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城乡同质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2019-03-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城乡德国农村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首次将乡村振兴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只有认清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了解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特征,才能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德国城镇化起步晚于法、美等国,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本文旨在分析德国城镇化的经验,深刻剖析我国乡村现行遇到的新困难,通过对德国城乡同质经验的分析,思考启示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便吸取德国经验更好的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建设。

一、德国城乡同质经验分析

1.中小城市功能强大。综合来看,德国中小城市居多,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柏林、汉堡和慕尼黑三个。但德国的人口城市化率很高,近年来由于交通与网络的发展,德国的地理位置与城市衔接度较高,教育及城市基础建设供给较为完善,农村地区的人口呈增长态势。德国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建设。

2.产业基础坚实。德国的城市虽然规模不一,但各有各的特色,且都有拉动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支撑,有所定位和侧重:要么重视工业,如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多特蒙德,要么发展商业服务,如科隆,要么是金融中心,如法兰克福,或者由文化旅游业支撑,如杜塞尔多夫,莱比锡。

3.城乡一体发展。德国从城市化建设始终注重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城市和农村统筹协调,农村与城市关系密切,农村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人们可以自由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1950年,德国倡导的“城乡等值化”提出,城乡居民应享有同等的生活居住条件,提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资源。联邦制国家的特性决定了各个州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发展适合本地的经济计划,因此德国基础设施非常均衡,地方和政府一同努力,实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协调,弱化了城乡观念的差距。

4.地方自治能力强。德国高度注重法治建设。德国各州及地方自治意识强,每个州都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警察和政府总理,而联邦政府则主要掌握一些宏观经济和外交国防等政治事务。为避免资源分布不均或过于密集,各州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适合本州的经济文化事业。德国的法规体系相当完备,可分类为联邦法规和地方法规,各州也可制定本州的相关法律和地方法规。

5.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协调。德国环境保护的意识很强,城市和农村都注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德国的垃圾回收系统可称为世界典范。德国大部分城市的周围都有大面积保存完好的森林,在城市中也到处是绿地,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会把绿化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德国的《建设法典》里,有特定的条款要求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对原有森林的控制和保护十分严格。

二、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建议

1.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实现转型。合理的产业发展制度是产业兴旺的支撑。乡村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地乡村资源和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合理选择适合本地的优势性产业。首先,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这要求农村要对城市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创建特色品牌,通过自身的调整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无缝衔接。其次,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居住人口对于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增加,乡村可借此契机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托幼产业,金融保险和电子商务等生活服务性产业。

2.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能。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实施乡村战略,就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乡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牌化程度及其附加值,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基础设施、物流网、网络通讯、大数据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亩产水平。农民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合理调整,以抓住机遇。再次,政府应鼓励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3.优化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是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资源倾斜的重心都在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城市影响力远大于乡村,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资源和要素又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村在资源争夺的过程中败下阵来。新时代我国乡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的问题在于城乡的区别差距过大,乡村要振兴,必然要继续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不论是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还是乡村环境保护制度、垃圾处理制度等种种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努力。

4.完善乡村法治治理体系。乡村善治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区公共事务发生了深刻调整,利益主体和组织资源也日趋多元,为加快农村治理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机制,重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村民基层自治组织在乡村社会治安治理担任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自治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和个人并未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未能承担起相应责任,乡村社会治理仅靠单一治理主体治理乡村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应加大法治知识的普及,加大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治理参与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5.向绿色无污染产业转型。生态宜居是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过去我国在小农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工农业不仅要求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满足人类日常所需,更要求对坚持良性循环,为生产创造一个永续发展的条件,由农业文明改造生态文明。首先要严格对污染产业的环境影响进行评测,政府可加大产能准入成本,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产业的新建和再建,绝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其次,环保部门可提高环评标准,要求重污染企业对环保加大投资,坚决打击非法产能,去除落后产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最后,国家应当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并对企业降税,使其减少成本的同时积极引进相关污染防治设备。近两年,国家已开始着手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于此同时,国家还应引导乡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当地政府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经济以及互联网+农业的商业模式,为乡村永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大对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节水灌溉、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和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回收、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属污染地区治理等的投入,让乡村经济环境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城乡德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城乡涌动创业潮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