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折患者入手术室后疼痛原因及护理干预进展

2019-03-28翟优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患肢体位手术室

翟优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中,下肢骨折的患者占了相当比例,对这部分患者,往往需要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发现,下肢骨折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肢体疼痛加剧的现象,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痛苦的主观体验,也对患者的手术配合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手术的开展和手术效果,下肢部位的骨折不同于其他骨折,其不易固定的特点使患者在体位变动时容易出现疼痛加剧,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或其他严重后果[1]。故而,明确下肢骨折患者入手术室后疼痛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故而,该文就近年来关于下肢骨折患者入手术室后疼痛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展予以概述和总结,综述如下。

1 下肢骨折患者入手术室后疼痛原因分析

1.1 错误的搬运方式

由于下肢骨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行动能力,患者进手术室往往需要搬运,若搬运方法不当,可能会使骨折断端刺激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甚至造成二次创伤,加重患者疼痛。刘利英[2]发现,创伤引起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可导致血肿压迫、肌痉挛、组织外部要,继而导致严重的疼痛,且由于骨折部位处骨膜中丰富的感觉神经暴露,搬运过程中轻微刺激即可造成距离疼痛。

1.2 麻醉体位

下肢骨折患者的复位或内固定手术往往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在此过程中,患者本该采取抱膝弓腰位,但受制于骨折疼痛,大部分患者难以摆出标准的麻醉体位,只能勉强翻向患侧、健肢在上的体位,健肢虽能蜷缩,但担心压到患肢只能被迫悬空,而患肢则完全无法蜷曲。在该体位下,患者腰背部和健侧下肢都处于僵硬状态,可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李永新[3]的研究显示,在基层医院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麻醉方式主要以椎管内麻醉为主,在此过程中,不恰当的体位摆放方式极易导致患者疼痛加剧,继而引起血压、心率升高。王信磊[4]对入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后的疼痛反应进行统计后发现,因体位摆放不当而导致剧痛难以忍受或穿刺不超过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

1.3 患者自身因素

骨折作为一种严重创伤,不仅直接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的疼痛反应,也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层面出现对疼痛的恐惧,表现为痛阈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降低[5],即使轻微的碰触或活动也会使患者感到极大的痛苦。此外,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也会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使患者疼痛加重。

2 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的护理措施

2.1 手术室环境护理

在进行相关操作前,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手术室环境,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疼痛。此外,适当的护患沟通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室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尤其在进行搬运、翻身等操作前,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沟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支持,提高其依从性。徐洁[6]认为,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助于减轻患者对护理操作的抵触性,从而减轻由患者不配合搬运、翻身等操作而带来的疼痛。

2.2 改进搬运方法

汤永玉[7]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尝试了搬运方法的改良,选择牵引搬运法代替传统的搬运方法,结果显著降低了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并降低了术中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在进行牵引搬运操作时,需要3位协助人员,第一位操作者用手臂托住患者的头颈和胸背部;第二位操作者一手托住患者的腰臀,一手固定其健侧肢体;第三位操作者站在床尾,一手托住患肢骨折部位,另一手沿纵轴方向对患侧肢体略加牵引,并随患者移动而移动,三者保持协调,共同搬运患者,力图保证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付丽华[8]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其在62例下肢骨折患者中采取了三人牵引搬运法,有效地降低了患者因搬运、翻身操作导致的疼痛。在牵引搬运过程中,牵引所起到的作用是牵拉关节、骨骼,减少骨折面在搬运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此外,牵引搬运法中,对骨折部位的托护有助于固定骨折局部,从而减少骨折端移动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减少搬运过程中的二次损伤。黄少华[9]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搬运人数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3人搬运法较1人、2人搬运法省时省力,且可以更好地保持搬运过程中患肢的稳定性,减少骨折断端的移动和患者的疼痛程度。

2.3 改进体位摆放方式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摆放体位,使其处于较为舒适的功能体位。孟丽[10]建议利用硬垫法和软垫法减轻患者因体位摆放导致的疼痛,预先在手术床上放置一块硬板,避免因床软塌陷所致的脊柱弯曲,降低麻醉进针难度;另外,为避免健侧肢体悬空,可在患者两腿之间放置一软垫或枕头,并嘱患者缓慢将健肢放在软垫上并蜷曲,如此一来,既可有效减轻因健肢压迫患肢导致的疼痛,又能避免因健肢悬空导致的僵直、肌肉疲劳和疼痛。

2.4 心理干预

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疼痛感。陈明华[11]认为,术前医务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普及麻醉剂手术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病情和面临的手术有一个初步了解,消除患者对未知的恐惧、紧张感,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在骨折患者入室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干预,并指导其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放松,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术前疼痛程度。

2.6 麻醉前镇痛

骨折患者入室后,在麻醉前采取适当的药物镇痛,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下肢骨折部位的疼痛感、降低应激反应,也有助于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感,并提高其对体位摆放等操作的配合度。而理想的镇痛药物不仅需要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还需要兼具良好的安全性,临床上常用的术前镇痛药物主要有阿片类,如芬太尼、地佐辛等。宗奎[12]报道称,在麻醉前15~20 min预先应用地佐辛对患者进行镇痛处理,显著减轻了患者体位摆放时的下肢疼痛,降低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金军[13]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其将100例下肢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并对其中50例患者在麻醉前15 min使用了地佐辛,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MAP、HR后发现,预先应用地佐辛的观察组患者患肢疼痛感明显降低、体位摆放和穿刺时的配合更为良好。

3 结语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创伤、应激情绪的影响下,对于疼痛的耐受性下降,特别是进入手术室后,受到搬运、体位摆放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下肢疼痛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而,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室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明确可能引发疼痛的原因,并针对疼痛原因展开针对性护理以减轻患者的术前疼痛。

猜你喜欢

患肢体位手术室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