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9-03-27许立何星亮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

许立 何星亮

摘 要 工匠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才有立足点;只有校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互补优势、共用资源、共享成果,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校企合作 人才质量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人才?如何培养工匠人才?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进一步深入的思考。高职学院办学的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与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在今天,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高职学院办学特点,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增强高职学院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合格工匠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工匠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探索思考为时已久。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学院办学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的重要体现。为推进实践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面进行了多年积极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阻碍学院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川府函[2006]109号),率先在省内公办学校中开启了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先河并签订了股份制长期合作办学协议。

2006年学院与香港利奥集团签订了股份制合作办学协议,学院以实物资本、无形资本入股,占80%的股份;香港利奥集团出资4500万元,占20%的股份。正是香港利奥集团投入的4500万元资金,解决了学院合并组建初期建设中的燃眉之急,使学院新校区2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5万余平方米的学生公寓、1万余平方米的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并于2007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发展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还盘活了社会资源,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示范、借鉴作用。

2007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工学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完善治理结构,校企合作务实开展

(一)创新体制,明确了多方职能

为创新办学体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2006年,在市政府主导下,经省政府批准,率先在省内公办学校中实现了学院与香港利奥集团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成立了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组成的学院董事会。在多年的运行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校企对接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在工作中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办学的互动衔接,对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和宏观指导。

(二)建章立制,成立了专门机构

为了更好地推动和落实校企合作工作,2017年,在原有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学院党委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了校地合作处,专门负责校地、校企、校校联系合作等相关工作,从政策、制度、机制、规划、管理等方面确保校企合作務实开展和有序推进。

(三)强化管理,搭建了制度体系

要落实高职学院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学院先后制定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校企主体工作职责,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有利于校企双方和各部门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成效。

三、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因势利导促发展

在最初的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合理设计建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院发展、企业获利、学生成才有着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学院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引领下,进一步加强深化了校企合作,从最初的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逐渐探索发展了多种合作模式。

(一)社会实践模式

这是学院最早选择所用的与企业合作育人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暑期等较长时间,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校企共同制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合作协议,在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基础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班级辅导员、企业共同全过程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划安排和工作生活服务,由企业提供生产实践岗位并按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学生通过实践接触企业、认识社会,培养从业观念和职业精神。

(二)工学交替模式

用人单位因生产需要,向学院提出用工意向需求。同时与学院相关系部专业密切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实施教学计划。其主要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实践技能训练,按双方一起制订的教学计划来交替实施,工与学相结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三)“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由企业、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实现招生、实习、就业联体同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院为主完成,专业课则由企业为主来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学院派人参与管理。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订单”合作模式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升级版”,从招生到人才培养再到就业,实现全过程无缝对接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顶岗实践模式

顶岗实践也称“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合作的企业对企业的工作程序以及生产、操作流程等等进行现场的观摩和学习;并安排学生即时参加相关工作,参与产品的管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建立南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政府政策规划、学校专业师资、企业优势资源,共同开展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同时利用研究院这一科研平台促进学院专业发展,使专业建设与企业生产和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学院先后成立了院级科研机构4个、系级科研机构12个,这些科研机构共同成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六)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如学院与四川拓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学院提供教学场地,企业投入资金负责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及仿真实训室建设。这些基地不仅仅可以成为老师和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发现人才优先选拔人才,达到“合作双赢”的效果。

(七)“冠名班”合作模式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吉利四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冠名班培养协议;畜牧兽医专业与大北农集团重庆区、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与大北农集团重庆区组建“大北农班”,与四川省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天兆班”。两家公司在本专业分别设立了“大北农励志助学金”和“天兆奖学金”。在教学上,学院按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授课。在管理上,实行“双辅导员制”,两企业都安排了专人作为冠名班辅导员,协助学校专职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双方由校企合作递升为校企文化融合。培育标准的企业员工,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生产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校企合作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的学术生产力、人才生产力、文化影响力、招生吸引力、社会贡献力,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主动对接区域产业,为地方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南充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155”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成渝第二城”这个总体目标,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城市建设、交通枢纽、科教文卫、旅游三产、園区发展“五大板块重大工程项目”)。学院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结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院发展现状,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宗旨,将汽车汽配、现代农业、现代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油气化工、新型城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7个优势特色专业群,对接南充市“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实现专业群建设无缝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助推南充乃至川东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校企联合推动“双创”工作,打造了一流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契合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学院充分吸引企业共同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投资120万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川东北第一个)和创新创业孵化园,目前已入驻项目42个。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和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大赛,成绩显著。近三年,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比赛、全国大学生创新会计人才技能大赛四川赛区总决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共计18项。

机电工程系15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陈磊成功创办“南充市金凡特家居”;机电工程系08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侯利娟就职于深圳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发部工程师,2011年至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团体奖2项,发表PCB行业论文6篇,2016年5月被评为“深圳市宝安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并获得政府奖励资金10万元;2016年,在校大学生成功注册《博涛英语培训班》、《如林纹绣工作室》等公司。

(三)校企合作添助力,毕业生就业显著提升

我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企业人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2.2%以上;学生参加省内外技能大赛获奖127项(国家级51项,省级43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76%以上,就业满意度99%。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职学院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XJA710001)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绍勤.高职学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04):19- 21+26.

[2] 周文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民办教育研究,2009(05):18-21.

[3] 沈洁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02):67-69.

[4] 廖海,马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河学刊,2012,(10):113-115.

猜你喜欢

高职学院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