代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唐代昭君诗结合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悲怨主题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特点。

关键词:昭君诗 主题 唐代 士人

昭君出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王昭君,名嫱,秭归人,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汉元帝时,昭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时人改称王昭君为“明君”或“明妃”。历代与昭君有关的文学作品很多,本文主要针对唐代昭君诗的主题思想略作分析。

一.昭君故事的流传

班固的《汉書》是最先记录昭君故事的文献,但只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并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由此可见,当时是绝对没有所谓昭君自请出塞的。

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该书记载了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这可能是作者根据当时民间的传说写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高,而昭君自请出塞却因此变成了所谓的“史实”。

第一次将毛延寿写入昭君故事的是西晋的葛洪《西京杂记》,但因其小说的虚构性特点,其言尚不可信。不过,这一表述却为后人在分析昭君悲剧因素的时候增添了新的思考。比如,梁代诗人沈愿满的《王昭君叹》就有“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但他并未提及洛阳师具体为何人。直到隋代的侯夫人,其《自遣诗》“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第一次将昭君悲剧原因归之于画师毛延寿。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昭君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昭君诗数量不多,现存仅19首,多是对昭君出塞故事的复述,同时表达了昭君远嫁胡地的悲怨之情。

晋代的石崇的《王明君辞》(又名《明妃辞》)是现存最早的昭君诗,诗歌描写了昭君远嫁的悲怨。陈昭《明君词》:“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忘新。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这首诗描写了昭君前往胡地时孤苦悲伤的情景,诗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感情,写出了昭君对家乡的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抒发了作者对昭君的悲悯与怜惜。南北朝庾信《明君辞应诏》:“……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歌咏的也是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三.唐代的昭君诗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中外融合,唐代士人多怀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时期。唐诗题材多样,其中,咏史诗数量繁多,在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位。在《全唐诗》中,仅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咏史诗就多达70首。可见,昭君出塞在唐代,仍是文人热议的话题。不过,唐代昭君诗的主题思想在继承传统主题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其他相关元素。

1.表达昭君的思乡之情与孤独寂寞

李氏唐朝向来“一视华夷”。李氏本鲜卑化的汉人,有着鲜卑的血统,他们长期居住北方,深受胡族文化影响。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所以,唐代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是兼容政策。而且,为了促进与巩固大唐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唐朝即使很强大,也先后派出了20多位公主去和亲。所以,唐代昭君诗中,悲怨氛围不似前朝那么浓厚,多抒发昭君远在他乡的思乡之情与孤独寂寞。

武则天时候的东方虬作《昭君怨》三首,其三:“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无名氏《昭君怨》:“衔悲出汉关,落泪洒胡鞍。关榆三夏冻,塞柳九春寒。眉任愁中结,腰随带里宽。别曲易凄断,哀弦不忍弹。”两首诗描写了昭君在气候恶劣、环境悲凉的塞外,思念着故乡的春天与明月,她愁怨结眉、衣带渐宽。抒发了昭君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昭君来说,仅仅是环境的恶劣,并不可怕,“从胡俗”才是让她更难以忍受的。昭君嫁入胡地大约没有几年,呼韩邪就逝世了,由大阏氏的长子即位。王嫱不得不遵照匈奴习俗,下嫁给新单于。这对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女人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放逐,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唐人对昭君这种痛苦理解得似乎更为深刻。比如,储光羲的《明妃曲四首》(其三):“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殿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昭君远处塞外的孤独寂寞。

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将昭君的孤独寂寞从生前写到死后,具有深刻地思想性和厚重的历史感。

2.论昭君出塞的得与失

唐朝兴盛繁荣,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有着较前人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抱负。所以,唐代士人的功名心特别重。在对待昭君出塞这件事情上,唐人围绕其命运的得与失进行了新的思考。

比如,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在诗人看来,出塞对昭君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如果她继续留在汉宫,她很有可能终生得不到元帝的宠爱,被永锁宫中,虚度青春;她去了塞外,还被封为“宁胡阏氏”,为汉胡两地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最终实现了她功成名就的人生。所以,王睿认为,出塞对昭君来说,也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3.讽刺统治阶层的软弱无能

唐朝虽然强大,但也难免要用和亲的方式来稳定边疆。这对部分积极进取的士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唐人的咏史诗中,有很多就是借古讽今,讽刺当朝统治阶层的无能,昭君诗亦无例外。

比如,东方虬《昭君怨三首》(其一):“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还有,汪遵《咏昭君》:“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两首诗均以“昭君出塞”为题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批判了汉朝文贪武懦的政治状况,实则以古讽今,辛辣地讽刺了唐朝政府的无能,军队的软弱。

4.由昭君出塞感叹人生无常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士人经历了颠沛流离、水深火热的的生活,士气大受挫伤。社会衰败,权力易主,士人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愿或不情愿地卷入政治的漩涡,频繁地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曾经激昂的唐人普遍带着一种仿徨的思绪,他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这种感叹在昭君诗中亦有流露。比如,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诗歌最后一句点明,昭君的悲剧不能归罪于画师,而是“君恩”本来就浅薄,人的命运本来就不可捉摸,更何况昭君作为一名小小的宫女,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5.批判昭君自恃貌美不懂人情世故

古代文人多因贬而吟。唐代文人多经历坎坷的贬谪生活。他們多因不谙世故,不懂钻营之道而沉浮官场。在贬谪生涯中,他们或吟咏自己的悲愤之情,或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这在昭君诗中也有体现。如,刘长卿《王昭君歌》:“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诗中认为,昭君自恃貌美,不懂人情世故,得罪了画师,所以才酿成自己的悲剧,同时,也借昭君的悲剧,暗喻了当时很多有才华的文人的悲剧,他们因不能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而最终遭受排挤。

6.抨击现实,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频仍,统治阶层腐败,民间赋税苛重,科场风气败坏,朝中要职被朋党及权势者所掌控,出身寒微或不善钻营的有才之士基本与仕无缘。面对衰败的国势,联想自身前途的黯淡与渺茫,文人内心多压抑、悲凉。晚唐的部分昭君诗就体现了这种悲愤与伤悼。

比如,李商隐《王昭君》:“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诗歌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的昭君悲剧,来隐射当时宦官军阀及朋党之流依仗权势,一手遮天,造成广大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之情。

综上所述,唐代昭君诗已不再像六朝时期那样,只会做单一的故事复述或简单地抒发悲怨之情。唐代诗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结合唐代的社会现实,在昭君诗中融入了自身的人生感悟,对昭君出塞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使唐代昭君诗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文学特点。

参考文献

1.郭玛丽.唐人昭君诗研究[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17-119.

2.王绍东.陈绪忠.历代悲悯昭君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5-18.

3.吴河清.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10-13.

4.李世忠.论唐代的昭君诗[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78-80.

5.刘洁.论先唐咏昭君诗的主题倾向和表述方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5):163-168.

(作者介绍:董彦屏,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文化学;刘芹,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文化学;杨怀念,昭通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文化学)

猜你喜欢

唐代士人主题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