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对称分割线在连身裙设计中的受关注度研究

2019-03-31常婷夏馨陈清清

设计 2019年23期

常婷 夏馨 陈清清

关键词:非对称分割线 眼动追踪技术 连身裙设计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开放,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由和个性,非对称设计能够打破常规,体现设计的创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非对称设计的无规律性加大了设计的难度,需要设计师在展现创意和个性的同时,能达到服装的视觉平衡感,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服装。

连身裙作为发展时间较长的服装,具有长度随意变化、款式造型多、适用场合广泛的优点,能够进行较多的造型设计。分割线是通过省道转移获得立体的断缝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线之一,它能很好地改变服装的合体性。同时,分割线作为造型线的一种,也可以通过改变其形态、位置和数量等来影响服装整体的风格趋向。所以分割线是服装细节设计的关键因素,既具有功能性,又具有装饰性,对服装造型起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从非对称分割线入手,以连身裙为研究对象,运用眼动仪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注视时间比来分析和探究非对称分割线设计的最佳位置和方式,从而提炼出连身裙非对称设计中利于营造视觉均衡感的设计方法和注意点。

一、非对称分割线的设计形态

分割线与公主线、省道线、肩袖线、褶裥等组成内部结构线,将服装依据人体的起伏来分割和连接成多个面,把平面的衣料转成立体的服装。侯东昱等人将分割线进行分类,对称分割、不对称分割、垂直分割、水平分割、斜线分割和曲线分割是分割线的六种基本形式;而装饰分割线、结构分割线、结构装饰分割线以及包括为实现其创意造型设计而采用的具有创意性的分割线,是四类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分割线的形式。图1分割线常用的设计手法。

非对称分割线的设计形态主要包括斜线分割线、曲线分割线、折线分割线、弧线分割线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分割方式。非对称为分割线具有创造力,强调服装的风格特征,不同的分割方法能表现出服装的不同韵味。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非对称分割线作为连身裙设计中的常见形式,其数量、形态、位置及处理工艺等的不同会使服装的造型发生改变,为了达到最好的非对称分割线的设计效果,本研究将探索非对称分割线在连身裙设计中的受关注程度,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非对称分割线在连身裙设计中的受关注程度与分割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2.非对称分割线在连身裙设计中的受关注程度与分割线的形态之间的关系;3.非对称分割线在连身裙设计中的受关注程度与不同组合的分割线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连身裙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位置、不同线形态方式下的非对称分割线实验组,通过眼动仪实验探究非对称分割线设计的最佳位置和方式,从而提炼出连身裙非对称设计中利于营造视觉均衡感的设计方法,以此来了解消费对分割设计的关注程度,提出连身裙设计的新思路,以期为服装设计提供参考。

(三)研究对象:非对称分割线作为本实验唯一的实验因子,为排除其他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将采用统一的连身裙外轮廓。直筒连身裙能较好地满足各种分割形式在结构上的要求;同时,为了排除面料的影响,又能体现分割线的形态,采用了以下基本轮廓,如图2所示。

三、实验过程

(一)受试者设定:课题采用的眼动仪是Eyelink 1000,受试者全部为大学在读的学生,代表追求个性时尚的青年群体,也是市场的消费潜力群体。由于世界的99.77%的人口为右利手,为了使实验数据更有普遍性,要求参与实验的受试者全部为右利手,同时,要求受试者的视力或是矫正后视力均为正常。参与实验的受试者总共有37名,最后能获得有效调查数据的人为31名,其中男性13名,女性18名。

(二)实验样本的选择与处理:用Adobe lllustrator勾勒出连身裙外轮廓,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单垂线、单斜线、十字形、放射型和之字形等分割方法作为实验样本。

实验组1:在都采用直线分割线的情况下,分割线在左右两侧时受关注度的对比分析,如图3。

实验组2:在都采用直线分割线的情况下,分割线在腰部附近时受关注度的对比分析,如图4。

实验组3:采用相同位置的分割时,分析分割线的形态对受关注度的影响,如图5。

实验组4:采用相同位置的分割时,分析多线组合的复杂分割线对受关注度的影响,如图6。

四、实验结果分析

本课题中分析实验结果时所需要的数据是热点图和相关兴趣区域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每个感兴趣区域的注视时间比。

热点图:是注视点和视线活动在屏幕上总体情况的反映。它是將被试在一段时间内的视线活动情况的数据通过图像的方式表现出的。关注度的高低以红一橙一黄一绿的颜色和浓淡来表示,其中红色关注度最高,绿色关注度最低。分析实验结果中,同一张图片的所有被试者的热点图通过DV处理,最后形成一张图片只形成一张热点总图。

注视次数:指被试者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注视的数目,作为衡量被试者对图片是否感兴趣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试者感觉重要或较为感兴趣的部分一般注视次数多。

注视总时间:一般注视时间越长说明被试者获取的图片信息越大,说明被试者对于图片的信息越感兴趣。

每个感兴趣区域的注视时间比:是被试者的眼睛注视在特定区域的时间占整张图片总时间的比例。被试者对该区域越感兴趣,相应的注视时间的比重会越大。

以下是四个实验样本组对应的热点图、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注视时间比的结果,文章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由表1可知:1(1)B比1(1)A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稍高,说明1(1)B比1(1)A更受关注和喜欢;而从方差来看,1(1)B比1(1)A在这三方面的数值都高,说明被试者对1(1)B的关注程度波动较大。

1(2)B比1(2)A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稍高,但注视时间比略低;同时,从方差来看,1(2)A比1(2)B在三个方面的数值都要小;综上可以发现,被试者对1(2)B与1(2)A关注程度不相上下。

1(3)A比1(3)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稍低,但相差不大;而从方差来看,1(3)A比1(3)B在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数值都低,注视次数的方差高,但数字相差不大,说明1(3)B比1(3)A更受关注,但没有明显的优势。

1(4)A比1(4)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都高;而从方差来看,1(4)A比1(4)B在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次数的数值都明显高,注视时间比的方差值略低,说明1(4)A比1(4)哽吸引被试者的注意。

1(5)A的注视次数的平均值稍高,而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则略低于1(5)B;从方差来看,1(5)A的注视次数的稍高,而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则低于1(5)B,但数字相差不大;相比之下,1(5)A比1(5)B受关注程度相近。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是:眼动实验数据客观地说明了被试者对样本的关注程度,除了1(4)A受到的关注度明显高于1(4)B以外,其他四个样本组的两个对比样本受关注度相近,而且微小的差距优势并没有固定存在于分割线位于左边或是右边的样本。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分割线在左侧和右侧的设置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是相近的。

由图8的热点图可以发现热点分布在分割线附近,其中,2(1)B受关注程度明显高于2(1)A和2(1)C,而2(1)A比2(1)C又更受到关注,尽管差距不是很明显。

2(2)B受关注区域最大,同时受关注程度最高;2(2)C的受关注区域虽然比2(2)A小,但是2(2)C的受关注程度要比2(2)A高。

2(3)A和2(3)B的受关注程度接近,且明显高于2(3)C。

2(4)B最受关注;2(4)A热点分布区域小于2(4)C,但热点区域的受关注程度高于2(4)C。

由表2可以看出,2(1)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明显高于2(1)A和2(1)C,2(1)A比2(1)C有稍高,但差距甚小;从方差来看,三者中属2(1)B的数值最高,而2(1)A除了注视次数的方差数值略高于2(1)C,其他都略低。综上,说明2(1)B最吸引被试者的注意,2(1)A比2(1)C受关注略高,但其差距甚微。

2(2)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在三者中最高,且有明显的差距,2(2)A其次,2(2)C三项数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从方差来看,2(2)A除了注视次数的方差数值在三者中最小以外,其他均为最大,2(2)A和2(2)C两者的方差相近。综上,说明2(2)B最吸引被试者的注意,2(2)A其次,2(2)C受关注程度最低。

2(3)B比2(3)A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三项数据平均值略高一点,结合方差,可以看出2(3)B比2(3)A受到较为明显的关注。相比之下,2(3)C三项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就低于其他两者,说明被试者普遍对2(3)C不是很感兴趣。

2(4)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在三者中最高;2(4)C除了注视次数的平均值相同之外,其他两项数据的平均值以很小的差距低于2(4)A。从方差来看,注视次数方面,2(4)C最大,2(4)B以0.06的差距高于2(4)A;在注视总时间方面,2(4)A的方差值最大,2(4)C其次,2(4)B最小;在注视时间比方面,2(4)C的方差值最大,2(4)A其次,2(4)B最小。综上,说明2(4)B最受人关注,2(4)A和2(4)C的受关注程度差不多。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是:眼动实验数据客观说明了被试者对样本的关注程度,就受关注度而言,可以看出四个样本组的眼动仪数据的曲线呈现一致的山峰形,虽然四组程度不一,但是分割线位于中部即腰部的样本受关注最高,明显高于分割线位于衣服的上下部分的样本,可能与样本位于图片中间从而获得视觉习惯上的关注度有关,但从2(3)可以看出,这个对结果来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2(3)A与其他三组的上部分割样本相比,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其原因可能是在视觉上能有效拉长时限,显得更修长。

由图9的热点图可以发现热点分布在分割线附近,其中,3(1)B与3(1)C热点分布情况相似,其中3(1)B更受关注;3(1)A热点分布区域最小,且热点区域的受关注程度明显低于3(1)B与3(1)C。

3(2)C最受关注,3(2)B其次,3(2)A最弱。

3(3)C最受关注,3(3)B其次,3(3)A最弱,且三者差距较为明显。

3(4)B最受关注,3(4)C其次,3(4)A最弱,且三者差距较为明显。

3(5)B與3(5)C热点分布情况相似;3(5)A热点分布区域最小,且热点区域的受关注程度明显低于3(5)B与3(5)C。

由表3可以看出,3(1)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在三者中最高,3(1)C其次,3(1)A数值最小,且三者数据相差较为明显。除了注视次数的平均值相同之外,其他两项数据的平均值以很小的差距低于2(4)C。从方差来看,除了在注视次数方面,3(1)B的方差值最小,在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方面,3(1)B的方差值均为最大;而3(1)C在三项数据的方差值均大于3(1)A。权衡之后,说明3(1)B最受人关注,3(1)C其次,但3(1)B和3(1)C差距不大,3(1)A受关注程度最低。

3(2)C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在三者中最高,3(2)B其次,3(2)A数值最小,且三者数据相差较为明显。除了注视次数的平均值相同之外,其他两项数据的平均值以很小的差距低于2(4)C。从方差来看,除了在注视次数方面,3(2)B的方差值最大,3(2)C其次,3(2)A最小;在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方面,3(2)C的方差值最大,3(2)B其次,3(2)A最小。权衡之后,说明3(2)C最受人关注,3(2)B其次,3(2)A受关注程度最低。

3(3)C虽然注视次数的平均数稍低于3(3)B,但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均在三者中最高,而3(3)C三项数据的平均值在三者中都为最小。从方差来看,在注视次数方面,3(3)B的方差值最大,3(3)C其次,3(3)A最小;在注视总时间方面,3(3)C的方差值最大,3(3)B其次,3(3)A最小;在注视时间比方面,3(3)C的方差值最大,3(3)A其次,3(3)B最小。权衡之后,可以得知3(3)C最受人关注,3(3)B其次,3(3)A受关注程度最低。

3(4)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均在三者中最高,3(4)C其次,3(4)A最小,且三者差距较为明显。从方差来看,在注视次数方面和注视时间比,3(4)C的方差值最大,3(4)B其次,3(3)A最小;在注视总时间方面,3(4)B的方差值最大,3(4)C其次,3(4)A最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3(4)B最受关注,3(4)C其次,3(4)A受关注程度最低。

3(5)B的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的平均值在三者中最高,3(5)C其次,3(5)A数值最小,且三者的差距较为明显。从方差来看,3(5)B三项数据的方差值均为最高;3(5)C的注视时间比的方差小于3(5)A,但其他均高于3(5)A。分析数据后,可以得知3(5)B最受人关注,3(5)C其次,3(5)A受关注程度最低。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是:眼动实验数据客观地说明了被试者对样本的关注程度,就受关注度而言,除了3(5)B以微小的差距弱于3(5)C以外,其他四个样本组中分割线采用弧线的样本都受到最多的关注;同时,五个样本组中,分割线采用直线的样本受到的关注度均为最低;而s曲线形态的分割线受到的关注度要高于直线形态的样本。

由图10的热点图可以发现热点分布在分割线附近,其中,4(1)D热点分布区域最小,受关注程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四者。4(1)A、4(1)B、4(1)C和4(1)E三者的热点分布情况相似。

4(2)D热点分布区域最小,受关注程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四者。4(2)A、4(2)C和4(2)E三者的热点分布情况相似,稍胜于4(2)B。

4(3)B受关注程度最高,4(3)E第二,4(3)A比4(3)C热点分布區域大,(3)D热点分布区域最小,受关注程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四者。

由表4可以发现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三项数据的平均值比较中,4(1)C最高,4(1)B第二,4(1)A第三,4(1)D第四,4(1)E最后。从方差来看,除了.4(1)D的三项数据的方差值都明显比其他小外,其他四者的方差都比较相近;而4(1)C的方差都比较大,4(1)B和4(1)E的方差最接近。综合比较之后,说明4(1)C最受人关注,4(1)B强于4(1)A,4(1)D强于4(1)E。

4(2)C最高,4(2)B第二,4(2)A第三,4(2)E第四,4(2)D最后;4(2)A和4(2)B的数值相近,4(2)D和4(2)E差距不大。从方差来看,除了4(2)C的三项数据的方差值都最大,4(2)A和4(2)B的数值相近,4(2)D的方差值均小于4(2)E。综合比较之后,说明4(2)C最受人关注,4(2)B第二,4(2)A第三,4(2)E略高于4(2)B。

4(3)B最高,4(3)C第二,4(3)E第三,4(3)A第四,4(3)D最后;4(3)A和4(3)D的数值相近,其他数据有明显的差距。从方差来看,4(3)D的三项数据的方差值均为最小,略低于4(3)A,与4(3)B、4(3)C和4(3)E三者方差值有明显的差距。综合比较之后,说明4(3)B最受人关注,4(3)C第二,4(3)E第三,4(3)A略高于4(3)D。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是:眼动实验数据客观说明了被试者对样本的关注程度,就受关注度而言,除了4(3)B以微小的差距高于4(3)C以外,其他两个样本组中分割线采用直线的样本都受到最多的关注;同时,三个样本组中,样本A的受关注度低于B,D与E受到的关注度参差不齐。结论

通过对图片进行眼动数据分析时,热点图直观地反映了关注情况;注视次数、注视总时间和注视时间比客观的反映了关注情况,在三项数据平均值差不多的情况下,方差揭示了数据的波动情况。在相同的连身裙外轮廓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分割形式的分割线,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其的主客观感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图7和表1得出结论:在相同连身裙的外轮廓下,采用直线的线形态分割方式,分割线分别设置左侧和右侧时受到的关注是等同的。2.根据图8和表2得出结论:在相同连身裙的外轮廓下,采用直线的线形态分割方式,分割线位置设置在连身裙腰部受到最多的关注,分割线设置在腰线之上的连身裙比分割线设置在腰线以下的受到更多关注。3.根据图9和表3得出结论:采用相同连身裙的外轮廓时,采用相同位置的分割方式,分割线采用多变的线形态比直线更受关注;其中采用s型曲线分割线的连身裙受关注程度普遍高于采用弧线分割线的连身裙,而受关注程度却普遍低于后者。4.根据图10和表4得出结论:在相同连身裙的外轮廓下,采用相同位置的分割方式,采用多线组合复杂的分割方法时,分割线采用多变的线形态比直线更受关注。其中采用s型曲线分割线的连身裙相较于采用弧线分割线的连身裙普遍更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