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

2019-03-30李潮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潜台词留白外交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春秋时期齐楚两国之间在订立召陵之盟前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过程,简析了《召陵之盟》思想意义和主要艺术手法。

【关键词】外交 留白 潜台词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43-02

《左传》记载的“召陵之盟”发生在公元前656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联军①杀气腾腾,在击溃了蔡国之后,紧接着大兵压境楚国。楚国在面临强敌入侵的紧要关头,前后两次派使者出使到齐桓公军营,双方经过斗争谈判最后订立了“召陵之盟”。

《左传》中《召陵之盟》按照当时双方战争和外交事态发展的先后顺序分阶段以外交斗争为重点进行了描述。总体上来看,战事和外交斗争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行文上也相应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阶段,在行文上为第一层,从齐国联军击溃蔡国进而伐楚开始到“师进,次于陉”。当时,楚国面对强敌压境派出第一位使者调理此事,《左传》没有提到第一位使者的姓名。这位楚国使者面对齐桓公率领的八国联军,没有被吓倒,而是态度谦虚,理直气壮,语气凌厉,语势逼人,“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是说我们两国相距遥远,即使发情的牛马追逐也到不了一起,没有想到你们侵犯到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意思明摆着,就是说我们楚国没有惹你们齐国,楚齐两国没有任何沖突和关联,没想到你们齐国竟联合八国兵力来侵犯我们的领土,这是为什么。这位楚国使者言辞柔中有刚,明明就有质问的意思。齐桓公当时就语塞。管仲见状,立即搬出了周朝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的旨令:“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问题是人家楚国并没有什么大错,没有反叛周王朝这样的大罪,也没有其它非要动用武力来解决的问题,师出无名啊。管仲搬出这些后,自己也觉得说服力不强。楚国使者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些。于是管仲又指出了“赐我先君履”,即齐国可以涉足的地盘,“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但有了名正言顺这些可以涉足地盘的理由后又能怎么样,当时周王朝统治已经衰微,过去“郑伯侵蔡、入许”,连周王朝也无可奈何,你现在倒翻起这些老黄历来了,谁理这些啊。管仲当然白这些,故而觉得理由还是不充分。搜索枯肠终于找出了楚国的一项罪过:“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面对这一条罪行(算不上大罪),楚国使者完全可以找理由搪塞过去的,但使者很谦虚的承认了错误:“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语气中表现出了对周王朝的尊重。但管仲后来的话或许是准备不充分, 或许是以势压人 ,或许是太轻视了对手,因而说出了没有依据的话来:“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国使者不是吃干饭的,马上回击:“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这意思是说,你们拿昭王南征不回这件事来兴师问罪,这黑锅叩不到我们楚国头上,想问清楚吗?谁知道,你去水边问去吧,别问我们。这是很客气的抢白!齐桓公、管仲碰了这个软钉子后自然咽不下这口气,随后挥军前进,到了楚国的陉地。

从以上管仲和楚国使者交锋可以看出,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联军出师理由明显不足,被楚国使者问的理屈词穷。而楚国使者虽然理直气壮,但锋芒明显,虽然彰显了楚国的国威,但不利于化解楚国面临的战争危机。可见在外交博弈中,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策略,需要张弛恰当配合。

这一阶段在行文上交代了双方谈判不遂和战事进展情况。

第二阶段,即行文上的第二层,从“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到“屈完与诸侯盟”。这一阶段,齐桓公率八国联军伐楚从春到夏,战事进入胶着状态。而夏天则很不利于齐桓公率领的北方八国联军作战,一是水土不服,官兵容易生疾病;二是夏天炎热,北方人难以承受;三是南方一带夏季雨水连绵,给将士宿营、行军、攻战等都带来诸多不便;四是齐国联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五是齐国的进攻必然会遇到楚国的顽强抵抗。齐国联军眼看不能速战速决,就只能求和。所以,在双方进行一些必要的接触之后,楚国派使者屈完出使八国联军,前提条件是八国联军后撤到召陵,在召陵进行谈判。八国联军于是退至召陵。

齐桓公首先要给屈完一个下马威,他将联军排列成阵,和屈完乘车观阅。当时齐桓公看到武力难以征服楚国,是不得已求和的,但又难以放下自己的身段,于是对屈完说:“我所以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传统。”分明是侵略,分明是力有不逮,可齐桓公还要给自己涂抹光彩,并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本意:“与不榖同好,如何?”意思就是说要与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屈完很谦虚,并站在齐桓公的立场上说:“承蒙您驾临敝国为我们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这样给齐桓公戴了一顶高帽,齐桓公自然高兴,但屈完言语中不免带有讥讽之意,只是含而不露。接下来齐桓公还要炫耀武力,说他带领的诸侯军队如何如何强大等等,但屈完没有和齐桓公针锋相对,只是高姿态的给齐桓公上了一堂政治课,“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但是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你的兵马虽多,恐怕也没有用处!”意思是说如果真要动武,我们楚国一定会举全国之力保卫楚国,诸侯国兵马再多,我们也不怕。屈完言辞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在这样的情况下,齐桓公当然就没有下文了,只好和屈完订立盟约。

总之,召陵之盟通过齐楚武力对峙和外交斗争,彰显了楚国在捍卫本国领土和尊严方面不畏强权,不惧武力威胁,有理有利有节,誓死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和外交斗争艺术,暴露了齐桓公在春秋称霸过程中恃强凌弱的一面。

在艺术上表现:

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中战争的起因、规模、双方军队如何厮杀、楚军如何守城、最后订立盟约的内容等都没有写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了双方唇枪舌剑上面,突出了外交斗争。通过外交较量,暴露了齐桓公进行的战争属不义之战,也暴露了齐桓公和管仲在楚国使者义正辞严面前的窘态,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果。

二、人物形象突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楚国第一位使者语势凌厉,理直气壮,暗伏不动,从对方言语中寻找破绽,一旦找准破绽,则果断反击,令对方无言以对。屈完是一位成熟的外交使臣,他老成持重,伸缩有度,谦虚自若,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雍容大方,柔中有刚,绵里藏针,理直气壮,既维护了楚国尊严,又很好了完成了楚国使命。而齐桓公则表现的以势压人,强充好汉,虚伪做作。

三、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如楚国前后使者对比,齐桓公和屈完对比。齐桓公俨然是诸侯盟主,其以势压人、虚伪的内心与屈完沉着、冷静、谦虚自信、理直气壮的思想性格形成明显对比。而楚国的前后两位使者的外交辞令对比也很明显,前者则锋芒毕露,言语冲动;而屈完则彬彬有礼,高屋建瓴,绵里藏针,有很强的震撼力。

四、留白手法的运用。“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

手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表现,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在春秋时期,召陵之盟是一件重要事件,也是一件大事。齊桓公率八国联军“伐楚”,双方武力对峙从春到夏,场面宏大,头绪繁杂。但作者举重若轻,挥洒自如,除了重点写双方外交言辞对答外,其余都轻轻带过,文中留下了大量空白,如蔡国如何溃败,齐桓公如何进军,楚军如何应对,这些都没有耗费笔墨,任由读者通过联想、想象来填充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内容,并获得再创作的美感。

五、蕴藉的外交潜台词用语。

本文的外交潜台词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楚国使者说“君其问诸水滨”,其含义是说,周昭王的死与我们楚国无关,你不要问我们,去水边问问吧。这里既礼貌的推开了责任,又含嘲讽之意,也有抢白之意。再有“楚国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意思是说楚国一定会动员强大的力量和齐国联军对抗,而“方城山”既高且长,“汉水”既长且深,用二者作比喻,暗示楚国人民保卫楚国的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是打不垮,战不败的。

注释:

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全二册)(附校勘记下册)(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0月第1版,1983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记载:“经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参考文献:

[1]《左传选》,编注者徐中舒.中华书局出版.时间:1963装订.

[2]蔡靖泉.召陵之盟及其历史意义[J].管子学刊,2008(02):38-44.

作者简介:

李潮纲(1964年10月-),男,山西省朔州市人,本科学历,中文讲师。

猜你喜欢

潜台词留白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老公的潜台词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