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前置阅读

2019-03-27李季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信息技术

李季华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前置阅读即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自主阅读环节,有原则、有方法、有任务地置于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前置阅读全面深度融合,灵活运用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前置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16-03

前置学习是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在学习新课之前,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准备性学习和尝试性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其思想源远流长,且随着现代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前置学习也日益受到关注,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所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前置学习往往因为资源贫乏、交流不畅、校验缺失等而流于形式,趋于浅表化,失去应有的价值。这些在传统教育手段下难以避免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迎刃而解。

前置学习的外延过于宽泛,为了叙述得集中和方便,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范畴探讨信息技术与前置学习的融合,将“前置学习”窄化为“前置阅读”。

一、 前置阅读的特征:教师引导下的任务驱动式自主建构

前置阅读,不是简单地将阅读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虽然它确实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但并非放羊式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指向、有目的、有任务的课前学习。其基本特征是:

1.开放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因而,语文阅读的开放性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经验及理解赏鉴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在前置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不能在僵化的框架内凝固。

2.控制性。开放不等于无序。任何一个原点都可以向四周发散出无数条射线,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前置阅读加以方向的引导和内容的适当限定,信马由缰,任其自然,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难有教学成效的。因为前置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应该服务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阅读”,而不是纯消遣和纯欣赏性阅读。阅读教学和纯消遣和纯欣赏性阅读的分离,是语文的重要设科基础,也是语文的课程价值所在。

3.生成性。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地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大脑中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收的感觉信息即新的知识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事实上,在前置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因而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能力,阅读教学也因此更凸显其价值。

相较于“预习”,前置阅读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明确;相较于“导学案”,前置阅读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更突出。如此,前置阅读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也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自主迁移,尤其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深度建构。

二、前置阅读的目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自主养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前置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必然受到教学目标的调节和控制,而且,作为课堂教学的前置延伸,也必然受到课时目标的限制。从总体上看,前置阅读的总目标是促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自主养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则因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而有不同的设定,且它与教学目标有两个显著的差别。

一是目标设定相对浅近。相对于课堂教学,前置阅读只是一种预备式的准备性和尝试性阅读。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教师也只是在阅读方向、阅读方法、阅读任务等方面进行有限的点拨。因而,前置阅读目标比教学目标低一个层级,是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中达成的低级目标。

比如《老人与海》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了解作者的叙事艺术”,但在学生的自主阅读阶段,这样的要求显然过高,只需设置“了解故事情节”“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简要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前置阅读目标即可。

二是目标达成更加自主。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在不同文本体式中的体现各有侧重。这些文本中的语言同为根基,思维方式却有不同,审美有取舍,文化也有厚薄。不同的文本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单元选择不同的定位。而最终需在教师的计划安排之下,歸整这些内容,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

达成前置阅读目标的基本要素是:

1.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果没有适宜的学习资源作为补充,仅仅依靠教材这个课程资源进行前置学习,就如同浅水养大鱼,呼吸不畅伸展不开,终究难成气候。资源开发的途径和类型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提供的指导性资源,比如微课,这是达到教学要求所必需的教学准备,也是教学的方向性资源。二是学生自己搜寻的拓展性资源,比如网络资源,这是学生丰富自身经验的生成性资源,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的体现和发展。三是互动研讨所获得的交流性资源,这部分资源尤其可贵,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结晶。

2.明确的学习任务。任务是向心力,也是驱动力。没有任务的自由学习,对于大多数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来说,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任务驱动是使学习目标落地的实际举措。什么样的任务是合适的呢?首先,要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任务的设定不能高到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都难以完成,要有可行性。其次,前置任务应该是完成课时目标的基础和准备,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布置一个任务,应与课时目标相联系,并自觉构成较长时期教学目标系统中的一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最后,任务设置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让学生生厌。

3.灵活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既是成果的交流,又是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测,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就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从这一点看,与翻转课堂类似。成果展示的形式,不一而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合理灵活选用。

三、前置阅读的内容:从阅读到阅读教学

阅读是手段,阅读教学是过程,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技能,从而形成语文素养才是目的。所以,前置阅读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有效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课文是教材编写者经过精心挑选的,符合科学设计的训练序列要求的文本载体。每一篇课文在特定的组织单元和特定的序列位次上都体现着编写者的特别意图,所以说阅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课文是可读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文之外适当增加阅读材料以實现知识的补充、拓展、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我们教师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新奇艳丽而完全另辟蹊径。这样做,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当然,课外阅读不在此论述。

概而言之,前置阅读的内容应该以课文为中心,适当补充拓展相关内容,为达到阅读教学目标服务。在内容选择的路径和方向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从开放到控制。教师交给学生一篇课文后,可以尽可能放手先让学生自己搜寻、选择阅读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示阅读任务,以使学生的阅读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从感觉到技术。学生的起始阅读,大都是一种感性认识。尤其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学生可能仅关注故事本身的情节和情感,浅尝辄止。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学会分析和鉴赏的路径方法,从而形成阅读技能。

3.从课堂到生活。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而学习是为了生活,所以学习的内容必然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引入生活的经验,让他们能够丰富阅读体验,提升语言表达艺术,养成阅读素养。

如果对前置阅读的一般过程进行程序化的分析,大致可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发布任务。起初整体规划阅读篇目,到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可具体布置阅读任务,对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提出具体要求。任务的布置不宜超前,也不宜滞后,超前会影响其他课程学习,学生易于疲软;滞后则没有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流于应付。

2.自主阅读。学生对照阅读要求自主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随机开放阅读资源。

3.合作研讨。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问题,形成若干体会,这时便需要合作交流。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阅读展示环节采用小组主持人轮流展示制,这样既分解了任务,又促成了合作。

4.成果展示。此环节是前置阅读和课堂教学的相融环节,既是前置阅读的高潮与结尾,又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发展。小组合作完成前置阅读任务,正式上课就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展示学习成果,提出研讨问题。

四、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撑与融合

任何活动策略都不可能是唯一的,前置阅读的策略也一样。本文仅讨论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前置阅读的若干策略。

1.知识性微课的点阵化。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基础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前置阅读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比如“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学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怎么去分析?所以,要使学生的前置阅读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作为拐杖。

关于阅读的知识,渊博浩瀚,但教师并非要一股脑儿全倒给学生。首先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是因为太多嚼不烂。所以,学生已知道的和不必知道的,都是可以暂时舍弃的。只有学生必须知道且还没有掌握的知识才是教师需要教予学生的。而这一类知识也应依据具体文本和教学目标进行取舍,以点滴的方式进行累积,最后形成系统。

比如小说阅读。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小说阅读至少要达到如下要求:

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些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知识为辅助。比如“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哪些”“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一类知识叫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其次还要了解“怎样辨别表现手法”“怎样分析其作用”“怎样表述问题答案”等等。这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这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驾车,要直角转弯,首先必须知道直角转弯是什么,其次要知道方向盘怎样操作才能转好,最后还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才能形成技术。

这些知识要怎样呈现给学生呢?因前置阅读在课前进行,教师无法讲解具体知识;发一纸资料,学生兴味索然。最好的办法是微课。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胡铁生)。其实,微课不仅可以在线使用,在线下也可应用于各种终端。因其微小、灵活的特点,特别适宜移动终端使用,且一旦下载,还可反复观看,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反复研习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教师可事先设计制作好微课,连同阅读任务一同发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开放性阅读之后,在明确的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微课,并在微课指引下理性阅读,完成前置阅读任务。

2.互联网资源的情境化。一篇纯粹的文章,可能不足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解构,但互联网资源的引入,就使之成为可能。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融合了知识的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形成素养。

一是作品背景的显现,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作品展现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融入感,这样才能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单看作品,学生在作者真实、冷静的叙述中,很难产生触动。但如果加入祖国不得已割让香港,让异族统治近百年之久的屈辱的历史,再对比祖国的强盛使香港回归的现实,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定会油然而生。

二是作者生活情境的挖掘,可以使学生贴近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能让他们更准确地探究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主题。既要论世,也要知人。

三是大量教学辅导资料的引入,给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帮助。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背景资料、教学设计、导学案等教学辅导资料,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呈现可视化、多样化的资源,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建构出开放的问题解决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找资源、运用资源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识和思维,在具体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3.APP交流的即时化。APP这里主要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群体的标配,QQ、微信的使用学生如鱼得水。教师可在班级中建立QQ群、微信群,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群中交流。还有“印象笔记”等软件,也具有很好的即时共享功能,为学生交流的即时化,进行团队合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当然,智能手机的应用也是需要合理控制的。

4.投屏展示的具象化。传统展示是“口述+黑板”的模式,如今,运用电子媒介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的形象化呈现方式,可以很好地将实物、图片等投影在屏幕上,便于學生对知识的全面观察和充分理解。

微视频展示。微视频在活动展示中的功效不言而喻,尤其在展示活动过程时,具有独到之处。以前,制作视频只能通过PC软件,限制颇多,随着APP的不断开发,几乎所有的视频制作软件都有了安卓版或苹果版,在智能手机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相当精彩的视频。“小影”“美拍”“彩视”“快秀”“巧影”等APP不胜枚举。

PPT展示。通过PPT展示的内容既简单明了又鲜活,PPT在知识呈现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今在手机上也可以制作观看PPT了,只需要下载手机PPT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 Mobile等,便可轻松制作、观看PPT。

如果说微视频、PPT的制作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那么,直接拍照上墙就是最简捷的投屏共享方式。

学生手写的笔记、练习,如何投影到屏幕上?过去的方式是采用投影仪,现在随着投屏技术、同屏技术的发展,教师可随时拍照上传投屏,只要教室安装有一体机之类的信息化设备,或者有投影功能的电脑即可轻松实现。希沃授课助手、UMU平台、虎克同屏器、SSK推屏宝等均可实现有线、无线投屏。

伴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各种可在移动终端使用的软件层出不穷。可以说,你的需要,都有相应的软件可以满足。前置阅读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融入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并不是刻意追求技术手段的高、尖、新,而是熟练灵活运用技术手段,无痕高效应用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