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我国历史心理学研究述评

2019-03-26陈二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

【摘要】历史心理学(又称心理史学)作为历史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提倡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属于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文将着重对近30年来历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概况进行详细介绍,并针对当下我国历史心理学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做了简单分析,从而对今后历史心理学理论不断完善提供一些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历史心理学 心理史学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05-02

历史心理学又称心理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我国早在司马迁创立纪史书传体裁之后,很多史学著作中就注重分析历史人物心理活动。不过,历史心理学作为一项科学的史学方法论产生是在20世纪初。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心理史学研究在借鉴欧美国家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才开始起步。随着大批历史心理学著作的出版,我国历史心理学进入到蓬勃发展新时期,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推动着我国心理史学研究领域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近30年以来我国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概况做一个大体的叙述,并且分析出当前我国历史心理学发展缺陷与解决办法。

一、历史心理学相关著作的问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心理学方法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手段之一越來越受到学者重视,他们在众多关于历史学科方法论的书籍中开始普遍将历史心理学方法作为一章内容作专门论述。李振宏,刘克辉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二十二章分三部分就历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历史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及其局限性,特别注重强调将历史人物心理因素同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相结合,强调将社会心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1]赵吉惠的《历史学方法论》在第十一章分为三节,首先介绍了中外学者运用心理分析历史事实的研究历程与心理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其次,通过对心理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使研究者学习到了如何将研究资料运用到理论分析中的方法,最后一部分同样介绍到了心理史学分析方法的作用与缺陷,并区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关于如何认识精神层面的含义上的差异。[2]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三章介绍到了历史心理学分析理论与定义,并且介绍到了历史心理学资料搜集的类别,包括传记、回忆录与口传资料。在介绍心理史学的局限性时,特别强调了运用现代心理科学分析历史心理活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研究者对于心理分析的片面性,是历史心理学无法回避的事实。[3]

在此基础上,近30年来我国的心理史学研究开始了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大量专题著作的陆续出版,推动着心理史学不断地发展进步。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彭卫的《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是国内最早出版的心理史学专著,该书不仅论述了心理学的研究指导原则(比如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社会制约性原则等),并且做到了在思想方法上的创新(如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该书在理论方法上的开创对我国历史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胡波的《历史心理学》主要探讨了历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包括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发展史、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二学科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介绍到了关于历史心理学体系下的若干分支类别的特点及思想内涵,包括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并结合个案分析,夹杂着作者个人的理解,使读者更直观更鲜明的感受并掌握这套方法论的思想结构与体系。[5]其另一部著作《心理与历史十五讲》主要表述了不同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地位,该书分为十五个专题,分别从历史发展、民族差异、文化习俗与社会关系等因素对形成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提供了历史心理学研究的新角度。[6]罗凤礼所著的《历史与心灵 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就精神分析学说为重点线索介绍了西方心理史学崛起和发展特点。该书还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史学的方法以及心理史学方法与其它史学方法的关系做了介绍。[7]

二、研究内容的日新月异

学术界关于历史心理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以及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方面。

(一)关于历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准确的界定,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时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心理史学研究者的首要任务。郑剑红在《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心理学》一文里提出由于历史心理学是用心理学视角研究历史材料的方法,所以应当归属于心理学科。[8]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它归为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胡波的《历史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一文认为历史心理学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历史上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对于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边缘学科”。[9]王少青的《历史心理学导论》一文提出历史心理学具有“边缘性”,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认为:“历史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不属于心理学,也不属于历史学,……它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0]杨丽萍、叶浩生就二者关系谈到:心理史学将心理学分析方法运用到历史领域而形成的一种流派和研究思路,是历史学研究体系,文章特别强调心理学史和心理史学的区别性,二者属于不同学科。[11]另外,罗凤礼的《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一文也同样强调历史心理学作为二者交叉性的特点,把历史心理学看作是西方心理学理论与当代历史科学的结合运用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12]

(二)关于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国内最早由胡波在《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根据西方心理史学的研究特点介绍到,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的心理状况为研究对象。[13]彭卫的《历史心理学如何成为可能——从史学本质角度的思索》一文进一步从史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本质作为切入点,以心理学和历史学二者的研究目的分析,提出历史学与心理学一道都是研究人类行为,把人的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环节。[14]郑剑虹的《再谈历史心理学》根据历史心理学的社会功能方面对其研究对象和类别进行划定,认为历史心理学是历史上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两方面内容:历史个体心理层面和历史社会心理层面,历史社会心理层面又可细分:从动态——稳态的维度来看,可区分为时代心理和民族心理;从构成社会心理的不同角度来看,又可分为家族心理、阶层心理、区域心理和民族心理。[15]宋学勤的《心理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一文特别强调历史心理学属于社会环境史研究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的是在社会环境下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关系,并考察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16]

(三)历史心理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关于历史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也是当下心理史学探讨的重要内容,王少青的《历史心理学导论》提出史学工作者不能把唯物史观完全机械化,不能忽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提出“忽视历史进程中的心理作用是唯物史学过去的缺憾,但强调人类行为中心理的决定作用,也会滑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也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生命力”。因此,把心理因素作为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才是心理史学正确的位置。[10]罗凤礼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提出,在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时,即要注重对历史人物行为与动机的考察,也要时刻谨记经济状况对心理状况的制约作用,而且很注重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研究人的动态心理学的分析法的结合。[12]陈静的《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关系探讨》中批判了把心理史学所强调的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等因素与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完全对立的观点,又根据“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的活动”的说法,提出人本身是具有高级思维的动物,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人的本性,因此唯物史观强调对心理活动的重视。[17]张帅在《心理史学概述》一文里對心理史学的定义为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按照现代西方史学研究方法划分出来并利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强调唯物史观对于克服心理史学本身的局限性和指引心理史学更加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有效从科学角度出发,来阐明历史人物心理演变规律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8]

三、研究不足

(一)传统史学与现代心理科学结合不够紧密

历史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学科,从事历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具有很高的历史学与心理学专业素养,但对我国史学研究者来说很难做到将史学与心理学专业深度结合,很多以“心态”、“心理历程”等题目命名的史学研究成果中,真正用心理学专业知识阐述其观点的文章并不多见。

(二)对历史人物分析中充满想象,科学严谨性不足

由于受到历史记载中包含心理活动层面的材料极少的限制,在心理史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夹杂一些主观上的想象,与史实相差较远。仅凭个人常识去推测历史人物心理,显然与科学史学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心理史学研究者在运用史料与心理学专业分析相结合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不能以今时之识看待彼时之事。

(三)历史心理学对分析历史的作用被过分夸大

由于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众多的史学方法论中比较生动形象,所以它的作用往往被拔得太高,在研究分析历史事件时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心理史学方法不能用来解释分析整个历史事件,也不适用于历史学所有领域的研究,这是做心理史学研究特别要把握的前提。

四、结语

纵观近30年来我国历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说,有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的史学工作者着力培养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大与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外,要强化当代史学工作者关于历史心理学理论对分析历史事件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思想意识,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特点。这样才能使这门跨学科的理论在我国朝着更加科学、丰富的基础上大踏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41-563.

[2]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26-241.

[3]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0-152.

[4]彭卫.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20-21.

[5]胡波.历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3-34.

[6]胡波.心理学与历史十五讲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1-79.

[7]罗凤礼.历史与心灵 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5.

[8]郑剑虹.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心理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9]胡波.历史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1993: (1).

[10]王少青.历史心理学导论[J]. 黄冈师专学报, 1989:(3).

[11]杨莉萍,叶浩生.心理史学的发展对心理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7:(3).

[12]罗凤礼.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8: (3).

[13]胡波.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 1988:(2).

[14]彭卫.历史心理学如何成为可能—从史学本质角度的思索[J]. 社会科学, 1989:( 2).

[15]郑剑虹,陈劲.再谈历史心理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16]宋学勤. 心理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J]. 河北学刊,2008:(4).

[17]陈静.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关系探讨[J].山西高等教育科学学报,2010:(8).

[18]张帅.心理史学概述[J].传承,2010:(10).

作者简介:

陈二磊(1991.11-),男,河北省石家庄人,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