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新乡庙会艺术审美探究

2019-03-29秦园园

戏剧之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庙会审美民俗

秦园园

【摘 要】庙会活动最初起源于对神的祭祀,特别是在乡村,它的身影常常出现。大块镇庙会作为新乡代表之一,截止目前共有传统艺术形式19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样,对其艺术形式和审美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庙会;审美;大块镇;民俗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225-02

一、庙会概述

(一)新乡庙会

庙会活动最初起源于对神的祭祀,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活动,它主要是围绕庙宇而进行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河南作为中原大地中心,庙会分布情况异常繁荣,“中原庙会可划分为豫西以中岳庙为中心的嵩山庙会群,豫北地区较为散漫的太行山庙会群,郑州一带的豫中庙会群,豫东以淮阳太昊陵为中心的平远庙会群,豫南平原和山陵相间的庙会群。”[1]

新乡市地属豫北地区,土地肥沃、风景宜人,由于身处太行山,以致古代常会受到自然灾害侵袭,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风调雨顺的期许,祭祀活动便在这一带萌生。在传统人文的影响下,宗教活动渗透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对于神的崇拜更是自古有之的,所以佛、道两家将此区域作为兴建庙宇、道观的最佳之地,以来祈求上天庇佑一方百姓平安、康乐。新乡庙会活动内容繁杂多样,根据其形式与内容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传统庙会即从古流传至今;二是依附于寺庙的新型庙会,通常情况下伴着集市、法会等活动;三是政府扶植的庙会,曾一度没落经政府扶持开始复苏。”[2]新乡庙会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民间歌舞、器乐、戏曲等音乐形式,这是万万千千老百姓集体创作的结晶,以音乐的方式来实现人与神之间的通接,从而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重与崇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庙会的存在形式已不再是为宗教而进行,它早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和艺术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艺术价值。虽然,目前全国多个地区依旧保留这种传统,但已出现衰退趋势,所以,对庙会艺术其进行研究与保护具有现实出现意义。

(二)大块镇庙会

1.概述。大块镇位于新乡市北郊,东邻牧野区,南毗新乡县,西部和北部与辉县市接壤。据镇上长者讲,大块镇庙会于每年正月初八进行(后增加正月初一、十五共三天),至今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主要是为了纪念火神而进行的活动,相传正月初八是火帝真君的生日,人们为庆祝火神留下火種造福百姓护一方平安,特举行这一盛势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顺利。截止目前,大块镇庙会共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19样,即秧歌、大鼓、踩高跷、打花棍、黄杠、竹马、花镲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背桩,它是豫北地区最富有特色艺术形式之一,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物遗产行列之中。

2.发展现状。笔者通过在家乡进行采风,发现其演出形式越来越少,规模也越来越小。相传大块镇庙会盛行之时,参演队伍可达二十多个,早上7点演出队伍从火神庙出发,每到一处寺庙轮番进行演出时长可达四五个小时,是全镇人每年的文艺盛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休闲、取乐的方式不断增多,庙会活动也随之减少。以背妆艺术为例,背妆是“将儿童化妆成戏剧人物,并用特制的铁架背在肩上,配合鼓乐在大街或庙宇中演出,名曰:背妆、托妆或拖阁。”[3]

大块镇背妆团体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村民陈保金从山西一带通过心述口传的方式引进来,并组织、教授村民进行演出,现由其子陈福新、其友李纪全领导管理。起初,团队人员可达二十多人,现不满10人。据负责人介绍,背妆艺术每组演出人员的(一儿童、一大人)造型,是根据古代戏曲人物而设定的,由于背妆演出时需要大人背起一个30斤左右的儿童,采用的背架、服装也是特制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起初资金源于商贾出资,后来商人不再资助,艺术团队便难以维持用具损耗、开资,加上演出模式危险性大,家长不愿让孩子参演,于是人员严重流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人员决定由木偶代替孩童,但效果甚微。采访中陈福新、李纪全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全背桩生存现状,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

笔者对多个民间老艺人进行采访,可发现庙会艺术衰退的原因,一是现代艺术形式冲击,青年人不愿意参演,参演群体老龄化;二是团队经费不足,演出无法延续;三是对传统艺术保护、传承的观念意识薄弱。

二、大块镇庙会艺术特征

(一)丰富的表演形式

大块镇庙会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艺术类型可达十几种,涉及面之广、参演人数多、演员年龄跨度大,其演出队伍阵仗也是有其固定模式和基本寓意。通常走在最前的是黄杠队伍,多名人员分成两队模仿宫中出行阵仗,寓意队伍级别之高、地位之尊贵;竹马,一般由12到18岁的女孩参演,分别扮成戏曲旦角形象,驾着木制小马,扬起手中马鞭,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变换着队型,洋溢着活泼、灵动之感。打花棍,其演出形式在服装、道具上较为简单,演员是以60岁左右的女性为主,手拿一根两端绑有铃铛和彩色布条的木棍作为道具,表演时口念“婆媳训”,内容有意义且不失幽默、风趣。此外,表演形式中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便是花镲,演员可达五十多名,十多名领队敲着大鼓、手举大镲为演员伴奏,后边紧跟男女40名,身穿红色演出服、手拿绑着五彩飘带的小花镲,伴着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鼓点进行舞动,并不时地变换队形,场面热闹非凡、动感十足。除了上述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演出形式外,还有腰鼓、秧歌、抬花篮等多种较为常见的艺术类型,内容丰富、极具艺术价值。

(二)深厚的人文寓意

“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它起始于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的内心,这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最原始的体现。”[4]庙会作为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除了展示大众精神面貌外,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现实理想的一种寄托,同时也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寓意和情感内涵。如,背桩艺术是为了让孩童,像戏曲或神话中的人物那样具有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当然,民间还有一种迷信说法,即孩子坐背妆便寓意着能够平安、健康的成长。另外,据花镲领队讲,花镲演出形式热闹非凡、声势浩荡,男女老少激情狂舞,是因它寓意着百姓对新年丰收的渴望与祝愿,同时,也期盼一年之中顺利开心、幸福安康。

三、新乡庙会审美特征

“新乡火神庙会是对古老的火神与土地的崇拜,是人们对原始崇拜的延续。”[5]它不仅体现人们对古代祭祀的崇敬,也表达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意愿。在这场声势浩荡的艺术展演活动中,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烈的憧憬与向往,展现了具有特色的人情风俗与人文意蕴,更展露出民间大众艺术最原始的审美特征。

(一)寓意丰富——颜色美

庙会最引人注目便是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展演活动,除了其艺术特色与内容外,演员服装及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笔者通过采风,可发现在庙会艺术活动展演过程中,演员服装造型主要是以戏曲或神话故事中一些正面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服装以来传递人物信息,以此模仿或再演绎故事人物,一是可以提升观众的关注度与喜爱度;二是增强整个表演的艺术感。颜色选择上,通常是以中国传统“五彩”为主,即红、白、青、黑、黄,其中红色象征吉祥、黄色象征富贵、青色象征生机、白色象征光明,等等。由此可知庙会艺术中对于颜色的选择与崇拜,不仅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祝愿与祈祷,同时也寓意对来年丰收与事业的期盼与憧憬,当然,还有一种民间说法便是辟邪,期盼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美美满满。

(二)善恶美丑——形象美

形象塑造一直都是艺术中最核心的部分,人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人的共性面,进而融入作者情感以此寻求形象寓意、形象之美。庙会民间艺术,作为普通大众最直接、明了的审美表现形式,不仅仅蕴含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喜好,也体现了对艺术形象的直接认知,可以说这是平民百姓对艺术真、善、美的一種表现与升华。如高跷艺术中演员通常两两一组,在扮相上一丑一美、一坏一好。演出时伴着音乐鼓点两人进行嬉戏、打闹,表演形式风趣、幽默且不失艺术性,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再如,竹马艺术,年轻女子将自己办作佘太君、穆桂英、崔莺莺、青蛇、白蛇等正面人物形象。除上述艺术形式之外,几乎每个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都会以形象美来展现艺术的意蕴,同时,体现人民对崇高形象美的追崇,一是表现了人们对戏曲或神话中美好形象的喜爱;二是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展现这人们对是非、对错、美丑的判别与认知,以来传播、育化“真、善、美”;三是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崇高形象美的追崇与寄托。

(三)质朴意趣——理想美

“艺术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统一。”[5]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应在形式上有所体现外,形式与内容也应达成统一,那么,艺术内容中所包涵的艺术意蕴、艺术内涵与艺术理想,便是评价艺术美的标准所在了。河南新乡庙会艺术,除其丰富的形式、丰厚的寓意之外,在思想内容的传达上也体现出了大众的审美理想与意趣。相传新乡庙会的产生,主要是因百姓对火神、关帝、老君、百泉药王的崇拜。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其目的在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具有情趣的表达和审美理想的寄托。

四、结语

民俗信仰是一种古老的、承载一方风俗人情的文化习惯,它形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之中。笔者通过对新乡大块镇庙会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进而延伸至对整个新乡市庙会的审美探究,可发现新乡庙会具有颜色美、形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之美。同时,我们也可以出这种民间的文化习俗中,了解一方水土的地域风情、生活习性和人文情趣,这是对民间艺术和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敬仰,也是对民间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高有鹏.民间庙会[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1.

[2]师玉丽.河南新乡地区庙会活动与民间音乐的依存关系探究[J].当代艺术观察,97.

[3]姚向奎.小冀背桩:民间信仰映照下的民间舞蹈[J].2005.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5]齐一,马奇.《艺术美略论》美学专题选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庙会审美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元宵节,逛庙会
民俗节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