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遗韵兴长安印风

2019-04-01高珂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篆刻

高珂

〔摘 要〕李滋煊,陕西现代篆刻艺术的发轫者,在西安结社终南,与同行同参印学,培训后辈学人,使终南印社成为“保存金石”的重要艺术团体。

〔关键词〕李滋煊;终南印社;篆刻;长安印学

在陕西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李滋煊以其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贡献而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位印学大家。作为篆刻家,他提出“随印生法”的印学观,既丰富了中国近现代的印学思想,又引领了近世以来陕西篆刻艺术的发展;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以篆刻艺术为中心,发起、组织、建立了“文革”后国内首个印学艺术的专业团体——终南印社,并在同仁的推举下担任终南印社首任社长。由此,在先生的带领下,三秦大地上的篆刻艺术历经三代印人的努力而得以不断发展兴盛。

一、结社终南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结社的传统,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萌芽诞生,隋唐以至宋元时期更是不断发展,至明代而达到顶峰。到了清代,由于思想上的禁锢,尤其是文字狱的大兴,文人结社的传统受到巨大的影响,因而逐渐衰落。以至到民国才得以再获勃兴,文人社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在北京有以金城为首的湖社(中国画学研究会),上海有吴昌硕参与的海上题襟馆,近代女性社团——中国女子书画会,决澜社等,还有大量的文学社团,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语丝社,新月社,都在二十世纪的喧嚣中轮番登场。虽如昙花一现,却也呈现一时之风流。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浙江人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仁发起创建西泠印社,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自唐以来北方战乱频发,北方士族逐渐举家南迁。社会的动荡也带来了文化凋敝,而篆刻艺术也是日渐式微。虽然明清之际有皖派、浙派印人轮番上阵,各领风骚;而作为秦汉印的发源地,在明清两代几百年中,陕西籍篆刻家却寥寥无几。直至1933年7月26日,由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人发起,寇遐为会长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成立,提出以“提倡高尚艺术,发扬国光”为宗旨。但陕西篆刻事业的重新发力,同陈尧廷、张邯、李滋煊的组织、创作、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九七九年春,终南印社成立,李滋煊被公推为首任理事会理事长,终南印社成为继杭州西泠印社、武汉东湖印社之后,国内第三家以篆刻艺术研究创作为主成立的专业性群众艺术团体,陕西历史上第一个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自此,终南印社也肩负起复兴陕西篆刻,培养篆刻后继人才,组织印学活动的重要责任。终南印社成立时,李滋煊虽花甲之年,以此为契机,在与同仁交流砥砺过程中,其篆刻渐入佳境,达到篆刻生涯的新高峰。他自己的篆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中日书法篆刻二十人展”“当代篆刻邀请展”等一系列全国性重要展览,并在首次“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

1980年他成為首批中国书协会员。正是在印社同仁相互砥砺,共同切磋的积极氛围中作为文艺团体的领袖,仅是自身取得成就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重视对中青年印人的培养。使印社成为陕西篆刻界的一支核心力量。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中,篆刻作品全都出自印社中人,1984年《书法》杂志举办首次“全国篆刻征稿评比”,陕西四位获奖作者也均为印社中人。

二、同参印学

对于许多艺术家而言,在其从艺的历程中总会有一些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知己好友。如魏稼孙之于赵之谦,王震之于吴昌硕,陈师曾之于齐白石……李滋煊亦然,在不同时期滋煊先生所遇到的友人,都或多或少的对其在艺术上的发展有所帮助。

1937年在上海读书,始学篆刻之时便经过引荐,得以师从赵叔孺的从侄赵鹤琴先生学印。而有意思的是李滋煊最初学习赵氏,而多年后在他的篆刻作品里也有吴昌硕猛利霸悍的一面。1942年,李滋煊辗转奔赴重庆,彼时重庆作为民国政府的临时首都,虽时处抗战,但人文荟萃,艺术氛围浓厚。他在自述中写道:“在渝期间,篆刻得到了丰子恺,傅抱石的指点,受益良多” 。①

1946年,李滋煊再次回到西安,并自此定居。其在西安时期的日常交游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以西安美院为主的师生们,同乡著名画家郑乃珖,也有美术史论家王子云,何正璜等。八十年代,李滋煊应西安美院之邀,讲授书法篆刻,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时间跨度很长,由于西安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西北大区行政机关所在地,聚集了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所以包括西安美协中的部分艺术家,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叶访樵等人都与李滋煊多有交往,酬和书画。长安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几乎都曾由其操刀治印,且几无应酬之作。就连极少盖印的石鲁,在看过其作品后,亦欣然写下:“滋煊先生治印有方,篆刻有素,故涵周秦汉雕,皆得心应手,可谓少见之功力也”。②同样是由闽入秦的蔡鹤汀,蔡鹤洲与李滋煊有同乡之谊。他为二蔡昆仲及伉俪,共刻印达16方之多。其三则是印社、书协的同仁好友。同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的篆刻家黄永年先生有诗云:“卅年印学孰同参,说到黟山兴最酣。汉瓦秦玺罗笔底,似尝青果有余甘。”与先生同参印学的远不止黄先生,印社同仁中:陈少默、刘自犊、卫俊秀、傅嘉仪等常在其家中交流习印心得,批改作品、同赏金石文字。

三、教学相长

作为一个团体,对于纳取新人培育青年力量是必须而又极为重要的。只有不断为人才梯队补充进新鲜的血液,团体的发展才能生发出新生的能量,社团的发展才得以长久而且持续稳定。作为终南印社的负责人,李滋宣在对于后辈晚生的培养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通过自身多年的篆刻学习,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篆刻学习方法。他提出:“一写篆,识篆;二摹印,读印,识印,懂印;三通印史,明流派嬗变;四创作,由临摹到创作,逐渐形成风格;五读书涵养,博观约取;六亦师亦友,教学相长。”③此间不难看出,他总结的这套方法既在纵向上指出对于印学嬗变发展认识的重要性,又在横向上地强调通过读书,写字,金石文字拓展自身素养的提升。由此而培养出了包括赵熊、宋国琦、李鸿照、王吉田、于宏等大批优秀的门人弟子,且三代印人魏杰、崎岖等亦多受教得其影响深重。

1991年“李滋煊师生书画篆刻展”在陕西美术馆举办,携弟子二十八人的作品联袂亮相。作者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篆刻作品计五百余方,一时轰动长安城。明人沈野有言:“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必静坐读书者耶?”④李滋煊也深知其中要害,所以其自身没有沦为“雕虫小技”的印人。在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印学体系,提出了:“以汉为宗,上法周秦,下师百家,旁搜历代钟鼎款识,碑版镜铭,帛书汉简,以为营养,不囿于一家,随印生法。”⑤的篆刻观念。

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明确指出:“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⑥久居周秦故地的李滋煊,通过对所见所得的三代彝器文字、秦汉封泥印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文章——《汉印艺术》一篇。文中,从字体,风格,手法,三个方面着眼,概四十多个小项,将汉印总结为:端庄厚重,精工典雅,恣肆不羁。三大类,二十一个子项,并一一举例,做出说明。正是这种对秦汉印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得他的篆刻艺术得以做到法无定法,灵活运用,从而在篆法、章法、刀法上自成一格。

久居长安,黄土高原朴茂浑厚的气息,以及对于秦汉印的深入研探,使得李滋煊的作品面貌逐渐丰满,作品中流露出“息心静气,乃得浑厚”的气息。从名师、交益友、出高徒、建印社,作为陕西印坛泽被后学的先驱,继承发展其印学思想,博观约取,光大印学,李滋煊对于陕西印学的发展倾注了终生的心血。随着时代越来越开放,所谓的流派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对各种艺术形式吸收借鑒,使得当代印人的艺术眼光更为广博。而作为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印学团体,终南印社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由此留下了宝贵的印学遗产。终南印社亦成为“保存金石”的又一重镇。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李滋煊;手稿尚未出版,见于其弟子所编《李滋煊,傅嘉仪先生手稿选》

②赵熊主编;《李滋煊篆刻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第2,3页

③李滋煊;手稿尚未出版,见于其弟子所编《李滋煊,傅嘉仪先生手稿选》

④沈野;《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韩天衡主编,2005年5月,第63页

⑤李滋煊;手稿尚未出版,见于其弟子所编《李滋煊,傅嘉仪先生手稿选》

⑥吴先声;《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韩天衡主编,2005年5月,第178页

猜你喜欢

篆刻
归于自然 篆刻
篆刻作品
篆刻
篆刻
瑩波篆刻
庞说篆刻(五) 篆刻的展示方式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庞说篆刻(四)篆刻名人与名人篆刻
庞说篆刻(二)略谈篆刻创作与赏评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