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柱土家【啰儿调】音乐形态探微

2019-04-01秦懿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石柱土家族

秦懿

〔摘 要〕通过对土家【啰儿调】的源流、音乐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啰儿调】与“竹枝词”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啰儿调】的歌曲类型、歌詞内涵和旋律风格,并对【啰儿调】及石柱土家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石柱;啰儿调;土家族

“早在远古时代,今重庆大巴山,巫山和湖北恩施自治州一带,是当年巴人最早的起源发祥之地。”[1]而被誉为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故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正是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在这里,不仅有着历史遗存的巴国风貌,同时还保留了不少充满浓郁土家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啰儿调】便是其中之一。

一、石柱土家【啰儿调】源考

坐落于渝鄂交界处的石柱的历史源远流长,仅从周灭殷后建立巴子国算起距今便已有约三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已有不少关于此地的音乐历史文献和成果出现。

在对古代巴人音乐的研究和资料的考证过程中,不少学者认为发源于古代巴蜀地区、盛行于唐代的【竹枝歌】(也称竹枝词)与【啰儿调】在音乐形式上具有血缘关系:其一,在旋律上,明代胡震亨在《唐间癸鉴·春十三》中有说道:“竹枝本生于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2]这无疑与骨干音为“la-do-mi”而结束在“sol”上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在歌词结构上二者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尊前集》载皇甫松《竹枝词》全文为——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隔子(竹枝)眼望穿(女儿)。其中,“竹枝”和“女儿”都是衬词,在歌曲中作为“和声”出现,而在【啰儿调】中也常常在四字和句尾出现衬词帮唱“和声”,如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啷啰);此外,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用衬词给歌曲归类取名的传统,而【竹枝歌】和【啰儿调】恰好都采用了衬词作为它们的名称。

随着漫长时间的演变,【竹枝歌】虽在经历了曾经的繁荣之后渐渐消失,但在石柱地区则形成了汲取了【竹枝歌】音乐特征的土家【啰儿调】。【啰儿调】距今已产生多少年还未见考证结论,但《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大名是由20世纪40年代石柱教师蓝河先生搜集整理并使之传播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而年过77岁但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啰儿调】传承人刘永斌和其他民间艺人则像活化石一样证明了石柱【啰儿调】不仅有《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样的劳动山歌,还有像《打夯号子》这样的劳动号子和《栀子花儿开》这样的小调。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的【啰儿调】是当地人民的生活写照和精神寄托,它在石柱这片土地上至少已经传播了70多年。

二、【啰儿调】的音乐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音乐往往具有当地鲜明的风土特性,石柱土家【啰儿调】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谱例和音频中看,大部分【啰儿调】为单旋律歌曲,一板一眼,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反复吟唱,类似西方分节歌的叠唱形式,歌词多为两句或四句七言为一节,句式规整。

(一)【啰儿调】歌曲的类型。

由于对民歌分类标准依据各异,本文采黄洁所著《民间口传文学的珍贵遗产:重庆土家族民歌》一书的分类标准,以歌唱的形式、场合以及内容的不同对石柱土家【啰儿调】进行分类,歌曲涉及这些类型:1.田歌,多为种田劳作时吟唱,如《薅秧歌》。2.牧歌,多为放牧时吟唱,如《小放牛》。3.采茶歌,多为采茶时吟唱,如《倒采茶》。4.抬工号子,多为肩抬重物时吟唱,如《小牛郎》。5.打夯号子,多为夯土时吟唱,如《打夯号子》。6.情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之情,如《岩上砍柴岩脚梭》。7.节令歌,为土家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而作,如《长年歌》。8.苦歌,为土家人诉说自身境遇悲苦而作,如《磨坊李三娘》。9.盘歌,为一问一答而形成的“对歌”,如《盘歌》。10.扯谎歌,为土家人用幽默反讽的话语表达对人生、自然的看法,如《太阳落土要落坡》。11.风流歌,多表现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场景,如《对门大嫂肥又肥》。此外,还有一部分无法精确分类的歌曲则把它们大致归于其他抒情性民歌。

(二)【啰儿调】的歌词特征

1.独特的衬词是石柱土家【啰儿调】最显著的音乐特征之一。衬字、衬词,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一起配曲咏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 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3]

绝大多数的【啰儿调】歌词中带有 “啰儿”“啷啰”“啰喂”等由“啰”字组成的衬词,这些衬词最开始是以模拟锣鼓敲打等乐器的拟声词出现的,如《清早起来去放牛》中的衬词“啰儿”“哦儿啷啰”“啷啷扯”“硄扯”。此外,一般民歌中也会使用的虚词性衬词也常常出现在【啰儿调】中,例如:“舍”“哟喂”“那个”等,这类衬词并无特定的含义,基本为虚词性的语气助词。而随着石柱土家人创作热情的高涨,一些当地俗语如“冤家舍”“二嫂喂”“海棠花”“罗幺姐”等实词也被加入【啰儿调】中作为衬词,这些颇具调侃意味的玩笑或俗语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层次,也令【啰儿调】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衬词在歌曲中的位置分为三类:一类为衬词前置,如《磨坊李三娘》《小牛郎》;另外两类为衬词中置和衬词后置,这两类往往在【啰儿调】中联合使用,也是【啰儿调】最常使用的形式,《栀子花儿开》和《灯儿呀灯》就属于这一类。

除了衬词的种类丰富多样,几乎一半的歌词是衬词这一特色在其他类型的民间歌曲中也是相当少见的。如歌曲《灯儿呀灯》中,一节歌词一共60字,其中衬词30字;

灯儿呀灯

清早起来(嘛灯儿呀灯),把门(啰)开(哟喔喂)

那一股凉风(嘛啰儿啰),吹进(啰)来(哟喂)

这副样子(嘛灯儿呀灯),生的(哟)乖(哟喔喂)

那把奴吹得(嘛啰儿啰),几歪(哟)歪(哟喂)

又如歌曲《栀子花儿开》中,一节歌词一共31字,其中衬词17字,几乎占据了歌词的大半江山。衬词在【啰儿调】中是如此重要也难怪石柱土家人要以衬词为歌曲命名了。

2.【啰儿调】的歌词和衬词在整首歌中的布局以及歌曲演唱中领唱、独唱和和声的分布上构成了它独特的结构。与“竹枝歌”类似的四字歌词与句尾穿插衬词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民歌七言一句、“四、三”的歌词布局,形成【啰儿调】特有的韵律节奏;【啰儿调】运用散拍子的引子与一板一眼的歌曲主题部分的对比形成了其节奏上特有的呼应关系;【啰儿调】中使用独唱、齐唱、男女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对歌词进行分配,使歌词在演绎的过程中通过音色的变化,形成其特有的结构。

3.从石柱土家【啰儿调】的歌词中可以看出石柱地区土家族本族语言的缺位。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土家族语言渐渐被汉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承载着土家文化的“啰儿调”歌词显示了石柱土家人在用音乐记录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使用的文字工具也已经由土家语转变成为汉字和汉音,语法结构也由“主+宾+谓”转变为与汉族语法结构相同。搜集到的【啰儿调】显示,仅有一些当地的方言还随歌词流传,例如“开山儿”(斧子)、“蠛蠛”(小飞虫)、“碶”(吃)等等。

4.石柱【啰儿调】的唱词音声也有其特有特征。首先,【啰儿调】是由石柱当地方言而作,其唱词当然应当与方言的发音一致,而在石柱方言中,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如无翘舌、鼻音唱边音、声母“H”唱“F”、韵母“e”唱“o”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字音读法如字尾多加“儿化音”等;其次,每首【啰儿调】的结束音如为实词,则声调为阴平和阳平,如“狼”“来”“开”“生”“擂”等,如为衬词,则为开口音“e”“o”,如“扯”“舍”“啰”等。这些唱词的特殊读法构成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特殊的审美情趣,是构成石柱土家人质朴乐观又洒脱随性的音乐形象的重要部分。

(三)【啰儿调】的旋律特征

石柱土家【啰儿调】的旋律呈现既纷繁复杂、兼容并蓄,又独具风格的特征。

1.【啰儿调】主要采用的音阶有五声音阶,强调变徵的雅乐音阶和强调清羽的燕乐音阶,此外,采用四音列创作的歌曲也不少。其中,五声音阶的歌曲数量是最多的,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一颗谷子尖又尖》等近二十首,同时,五声音阶【啰儿调】的旋法大多为音级级进,而且往往在歌曲结束时以re-la-sol或do-la-sol的音阶为结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采雅乐音阶创作的有旋律完全相同但歌词不同的两首歌曲《扯谎歌》和《磨坊李三娘》,以及一首《小牛郎》;与雅乐音阶有相似情况的是燕乐音阶,有同样两首旋律相似歌词相异的歌曲《薅秧锣鼓(阳)》和《薅秧锣鼓(阴)》,此外还有一首《吼山曲》;采用四声7音阶创作的歌曲有《岩上砍柴岩脚梭》《清早起来去劈柴》《薅秧歌》和《对门大嫂肥又肥》四首。

2.与音阶相对应,【啰儿调】所采调式大致分为四类:(1)五声调式,这类民歌有《太阳出来喜洋洋》《栀子花儿开》等。在对这类民歌的调式定性上素来来都有争议,李吉提老师在《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将《太阳出来喜洋洋》归为五声商调式[4],刘智年老师在《石柱民间歌曲集——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概述中对《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进行分析认为其商音和羽音在音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后一个音虽落于徵音,但其音在歌曲旋律中并不常见,所以只能算是“流徵之音”而不能因其落在结束音就将歌曲定为徵调式[5]。而笔者认为五声调式的石柱【啰儿调】因其特殊的转调方式产生了特定的地域性调性风格。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和分析,笔者发现五声调式【啰儿调】的旋律特征为从羽、宫、角音开始到徵音结束,并且徵音在整首歌曲中一共只出现一两次,所以可以解释为同宫系统内的犯调。以《栀子花儿开》(谱1)为例,歌曲以G角开始,第一乐句结束时转到了C羽,第二乐句从C羽开始,整首歌曲结束于bB徵,徵音只在结束音出现了一次,以此认定徵为歌曲的主音是不合适的,所以整首歌曲的完整调式应为五声G角转C羽转bB徵的同宫系统转调。(2)雅乐调式是【啰儿调】歌曲中较少使用的一种调式,同时,细分之下有两种不同的雅乐调式:第一种为《小牛郎》的雅乐调式为较常见的雅乐七声音阶调式;第二种为《扯谎歌》(谱2)的兼采四音列与雅乐调式特征的调式,《扯谎歌》的旋律是以四个音构成的音列mi-升fa-la-do而发展的,突出了变徵到宫这个减五度音程,综合看来,它融合了雅乐调式和四音列的显著特征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雅乐调式。(3)燕乐调式。【啰儿调】中的燕乐调式独具风格,从三首属于燕乐调式的歌曲旋律来看,具有共同的特點:其一,突出了徵到清羽的增二度音程关系并且在旋律中反复出现;其二,旋律以五声音阶so-la-降si-do-re为发展材料,旋法以级进为主,其三,都以旋律do-la-sol结束且结束音落于徵音。综合来看,【啰儿调】的燕乐调式是燕乐有五声徵调式的一种特殊调式。(4)四音列。【啰儿调】中的四音列属于五声调式中的一种特性音列,这种四音列以旋律mi-la-do-re为发展材料,往往形成音程的跳进关系如mi-do,mi-la等,具有四音音乐的典型特征如旋律零碎、调式调性不明确、主题模糊等。如歌曲《薅秧歌》(谱例3)虽以C商开始,但随即每个乐句的落音和旋律的骨干音都在羽、宫、角之间游离,很难定义其准确的调式调性。此外,四音列【啰儿调】总以“mi-la”这个纯四度的音程为结束,形成了特定的风格。

三、【啰儿调】与其文化内涵

近年来,探索音乐背后的文化含义是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正如杨民康老师在《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中提到音乐形态分析中“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的主旨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术宗旨基本相同[6],音乐的文化内受到越来越多学科和学者的关注。

(一)【啰儿调】的产生与其所在的音乐环境密不可分

本文第一部分已对 【啰儿调】与【竹枝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发现这两种存在于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在某些方面是如此相似,说明了一个地区的音乐环境会决定这个地区音乐的产生。而音乐环境包括了当地的民俗民风、语言特性以及一直以来所积淀的音乐历史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某个地区特有的音乐特征,同时,这些因素会让当地人民形成相对固定的音乐审美。于是,即使时间流逝、音乐形式更迭,其独特的音乐特质依然会被下一个音乐形式延续下去。正如【竹枝歌】和【啰儿调】,即使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巨变,它们身上依然流淌着一脉相承的音乐血脉。刘智年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音乐和音乐环境不可分割;同一个地区范围的历史、民俗、文化的传承,同一地区范围群众的美学趣味、艺术爱好、欣赏习惯给【竹枝歌】与【啰儿调】形成了共同的艺术特点,打上了共同的地区印记,使他们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7]。

(二)【啰儿调】反映了石柱土家人独特的音乐意识

石柱土家【啰儿调】大量使用实词性和虚词性的衬词“入乐”的情形是与当地土家人潜在的意识相关联的。锣鼓是石柱土家人最喜爱、最常演奏的乐器,将模拟锣鼓声的衬词加入歌词中,既说明了锣鼓这门乐器已经成为石柱土家人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量的衬词与歌词的结合令歌曲的层次和音乐的结构都更加丰满,也说明石柱土家人很早便显示出了对音乐形式设计的理念。同时,衬词“入乐”对歌曲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衬词与一定的音乐曲调结合在一起,使其民歌具有他们习惯和喜欢的节奏韵律,便于上口易于入耳,既满足抒发其特殊的审美感情的需要也便于记忆而易于传播[8]。”

(三)【啰儿调】反映了石柱土家人性格和民风民俗

石柱土家人是【啰儿调】的创造者,【啰儿调】旋律明朗、节奏明快,歌词也多表现土家人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和石柱土家人性格不谋而合。而在【啰儿调】歌词中还有不少描述男女之间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的情节,如《对门大嫂肥又肥》中邻居之间的调侃“对门莫想挨,快把山歌唱起来;对门大嫂肥又肥,借你沙钵擂一擂”,可以看出,歌词中的石柱土家女人并不是中国传统妇女柔弱、内敛的形象,而是大方开朗、机智幽默的。

从歌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啰儿调】中的男女主人翁不仅是未婚男女,还可以是已婚男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柱土家当地开放的民风。特别是在“改土归流”以前,由于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土家族的男女青年之间崇尚自由恋爱,情感较为外露,而女性有时也会处于主动挑逗和追求的地位,这说明土家族男女的思想、情感都处于较为自由的状态。

结?语

石柱【啰儿调】作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独特艺术形式现已成为石柱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是目前对于【啰儿调】的研究尚少,本文着眼于对【啰儿调】的音乐形态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其文化内涵,也希望【啰儿调】以后能够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43.

[2]秦泽斌.太阳出来喜洋洋-石柱民族民间歌曲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03)

[3] 耿生廉.《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41)

[4]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4.

[5]秦泽斌.太阳出来喜洋洋-石柱民族民間歌曲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3.

[6]杨民康.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J],音乐艺术,2014:70.

[7] 秦泽斌.太阳出来喜洋洋-石柱民族民间歌曲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4.

[8]黄洁.民间口传文学的珍贵遗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44.

猜你喜欢

石柱土家族
立方任意岛之过河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蘑菇石柱
石柱:以中蜂产业推进绿色创新发展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