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建筑60秒

2019-03-30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住宅记忆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名誉院长

CUI Kai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onorary President, Chief Architect of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伍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WU Jiang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Tongji University

Academician of the French Academy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在中国的建筑语境下,如果要改进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作为建筑师,如何提高对建筑价值观的认识。我们今天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对环境的关注,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建筑师如何能够更好地看待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和气候的关系,如何用传统的智慧和现代的科技创造新的“绿色建筑”,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到新科技给我们提供的技术手段,去玩比较参数化的形式。这是我自己的一点认识。

另一方面,从行业体制来讲,如何赋予建筑师更大的责任、更大的权限,支持建筑师从始至终的创作活动,是对建筑质量提升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以往大部分建筑设计成不了作品、成不了精品,我觉得实际上与行业的设计体制不健全有关,我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能够为建筑改进、质量提升做出调整和支持。

第一,需要增强建筑师建筑设计过程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建成后是为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所以需要建筑师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而不能把建筑仅仅看成建筑师的艺术作品。建筑首先是为社会的某些用途服务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如,怎么能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是建筑师必须关心的问题。

第二,需要关注建筑的环境责任。今天的建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跟周围环境没有关联的空间里,要么在城市环境里,要么在自然环境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师不能把建筑视作孤立的作品,孤芳自赏,而是应该与历史环境、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筑唯有(被)放在特定环境里才能产生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需要关注建筑的文化责任。建筑师创造的建筑作品除了满足物质功能之外,一定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说,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古代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是通过建筑为载体了解的,今天的建筑作品也会为未来的历史文化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因此,今天的建筑师在创作建筑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我们的作品能否在今后的历史中(被)留下来。

我认为,这三大责任是今天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改进建筑所应该关注的核心。

日本の家——空間·記憶·言葉

日本之家——空间·记忆·语言

作者 : 中川武

出版: TOTO出版,2002

这一点,在大医二院已提前实现。医院管理者手机上,多平台、图形化,直观反映经营状况和质量管控已然实现,相关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

作者:贾冬婷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日本的民间居住建筑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日本之家》一书便是针对这一丰富性阐释日本传统居住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的专门之作。该书以“边界空间”“间隔”“场所”“部位”“陈设”“材料”“象征”等7项住宅要素为讨论对象,以25个关乎传统居住空间、部件、陈设、材料和仪式的主题词,就其历史溯源和变迁着重进行了纷繁多彩的描述,其中大部分在日本的现代住宅中已逐渐消失。身为日本建筑史学家,中川武先生凭借专业的审视和自身的经历,以精妙而轻松的文字娓娓道来。这一系列名词解释了日本传统家居以自然为核心,并关注传统住宅的建构方法,以及建造住宅时对空间整体的层次感、流动感和透明所注入的设计智慧。它们展现了以自然素材建成的居住空间在四季轮回中与居住者共生共存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生活空间中美的意识与理性营造有机结合的追求。

1.边界空间:日本传统建筑的空间分层变化是重要的构成特征。从外向内的过渡是其本质功能,往往呈现为一种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以从外向内、从内向外的室内外关系为核心,空间因多种多样的场所或部件的氛围而不断流动。正因为有三和土的土间、上步台、脱鞋石、缘侧、庇檐等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边界空间”,日本的居住文化具有了独特的特色。

2.间隔:西方建筑中常由厚重的石墙分隔的两个房间,即使相邻也少有“边界空间”之意,日本传统住宅中常见的格栅门、苇帘、推拉扇、雪见障子等“空间隔断”系统则与石墙的效应相去甚远。相邻的两个空间,有时遮挡有时连接,或在相连的同时,各个领域相互独立。所谓“空间隔断”,是轻薄的、动态的边界,既是物质构成,同时也通过使用者的使用方式来实现其全面功能。

3.场所:在日本的传统住宅中,有很多只能用“场所”这个词来表达,茶之间(起居空间)、地炉、厨房、浴室就是这其中氛围不同、对日常生活存在着不可思议的磁场和气场的场所。这或许是不同地区或家族传统慢慢累积而成的事物,就如同茶道、花道一般,以具有象征性和紧张感的强大的审美价值观念广泛渗透于生活之中而形成的场所。

4.部位:建筑部件多因结构、耐久、安全、功能、趣味、社会需求等各方面的实际原因而形成和存在。对于大黑柱、上门框、隔板、天棚等日本传统住宅的特殊部位,不能单纯从一般角度去理解,它们还涉及这些层面之上的问题。一些特殊部位的部件往往超越了功能层面的意义,多数时候已成为空间或家族存在的象征。

5.陈设:日本古代贵族居住的寝殿通常空间空旷少有陈设。在室内摆放几件陈设,寝殿便可作为住宅使用。这或许是日本居住的特点之一。我们非常熟悉的榻榻米,现在不过是一种地面铺装的材料,但在传统寝殿中却是实实在在的陈设。从家具陈设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日本传统居住的特质。

6.材料:日本传统居住物以木结构为主。精致多样的素材来源于自然风土的恩惠,也与漫长历史中的技术创造、生活智慧、审美习惯不无关系。日本的漆、瓦所具有的力量与美感,是日本木结构建筑的深奥的精华所在。

7.象征:住宅是什么?可以象征住宅的事物是什么?答案之一是家人,而象征家人的事物是生与死。佛龛这样家族中生与死的象征已在日本现代住宅中消失很久了,奠基仪式这种的地缘、社会性活动也正在消失,这正是日本居住传统衰退的写照。

作者中川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资深建筑史学教授,是现任的明治村博物馆馆长,曾长期在埃及从事金字塔的建筑考古研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委会成员,担任柬埔寨吴哥窟遗迹修复日本援助工作组的首席专家。据中川先生介绍,这本是他所有著书中卖得最好的一本。该书不仅在日本非常受欢迎,也已有了英文版、韩文版、泰文版等,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和好评。期待该书有朝一日会有它的中文版。(撰文:许懋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记忆的载体

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之前,封面上的副标题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用作者自己的话讲:“这本书里所记录的,都是关于城市的记忆碎片”。

人们一方面向往未来,总是追求新的东西。另一方面,谁不把美好的记忆当成最温暖的依靠呢?可惜,记忆只是某种很不稳定的脑电波,因此不得不借助形象的载体。

古希腊神话里的9位女神缪斯(Muses),分掌艺术或者科学的9个门类。她们的父亲是繁殖力极强的主神宙斯,而母亲无一例外地是记忆女神(Mnemosyne),足见记忆需要音乐、戏剧、天文和几何等具体载体方能传续。至于为什么建筑不在缪斯的掌管范围,以我个人的理解,“建筑”实在过于重要,不宜屈尊和“艺术”“科学”平级并列。从承载记忆的持久度、真实度和容量来衡量,目前人类自己创造的事物当中,无疑以建筑为最。

建筑的本质,与背包、咖啡杯相同,是实用并且美观的容器。然而量变引起质变,使建筑成为地球上最特殊的一类容器,建筑群体组成的“城”,更是有独特的魅力、价值,也有独特的纠葛、弊端。单个的建筑,比如一座大工厂,往往有上百年的寿命,而一座小镇、一个大都市,似乎永远固定在那里,数百年后,其主体的构架依然清晰可循。

这本书里的18篇文章,都是建筑与记忆的故事,散布在北京、上海、香港、福建、安徽等地方,貌似零散的一个个点,实则贯穿着若隐若现的共同线索。准确地说,《谁的城》探讨的对象,并不只是狭义的“城市”,也包括大大小小的建筑群落,包括村庄、工厂,甚至地下室。

作者作为一个懂建筑的资深调查记者,自然具有建筑师所缺乏的某种社会敏感。书中的这些故事,也承载着我这个读者不同深度的记忆。在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里,每一天都会从西安的古城墙旁走过,从厚实高大的城门洞穿过。日后作为旅行者,浮光掠影地走过上海、香港。北京的紫禁城、白塔寺和残存的胡同,如今每年总有一两次机会,陪同亲友体验,而自己也总会有新的发现。

在建筑这样一个没有理论体系可言的领域,大师的教诲就是我们灵感的重要源泉。芬兰人阿尔托曾经叮嘱他的人类伙伴们:“任何旧的事物都不会重生,然而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存在过的,总会以某种新的形式回归。”《谁的城》正是对阿尔托教诲的精彩注解。(撰文:杨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建筑师住宅记忆
胖胖的“建筑师”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