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古道
2019-03-26汪璐
汪璐
百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喜马拉雅山脉被一望无际的冰川、雪峰覆盖,天地肃穆、晶莹,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熠熠光辉,偶有飞鸟掠过,空旷的鸣叫划破了寂静世界。随着浩瀚时光的流逝,一股暖湿气流悄然而至,它们的每一寸移动,都令冰川和海陆发生着变化,冰川逐渐消失,海洋逐渐退却,被它们侵蚀的山体带着深深的烙印露出了容颜,各种植物悄然钻出地表并为旷野妆点上最耀眼的色彩,各种动物来这里寻觅食物、留下足迹,冰雪世界神秘的面纱下,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被展开……
相约嘉黎 穿越黄金古道
欲从拉萨到嘉黎县是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的,两条是从拉萨向西,一条是从拉萨向东。6月中旬某个清晨,我们选择拉萨向东的拉林高速公路出发前往嘉黎。约莫行驶70余公里就到了墨竹工卡县,再左拐,上302省道,之后渐渐告别拉萨河,颠簸一路至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到达第一个地理坐标——直贡梯寺。据资料介绍,该寺处于连接藏北草原与拉萨平原的黄金古道上,也是一座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寺院、直贡噶举派的主寺,全称为“直贡梯密严刹土菩提洲园”。
山腰上的寺院大气恢弘,传说更是极多,但那终究只是我们此行的一个休息点,吃饭、拍照,短暂停留后,我们继续向着此行的目的地进发,毕竟嘉黎县还在远方等着。
下午2点30分继续上路,这次是沿拉萨河的支流雪绒藏布河谷前行。
景致也开始变化。此前的山大都是坚硬的岩石构造,山上虽偶有泛绿的植被,终究还是掩不住山体的伟岸和荒凉。雪绒藏布河道并不宽,大约在20多米左右,但它流经的峡谷有了更多可看的事物,山上开始出现松柏一类的,高低错落地蔓延开去,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显得绿意盎然,格外有画面感,平均海拔也由出发时的3600米渐渐向上攀升。
这条进入嘉黎的道路地图上没找到,直线距离确实比另一条路要近很多,但真正行在其间,才知道道路正在施工改扩建,我们的困难远不止路途的坑洼、狭窄、截断,最主要的是没有导航,我们的三辆越野车几乎只能按着方向摸索前行。665乡道、305省道、651乡道,几条路交替行进着,好几次走上了死路、岔路,然后又在村民、警察等的帮助下回归正途。
不知何时,我们告别了雪绒藏布,随后换由雄曲河相随。
正因为对路况的不可预知性,我们得以在迷茫中豁然开朗地发现另一片天地。只见河谷地带渐渐开阔,氤氲的水雾如同仙气,山峦形态柔和地起伏延绵,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带着某种惊艳的色彩时不时跳入眼帘……我们沉醉美色,海拔却在偷偷攀升,等我不小心看了一眼GPS状态,才发现大家正翻越5200的垭口。
目之所及,无不旷古而奇异,大家顾不得车身剧烈的摇晃,争先恐后把手机、相机伸出车窗拍照,高反之事,尽皆遗忘。
冰川学家沈永平教授却从这里独特的冰川构造特征,确定这里是较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
这么说,我们进入了古冰川遗迹?可眼前分明没有冰。
沈教授解释道,冰川遗迹在冰川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直接形成堆积物和地貌。如由于冰蚀作用产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于冰积作用形成的侧碛、底碛丘和终碛等,还有冰水沉积和冰水沉积地貌等都属冰川遗迹。
对应解说,我们看到在雪线以上,还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等风蚀地貌,形态非常独特秀美,其间有座山峰完竟全复制了阿尔卑斯山的样子,在夕阳下十分耀眼。
沈教授说,冰川地貌对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等有很大意义。通过对冰川遗迹的研究和鉴定,可以了解古冰川活动情况和古气候变化规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蒸发增强,多年冻土融化,湿地出现退化现象,我们沿途拍照的几处冰蚀湖泊正是这样形成的。
与沈教授同车,我只需要侧耳倾听就可以获得很多新鲜的知识: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属于发育海洋性冰川。它附近遗留着大量冰川侵蚀下的各式地貌形态,堪称冰川地貌博物馆,因此可以理解为那曲嘉黎县最为典型的地貌景观,就是湿地分布和冰川侵蚀地貌发育。作为西藏多条大河的发源区,由于冰川作用,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谷地都因此非常平坦。
这一番学术气息很浓的讲解,在这特定环境里无异于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课堂。原来,是冰川运动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奇绝的画面!
穿行其中,虽然正在施工中的路况很差,但美景尽揽,忍不住信马由缰地臆想开去。
百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喜马拉雅山脉被一望无际的冰川、雪峰覆盖,天地肃穆、晶莹,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熠熠光辉,偶有飞鸟掠过,空旷的鸣叫划破了寂静世界。随着浩瀚时光的流逝,一股暖湿气流悄然而至,它们的每一寸移动,都令冰川和海陆发生着变化,冰川霍然耸立,海洋逐渐退却,被它们侵蚀的山体带着深深的烙印露出了容颜,各种植物悄然钻出地表并为旷野妆点上最耀眼的色彩,各种动物来这里寻觅食物、留下足迹,冰雪世界神秘的面纱下,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被展开……
展开的,还有这条沿着雄曲、崎岖前行的黄金古道。天空时而飘雨,甚至砸下几粒冰雹,让你无法揣测它的意图,无法预知它的最终。
从拉萨到嘉黎县,360公里的路程被各色的畫面填充着、消耗着,直到夜幕降临。雨,始终不肯彻底停下,在泥泞和水雾中,我们于夜里10点抵达了灯光绰约的嘉黎县城,这里海拔4500米。
浩气凌霄 古城踏古溯源
一条商旅往来的百年古道,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一座形如雄鹰展翅的古寺……嘉黎镇在乌苏弄曲的南岸。登上拉钦山(也称八头山),站在属于格鲁教派的拉日寺露天平台,举目远眺,老嘉黎县城(现在的嘉黎镇)旧址尽收眼底。据中国历史地名考据,旧时它还叫拉里宗,亦作嘉黎宗,清宣统二年 (1910)改嘉黎县置,属四川川边道,治所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北嘉黎乡,1959年改为嘉黎县。
因翻译的原因,嘉黎有许多名字,或写“拉里”,或言“拉日”,亦称“拉日果”,有些记载里也出现过“家里”二字。大多由拉钦山得名,取“神山”之意。《西藏图考》里写着:拉里在达隆宗西北,实察木多与西藏中通之咽喉也。咽喉,道出了它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这个传说中有神山的地方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南段的南侧,北接阿扎镇(现嘉黎县城所在地),西连那曲市,东临边坝县。它是茶马古道一个重要的中心驿站,商旅的热闹和骡马的铃声曾在这里留下过江湖的喧嚣;它是十八路军先遣支队书写过难忘历史的百年古城,风餐露宿的身影和战马的嘶鸣曾在这里留下激情的岁月。
翻开现代交通图册,在铁路、飞机、高速公路等编织的出行网络里,它早已不是拉萨通往内地或昌都的必经之所,可它留下的历史故事却因岁月蒙尘和不可复制性而显得更加传奇。
远处的桑曲河依然奔流不息,历史的天空快速翻滚,拨开迷雾,属于拉里宗的样貌徐徐露出真容……
东边,清政府设置在拉里的办事机构拉里宗依河而建,民间也称它为“拉日果”,“果”是藏语里“头”的意思,可见其重要性。“拉日果”大意指这里是拉里藏汉官员执法或解决一切司法问题的地方。
到这遥远疆域任职的官员品阶都不算高,从现存于拉日寺中“浩气凌霄”牌匾可已看出一些端倪。
那牌匾右侧竖写的一行小字依稀可辨为“钦赐蓝翎××拉里宗兵马钱粮把总抚边营把总尽先千总李肇龙敬”等字。从《清史稿》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称谓是清代綠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按九品制,这是较低的官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团营级,不过以拉里宗的角度看,这差不多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了。千总可管五、六千人,把总可管百人。
千总、把总驻守嘉黎的事迹早已无处可查,仅留下一块牌匾任人遐想。
现在看来依然艰险的路况让我不禁揣测,在气候比今天更为寒冷、恶劣的百年前,官员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坦然接受这进藏畏途的考验?
“浩气凌霄”牌匾的命运并没有终结在把总“尽先”手里,随着武官离开,之后它又被送去了拉里宗西面的关帝庙。
对于关帝庙,当地71岁的次仁吉措老人尚有记忆:一位清朝官员经过这里去拉萨时,大约顾忌路途艰险,就把部分随从留在了嘉黎托马村一带。其中有位汉族女子,本名叫什么已无法知晓,当地人把她称作“扎西卓玛”,她修建了关帝庙,让庙门正对着远山的龙脉,里面供奉了两尊关帝像,一尊为泥塑,一尊为檀香木,百姓称关帝庙为加拉贡巴(藏语,意思是汉人的神庙)。
六十多年前,一名8、9岁的孩子正好在关帝庙里做小和尚,有些景象他至今记得:除了主建筑木石结构的材料,其他材料都是内地运来的,关帝庙四角有飞檐,顶上铺绿琉璃,进出有台阶,有一间主殿一个大院……这个小孩叫加多,长大后当过嘉黎县的副县长,现在76岁,定居拉萨。后来加多去内地,发现家乡的关帝庙“和五台山那些寺庙一模一样”,这让他十分惊喜,仿佛找到了源头。
回忆起童年的栖身之所,加多还在我的采访本上随手画了一张关帝庙的平面图,图太潦草,不加解说其实就只是几个方框,但位置布局却一目了然:关帝庙的院墙是用就地取材的草坯垒成,它右侧是一排宿舍,左侧的一排房屋是清政府的一处执法点,主要用于维护治安,有时会用来惩罚偷盗、打架斗殴之类的宵小之徒。
扎西卓玛不但主持修建了关帝庙,还亲自坐镇其间用抽签和骰子算卦,并且很准,当地人遇事都喜欢找她算一算。
1959年到1970年期间,关帝庙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它左边的房屋分给了县贸易公司,右边分给了县商业局,中间的大殿则成了仓库,失去了头颅的塑像则被遗弃到后院。关帝庙由此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徒留着庙宇。
关帝庙在1971年、嘉黎县第一次搬迁时被彻底拆除,老百姓带走了有用的石料、木头等。今年53岁的拉日寺堪布塔尔杰是本地人,17岁入寺的他对那段并不遥远往事记忆犹新:“浩气凌霄”牌匾当时被宗里一位老妇人拿走,后来她终觉并无大用,便送给了拉日寺。至此,这块匾总算有了归宿,它也成了嘉黎关帝庙仅有的遗存。
会算卦的扎西卓玛失去了发挥她才能的场所,不久也被其儿孙接到了林芝地区生活,之后便不再有和嘉黎相关的故事传出。
茶马古道 汉藏水乳相融
关帝庙再往西,据说还有一座卡及拉康(藏语,意思是清真寺),由于损毁较早,所以没人能描述它的具体样子,只听说过它的存在。至今许多老嘉黎人都能指出它的方位——尽管那里并没有关于卡及拉康一砖半瓦的遗存。
正是有这样多民族杂居的历程,所以这里很多老百姓稍微向上追溯几代都会有汉族血统,多有汉族印记。
解密历史,总是需要和上了年龄的人沟通。于是我们走访了71岁的才觉、52岁的18军后裔王学珍及71岁的次仁吉措等老人。他们的藏语中依然夹杂有“板凳”、“窗户”、“火盆”、“菜刀”、“剪子”等汉语发音。有意思的是,他们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藏语本来就有的读音、哪些是汉语转换的藏语谐音,倒是我们这样的旁听者很明白。
与外来人交谈时,有趣的一幕就是他们偶尔说出一个不太确定的词,会有点儿迷茫地问:这是汉语吗?若得到肯定,他们便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如果说“嘉黎”二字是神山之意,其中鲁贡拉更是扬名已久。
乾隆58年的四川按察使林儁(同“俊”)撰写的《由藏归程记》中曾记录:起过鲁公(贡)拉,为西藏第一名山。路径绵长,砂石纵横,与瓦子相等。至半山,则巨石山岩,乱流奔溢,人马均无著足之处。有雕吠如鹤,啄食倒毙人马,见人亦不惊,数十为群。
行走在这一路,出名的大雪山还有本达拉(死马山)及顺着它的方向更远一些的楚拉(死人山)。本达拉山脚至今留存着清军墓葬,之前我们正好看到过。它们只剩一些矮小的土堆,没有墓碑及形状,不被指认很容易就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老嘉黎之所以备受瞩目,还因为在这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方,当年曾是茶马古道,汉藏文化及物资的交融交流的重要枢纽和中转驿站。
嘉黎解放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历史上进藏的清朝官员根据人口多少和物产丰吝,习惯把昌都到拉萨的32站分为穷八站、富八站和不穷不富各八站。
其中清时从边坝所辖的甲贡塘(现边坝县加贡乡)到江达所管辖驿站凝多,具体线路是这样的:大板桥——多洞(多隆久)——竹卡(今嘉黎县擦秋卡)——拉里(今嘉黎县嘉黎镇)——阿咱(今嘉黎县城阿扎镇)——山湾(今嘉黎县境内,是嘉黎县境最后一站,从山湾翻过楚拉,便是今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境)——常多(今嘉黎县境内娘蒲乡以北约30公里处,高山不毛之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柴草供应困难,属江达宗境内条件最差驿站)——凝多。因荒山少村落,所以被称作“穷八站”。
居住在嘉黎镇比赛顶69岁的次仁老人在谈到茶马古道时说了一段顺口溜:康区过来的叫这里卫拉日果;工布江达过来的叫这里羌拉日果;卫藏(拉萨)过来的叫这里康拉日果;藏北(羌塘、双湖)过来的叫这里洛拉日果。
“果”在藏语里是“头”的意思,在这里可理解为起点的意思,这段顺口溜的意思为:康巴地方来的商旅把这里称作卫藏(拉萨)的地方;林芝地方来的商旅把这里称作羌塘(那曲)的地方;卫藏(拉萨)地方来的商旅把这里称作康巴的地方;羌塘(那曲)地方来的商旅又把这里称作南方。这段顺口溜肯定了老嘉黎在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位,表明那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这里,更肯定了老嘉黎在茶马古道上的是就一个重要的枢纽和物资集散和中转枢纽。
除了各类驿站,大商户中的昌都大院也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院落。它坐落于拉里宗的西南方,相传是是昌都大活佛帕巴拉建的商户落脚的骡马驿站,占地面积甚至超过了关帝庙。他们认为这是拉日的保护神在庇佑。可见昌都大院的商队生意是很兴隆的,不过现在除了名声也没剩下任何遗迹。
拉里宗海拔高、其时农牧业都不算发达。富有的人家可以出租房子给商人,穷人可以砍灌木卖柴、卖青稞草给过往商队喂骡马。青稞草,这个名字曾让我疑惑,到底是青稞还是草?加多倒解释道:是青稞,但海拔高不能结穗子,所以叫青稞草。
如今,拉里宗的历史画面早已远去,嘉黎镇的故事却仍在继续,那束光散发出的诱惑注定对世人有着无限魅惑。
骏马奔腾 草原歌舞盛会
在嘉黎,除了与古老文化和独特地理位置的相遇是我们这些外来者所期待的,另一份期待的相遇便是每年藏历六月的“草原盛会”。
藏历六月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赛马,更是深受嘉黎喜爱的节日。我们也恰巧在7月28日赶上了这样的盛会,时逢嘉黎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2018年第六届拉日旅游文化赛马艺术节。
赛马场在嘉黎县新县城与雄曲河之间。位置很奇妙,一侧象征着古老和恒定,一侧象征着崭新和发展。
新县城搬迁至阿扎镇刚够而立之年,但它托生于老嘉黎,自然也有了不俗的气度和厚实的底蕴,只不过面貌极新。又因为有拉萨河上游水系与易贡藏布河上游水系的滋养,让这里汇聚了丰盈的水源。所以得名阿扎,据说就是“水槽边”之意。
县城不大,呈狭长形,毗邻305省道。走马观花之下,发现城里学校、超市、饭店、网吧、加油站等等一应俱全。我们寻到了一家地道的陕西面馆,原本只在中午以后才开门的老板应我们请求还破例做了次早餐。
选住的宾馆刚开业不久,电梯还来不及调试使用,要不是县里帮我们提前预定,赛马节期间我们可能就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宾馆老板是四川人,为了腾房间给客人,自己带老婆小孩都挤在登记室里住。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仅仅爬三层楼我们已然气喘如牛。想想那些骑着骏马飞驰的牧人、追逐嬉闹的孩子,不由得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城里很多地方在施工,加之专为赛马节而来的人们,几条主街道显得很是忙碌。穿过街道不久就出了县城,无需打听,跟着人流走不多时,再跨过一道水泥大桥则可望见被各色帐篷装扮得五彩缤纷的赛马场,那里早已人流如织,与稍显安静的县城形成鲜明对比。
赛马节会持续一周。许久不见的乡邻、远亲都可以在这些日子里相聚、欢歌起舞;他们带来自己心爱的马和牛,带来特有的农副产品,用各种草原美食,让人领略什么是草原风情。
如今的草原盛会,除了那些传统项目,也是盛大的物资交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交易盛会。让我惊异的是,一些商家把城里的各种游乐设施都搬到了草原上。过山车、充气城堡、旋转飞车……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向往,家长们也毫不吝啬掏钱让他们体验。
这些曾经只在城里出现的游乐设施尽情被投放到了绿油油的草原上,好似有些奇怪,但又被其间尽情玩耍的孩子们无缝衔接成了生动的画面。至于套圈、射气球一类的小把戏则应有尽有。
放眼望去,两镇八乡的帐篷各具特色、分庭抗礼,牧民们的华丽袍饰争奇斗艳、富丽华美。
我在赛场附近偶遇麦地卡乡的益西和塔姆措两姊妹。十七八岁的她们穿戴着母亲特意挑选的家乡服饰和帽子,打着粉红小伞游走在草原的花丛里,后来她们竟大方地答应了我的邀请做了我们的拍摄模特。第二天傍晚我又与她们在一座帐篷前相遇,换了另一套盛装的她们邀请我和朋友入内,才发现她们整个大家族都来了,老老少少竟然有几十号人,全都穿得隆重而得体。好客的姐妹俩专门给我们做了顿可口的肉汤粉条烩饭,鲜香四溢,余味无穷。
帐篷虽大,但卡垫床却只够十个人使用。妹妹塔姆措看出了我的疑惑,她说白天家人都在这里看赛马、聊天聚会,晚上则只留几个人守帐篷,其余人都去县城里住宿,宾馆条件好,可以洗澡又有暖气。
姐妹俩平时都在外地读高中,一个在拉萨,一个在江苏。她们深知,无论身在何处繁华的都市,穿着草原服饰回家乡参加赛马节才是展现她们曼妙青春的最好舞台。
赛场边上,参赛的骑手们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首先给骏马备上精美的鞍鞘、笼头,还要给马额插彩花,让它身披刺绣着吉祥图案的马垫、拼接着绚丽彩绸的衣裙。骑手自己也要穿上特制的赛服,戴上特制的帽子,除了显得俊俏潇洒,更是多了一份隆重的仪式感。
开赛前,骑手牵着自己的爱马,煨桑祈福,在袅袅轻烟中绕格萨尔王和他的战将塑像群绕圈祝祷,希望得到这个神话故事里的草原英雄庇佑而取得好成绩。
据介绍,嘉黎县的赛马项目主要有三种:小跑比赛;大跑比赛;马上竞技表演等。最有特色的是小跑赛。它不可以让马撒了欢地狂奔,跑运动场三十圈的距离需要马有极好的耐力,更需要骑手极强的控制力。
嘉黎赛马节另一项与众不同的比赛是牦牛选美,可参加选美的牦牛不能是普通牦牛,只限于嘉黎县的雄性娘亚牦牛。
西藏是牦牛的故乡,可见过娘亚牦牛的人却并不多,它们的主要产地在嘉黎县措多乡。
从措多乡乡长强巴那里,我简单了解了娘亚牦牛的前世今生。强巴说他们村地处“羌塘”与诸羌故地之间,融汇了蕃、羌两个民族成分,那里地势高峻、草场广阔、牧业发达、不宜农耕。所以当地居民素有驯养、选育牦牛的传统,娘亚牦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优良品种。
雄娘亚体型巨大、毛色光亮,测量时需要八人左右去固定住它,然后当地群众和畜牧专家会对它们进行体格、外观等方面的评定。
母娘亚则比产奶量,小娘亚也必须到场。据说母娘亚会控制自己的奶,让挤奶姑娘挤上一部分就不再出奶,这时候主人就放出小娘亚,它们跑到母娘亚身下一通撒娇狂吸,母娘亚就会出奶,主人见机就掏出一把糌粑面把小娘亚哄到一边去吃,挤奶姑娘乘势继续挤奶,当然这其间的技巧也可以决定你获取的鲜奶量。
辽阔的草原、醇香的奶茶美酒、健壮的骏马牦牛和数不清的帅哥美女,把这里的七月变成了欢悦的海洋。
白天的热闹持续到日头偏西。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帐篷,不多时,酒香、肉香、奶香就纷纷飘出,夕阳西下,锅庄又开始沸腾。直至畅快淋漓、微有醉意,才钻进帐篷酣睡,更多的人则跨过那道大桥,再披着夜色回到城里,分散到各家因为他们而持续爆满的宾馆。
几天里,我们相遇一片活化石般的古冰川山脉、相遇一块残存着清代气息的匾额、相遇一条无数人走过的茶马古道、相遇一场色彩缤纷的草原盛会,相遇一个传承着古老的崭新县城……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与嘉黎相遇。
(责任编辑:孙芮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