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马儿“跑”入绘画

2019-03-26刘夕庆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儿图景马匹

 达·芬奇对马体进行定量研究的素描草图:有机动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被其赋予了精确的尺寸而量化;他坚信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万物皆数”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只有上升到数的阶段才能算真正被理解

古今描绘马儿之图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我们听到的在赏识人才方面最无奈的经典话语。九方皋是中国春秋时期相马家,他曾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三个月。他相马不计表象,着重考量研究马的精气神。将中西方绘画艺术融会贯通的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名作《九方皋》就描绘了他在相马时的生动场景——马匹一些不为众人所知的“经验指标”是九方皋选马时真正独到的“科学依据”。

细看《九方皋》,主人公左手叉腰凝视并欲触摸有野性而灵动的黑骏马的表情(心想这真是一匹好马啊),与送马人低头望地、不敢正视仰慕已久的九方皋最后判定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对左边那个送马人的眼神和背过身的白、灰等马匹的描绘已宣布了它们落选。

 两幅“相马图”,有無科学精神一目了然:左画为《九方皋》图(局部);右画是漫画大家方成的作品《相马》,讽刺的是不懂装懂的外行官员“相马”的场景

由达·芬奇绘制的《斯福查纪念碑》素描设计草图

由大卫创作且与左画相差几百年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莫高窟中的骑马壁画,仔细看马的四蹄下还各有4个托蹄奔跑的小人,想象力真是丰富

郎世宁用中国画工具绘出了中西元素皆有的马图

 描绘一位少女与和她心心相映的马儿在水边图景的油画——少女的忧思似乎也反映到马的脸上

一般来讲,由于骑者的操纵,马的前蹄高抬、尾巴飞扬、跃跃欲试,是马儿即将奔腾而去的表现。中间两幅表现英雄气概的画作皆是如此。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的油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再现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法国军事统领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隘道进入意大利时的情景。也不知这幅表现拿破仑骑马且构图与《斯福查纪念碑》十分相似的经典名画是不是受到了达·芬奇草图中骏马腾跃的启发。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万年前新生代的始(祖)马。人类在驯养它们以前,曾把马当作食物的来源。第一匹现代马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在15000年前古人类的洞穴壁画中,考古学家也曾发现马的形象。从中国甲骨文上的“(马)”字就可以看出其与现在野马特征非常相像。

中国是很早就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几千年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也大约是那个时候,当世界上第一个人突发奇想地骑到马背上时,人类利用马作为农耕、运输、通信、竞赛、娱乐甚至战争等工具的历史也就开始了。

人类与马儿关系之图景

都说马通人性,人爱马、马救人的故事在许多文艺作品中都屡有呈现。比如,曾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著《自然史》的法国博物学作家布封有一篇科学小品文《马》(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而此类图景在绘画中也多有描绘。

马把人带到了更远的地方。比如,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的最大陆上帝国——蒙古帝国——依靠的就是骑兵,因此蒙古帝国也被称为“马背上的帝国”;欧洲许多城市的广场上,耸立着许多骑士在马背上的雕像,他们被所在国家奉为民族英雄。而在中国,许多文人墨客也总喜欢把宝马和英雄、美女放在同等地位。所以马对人类进步及文明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以至于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概念依然都离不开“马”,如马刀、马路等,物理学上功率也是以“马力”来衡量。

 这幅油画表明了夕阳下小马(枣红马)跟随母马(白马),母马跟随主人的关系图景——因为种马(公马)和母马各自所带基因不同,它们的后代,马驹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别

 盛装舞步之马蹄“调色”于女画家调色板的画面——使作者的双重身份得以体现

 描绘19世纪主人喂马的油画。请注意:这匹彪悍公马的尾巴被齐齐地剪掉

马同人的接触与合作有着十分苛刻的条件。首先你必须能够驾驭它,而在这个过程中,仅凭勇敢是不够的;其次,你还要向马展示你的智慧和技艺,然后还有你的抚爱和关心。如果人赢得了马的信任,马就会对人产生深深的眷恋。

作为人类盛典,每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只有马被允许与运动员协作参赛,由此可见人与马的关系绝非一般(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的有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美国有一位以绘画和马术为终身职业的具象主义女画家珍妮·牛顿·朔伯格(Jeanne Newton Schoborg),中间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集中反映了她本身及一人双业(马术运动和马主题画家)的身份,其中马的动作被她描绘成马术中盛装舞步的比赛画面(女主人及坐骑马蹄脚踏调色板、女性化的马尾辫以及远处室内马场的关系图景反映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马尾巴功能描绘之图景

在19世纪的欧洲绘画作品中,有些马(貌似主要是坐骑)的尾巴是被剪掉的。那个时代,剪掉马尾是一种时尚,人们认为这样的马匹更美观。后来动物权利运动反对损害动物功能的行为(马尾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马匹自身驱赶蚊蝇,剪掉马尾的马匹夏季会饱受蚊蝇等叮咬),于是这种审美也就慢慢地淡化了。

在中国电影《决裂》及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都有对马尾功能生动有趣且令人难忘的科普性故事描写,概括性地讲,马尾的功能有如下几点:

马匹的进化,使公马逍遥漫步时尾巴左右摆动,更显活力(吸引异性);马尾是马匹的保护器官,可以御寒,保护、清洁后躯与生殖器官;马尾是重要的平衡器官,马匹快跑时,马尾高扬,能够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利于速率和调节前进方向;马尾还与马的体力、健康状况有关。

徐悲鸿大师画的精气神十足的奔马,其尾巴高扬,保持平衡,但他画的马可能也有不科学之处——20世纪一位华裔女学者指出这样的画法虽然显得非常好看有力,但如果奔跑的马儿前肢都是这样笔直的话会被折断的

以拟人化方式起名《朋友》的一幅素描画,描绘了公马尾的功能及与母马间的关系图景(绘图 / 刘夕庆)

 日本分子生物科學杂志上具有典型日本画风格的封面画:表明马的基因决定其强壮程度

 此幅彩色示意画形象地描写了马、驴杂交诞生骡的图景,而骡子基本没有生殖能力的原因是染色体不成对(63个),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即减数分裂)

马儿基因描绘之图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它仍然是人类需要研究和加以利用的。2011年,青岛农业大学在全国首设马科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从动物生理学到饲料学,再到现代养马学,一共有十余门。

这幅日本分子生物学会办的科学杂志(2014年1期)上的封面画,描绘的是两队不同色彩服饰的人马前去参加赛马的场面,他们各自簇拥着要参赛的宝马——特别明显的是,拴在两匹马上的牵拉绳索竟然是“DNA双螺旋片段的基因”红白图画,以显示各自参赛马匹的基因优良、肌肉发达。

谈到基因问题,有一点关于马基因学的特例不得不谈,那就是马、驴杂交生成骡子的知识。骡子是一种动物,有雌雄之分,它是马和驴交配产下的后代,分为驴骡和马骡。公驴和母马生下的后代称“马骡”,公马和母驴生下的后代叫“驴骡”。马骡个大,不仅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还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驴骡个小,一般不如马骡好,只有很少的有生育记录。

马给人飘逸灵动的“艺术之感”(奔腾的马儿多为画家们所喜欢),而驴给人刻板缓慢的“恪守之感”(驴拉磨的场面好像是地球围绕太阳规律性地旋转,因此它可能更被理性的、寻求规律的科学家们所推崇),而马、驴杂交生成的骡子犹如“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物种,兼具二者优点,更具奋力向前之势。

猜你喜欢

马儿图景马匹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看!马儿在说话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青岛新图景
风景
路遥知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