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2019-03-26杨志远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

杨志远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粹思想。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就应植根中华民族土壤,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本文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高校教育现状分析,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70-02

前言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青年大学生既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國际国内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蕴含着许多精粹的思想,若将这些优秀文化和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定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民族文化。它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应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绽放出光彩,体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有效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2]提供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有利于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品德和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本民族的价值和精神取向[3]。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历史英雄人物、道德榜样故事等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既是传统文化核心,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张岱年先生说“一个人即使改变了国籍,他属于的民族却无法改变,民族自尊心的建立是基于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4]。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的宝贵精神,诸多高校的校训精神亦提炼于此处。

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中如“知行合一”“以和为贵”“克己修身”“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中庸”“兼爱”“孝”“勤俭节约”等传统思想精髓[4]都是高尚品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主张,为现今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而我国目前的教育,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单向灌输式教学居多,与都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而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有教无类”,“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等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思考的[2]。对于我国现行教学、学习方法都是很好的建议。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所蕴含的深沉文化内涵、价值精神导向,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渗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大学生中存在不良问题,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多元文化并存,人们的思想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助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道德缺失等问题在一些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2]。

不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生投毒事件,还是大学生裸贷悲剧,都透漏出大学校园里不乏心理和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显得尤为重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功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榜样经典,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5]。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引导其品行向真、善、美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高校教育现状,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本次针对贵州省部分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同学共发出311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一)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却认识不足,热情不高。

此次调查中,在问及“您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否重要时”72.99%的同学认为很重要,26.05%的同学认为有些用,0.96%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94.86%的同学认为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学生层面来说存在的困难”81.08%的同学认为是认识不足、热情不高是主要原因,58.85%的同学表示对传统文化兴趣一般或者不感兴趣。在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上,16.8%的同学认为很乐观,而78.46 %的同学认为部分传统文化已经被遗忘或者被其他文化侵蚀。5.14%的同学认为已经基本被西方文化代替,0.32%的同学表示不关自己的事。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教育中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了解渠道有限。

在对高校是否开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的调查中,只有18.65%的同学表示了解学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对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只占17.23%,一般占74.91%,剩下的同学表示没有参加过相关课程。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途径,网络、电视、传媒所占比重最大,为54.34%;书本获得为13.83%;通过老师和课堂获得为13.18%;旅游、参观、展览占11.25%,自愿参加相关培训或者社团只占6.43%,其他占0.96%。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并不受重视,满意度也不高,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改进教学是关键。

(三)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传承形式得到肯定。

问卷调查显示,80%学生就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不足提出了宝贵意见,大体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学校不够重视,开设课程较少,且不成体系,学习平台少、了解渠道较少;2.教学形式单一,讲课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兴趣;3.学校对于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校园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不浓;4.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讲座,希望学校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开设一些有趣的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可供学生选择,重视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5.学校相关社团活动少,开展相关活动也较少,希望活动形式多样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结合走访和问卷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结合途径:

(一)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

1.改进课堂教学。

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高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针对性的选编教材,并结合时代元素,使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更好发挥出来。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师德师风、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课堂的热爱。要能真正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在学生中能入脑入心,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要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详细解读,并将其很好的融入思政教育的课堂中,进而影响学生日常。组建一支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是关键。

(二)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环节,丰富教育方法,拓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应用渠道。

1.丰富教育方法,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思政课本就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单向灌输式教学,实际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结合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春风化雨的方式能取得更好效果。比如:在调查中,83.28%的大学生在“洋节”和“传统文化节日”中,表示更期待传统节日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优秀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乡土艺术引入高校,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还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另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传统文化学术讲座;邀请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等增強对学生的吸引力。组织“走进经典”等阅读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成立传统文化兴趣俱乐部,组织相关社团经常性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实践教育基地等,亲身体验,将课堂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氛围。

2.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热爱传统文化浓厚氛围。

校园的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为主,体现了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追求,是学生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一种隐性的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从内外兼修同时着手,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1)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主动融入地域文化和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对校园中的建筑物、一些场馆设计,景观等各类元素进行统一的精神设计,使校园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成为体现校园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实现外部环境和内在追求理念的高度统一。同时,校园设施应该兼顾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体现人性化,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需求。

(2)高校中并存着各类思想和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在代表着学校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校训精神提炼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能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3)加强宣传引导。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络、校报、论坛等宣传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宣传、全面覆盖,营造氛围。让学生所看、所听、所想中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最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高校全体师生的行为而显现出来。

结语

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不竭源泉,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有效结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有效途径,才能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2004

[3]《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中华书局齐鲁出版社·2017

[4]《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张岱年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5]常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