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咏”流传

2019-03-28王旭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王旭

【关键词】传统诗词;吟咏教学法;童谣教学;古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70-03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节目,其“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音乐相融合,为传统诗词经典的传承和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诗词经典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而“和诗以歌”为传统诗词经典提供了现代表达的形式,“吟咏”教学法或可成为小学传统经典诗词的有效教学路径。

“吟咏”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为:“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可见吟咏是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诗人创作诗歌的途径之一。所谓吟咏,是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感情色彩去歌唱抒怀。本文所言“吟咏”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用通俗流行唱法吟咏古诗词,如儿童歌谣、流行歌曲等;二是在符合古诗词四声及节奏的基础上用古曲进行简单的创编。综合运用童谣法、流行歌曲法、古曲法等吟咏教学法来教学古典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童谣吟咏。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本文倡导的“童谣法”即在符合诗歌情感基调的前提下,用童谣的形式演唱古诗词。童谣欢快的节奏与活泼的趣味性能够较为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吸引其初步感受古代诗词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童趣中感韵律。教师播放《经典咏流传》中《春晓》的歌曲,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哼唱,有的学生未读过诗句,但依然哼着调子。播放结束后,学生依旧沉浸在欢快的余音之中。此时教师再次播放该歌曲,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划出《春晓》的停顿。学生在欢快的儿歌中准确地捕捉到了诗句的停顿节奏与韵律。以儿歌的形式切入,很快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春晓》的兴趣,欢快活泼的节奏也迅速带动学生一起哼唱。在哼唱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该诗的节奏与韵律。

童趣中展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先观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后教师再次播放童谣《春晓》。以此为学生营造欢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刺激他们的感官,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将诗歌转化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

童趣中悟诗情。两次《春晓》朗诵后,教师询问学生此刻的心情如何,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高兴。”教师再次追问“那么你觉得大诗人李白的心情呢?”“也高兴!”歌谣欢快的节奏与孩童喜悦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古诗《春晓》所要传达的感情在歌谣中慢慢晕开,触及学生的心灵。

2.流行音乐吟咏。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熟悉,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选取经典且符合古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的流行歌曲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融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在采用童谣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流行音乐,有助于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与时代精神。

古词今咏,感受诗词的美学意境。苏教版四上《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在前面已将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交代清楚,学生也已基本掌握此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进一步感受词中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心境,教师在授课最后环节,播放了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词曲相互交融,学生沉浸其中,品味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韵。

以今析古,感受诗歌的时代精神。教学苏教版六下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时,经过多次诵读感悟,学生已基本理解诗人在梅花身上所寄托的高尚情操,笔者播放《经典咏流传》中谭维维演唱的《墨梅》:“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日月浩荡中华魂,万古长春更精神”,其中前半部分的歌词形象地诠释了梅花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梅花的品格,后半部分恰如其分地升华了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

在以古诗词为蓝本创作现代歌曲时,有时需要教师根据歌曲本身的韵律对歌词加以改编。教师要适时地加以甄别,选取与原诗意境相符的歌曲融入教学。正如这首《墨梅》,不仅将诗人所要传达的高尚品格表现出来,而且与时俱进,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给予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

3.古曲吟咏。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古曲,不僅使古诗词更具古典之美,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较为容易地体会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

沿用古曲,古色古香。关于古曲教学,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采用古曲教学法的典型案例。在教学之前,戴老师先介绍了古诗的平仄规律,平声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用一条竖线来表示。遇到平声字,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读短一点,即“平长仄短”。接着,戴老师做手势领学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多次练习后,配上《阳关三叠》(注:明人记谱的《阳关曲》中唱此诗,又名《渭城曲》。此曲后演化为器乐曲,改称《阳关三叠》)古筝曲,先范读后齐读。

从课堂实录来看,《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曲凄婉悠扬,配上一咏三叹的吟唱,激昂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与留恋。古曲吟咏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了很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格律知识,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创编古曲:古风新韵。由于很多古曲已散佚,现存的古曲有些不能很好地与古诗词相融通,因此要选用今人为古诗词创编的古曲,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凡先生为古诗《清明》创编了吟谱,教师在教学时可选用。

古诗《清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2“读读背背”中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感伤情绪,传统的吟唱方法加上蒋凡先生的吟谱,学生在吟咏之时多感于音乐凄怆而泪下。在古曲的渲染下,学生能够较快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感受诗情。

吟咏为小学传统诗词经典的教学打开了新的视域,作为传统诗词经典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对古典诗词教学有着独特的价值。主要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古诗词本身的特质,能够帮助学生将传统诗词经典的韵律美、意境美与含蓄的情感在一咏三叹中体悟出来。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童谣、流行歌曲或古曲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在学生与古典诗词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形象思维的桥梁,通过吟咏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注:本文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