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博士生的经济学课程目标与教学定位

2019-03-26袁晨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通过梳理管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背景,分析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经济学课程目标与教师教学定位两方面,给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博士生 经济学课程 教学定位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46)。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23-01

1.研究背景

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代表着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博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中被表述为: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较显著的创造性成果。从古至今,“博士”就被赋予了大、广、通和专、精、深的涵义,体现了社会对其学术水平的高要求。特别地,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管理学博士生也需要进修许多经济学课程,比如《高级经济学》等。在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条件下,这种“广博”与“专精”将越发难以兼顾,找准经济学课程目标并进行教学定位,对于管理学博士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2.主要问题

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突出地存在着三个问题:

(1)博士生背景的极大差异引起了教学的困难重重

管理学博士生主要来自工学和管理学专业背景,普遍存在经济学基础薄弱和知识结构欠佳等问题。除了部分学生的本科阶段学习过初级《西方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原理》课程外,几乎没有受到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系统训练。同时,在职和脱产博士生在年龄结构、学校层次、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全部学时的讲授模式下大多学生难以建立起高级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失去了进一步钻研经济问题的兴趣。

(2)课程难度大的特点带来了博士生学习上的困难

高级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所涉及的理论分析和推导过程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同时,高级经济学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展开,课程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实证分析,一些脱产的年轻博士由于缺乏社会认知能力,通常被模型的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而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通常需要许多专门的数学知识,比如动态规划、偏微分方程和随机过程等。在目前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这些必备的数学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现行学时内也难以给学生补充必备的数学知识。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理论内容难度大,难以理解所学内容的现实经济含义,以及学习并消化相关知识极其困难。

(3)课程难以直接支撑研究工作导致博士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和适应,由于存在着跨学科关系,管理学博士生要建立经济学思维模式需要艰苦的长期学习过程。然而,管理学方向的博士生在写作本研究方向的论文时,主要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工商管理的研究框架及其研究方法。一些学生认为,长时间艰苦学习所获得的经济学知识对其论文写作缺乏直接作用,感觉“学习成本”太高,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3.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定位

综上,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授课方式,管理学博士生只能被动地理解和记忆经济学高级课程的教学内容,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也不能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起来,必然造成事倍功半和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有鉴于此,对课程设置目标和课程老师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就显得尤其必要。

(1)课程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博士生是在导师直接指导下进行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广博的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具备在本学科某些研究领域或者某一研究方向的深入思考。博士生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具体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两个大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按照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考察标准,可以清楚地获得如下经济学课程目标:

面向管理学专业博士生,经济学高级课程目标并不完全是考察博士生对于本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应辅助博士生的管理学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生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管理问题的经济直觉等方面的高级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博士生的管理学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思想启发,课程内容安排应与专业性论文写作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2)教学定位

田也壮和杨洋(2012)发现,美国大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把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带到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把如何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怎样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带给学生。张巧林等(2009)对南京大学在校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因素中,博士生与博导一致认为导师指导和学术氛围是首要因素。张存群和马莉萍(2013)认为,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能够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活跃度。因此,按照国家的培养目标、考察标准和研究成果,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为:

讲授并引导管理学博士生熟悉本课程的前沿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辅助博士生的管理学研究方向,引导博士生将课程学习、思考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树立管理问题的经济学意识,引导博士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并不断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为营造有利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田也壮,杨洋.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探析——基于美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35-40.

[2]張巧林,孙建军,卞清,杭祝洪.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博士生视角与导师视角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32-38.

[3]张存群,马莉萍.学术活跃度与博士生学术产出的实证分析——以中国某研究型大学为案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1-7.

作者简介:

袁晨(1973-),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宏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