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CEA、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2019-03-26袁玉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二聚体生存率直肠癌

王 静,袁玉军

(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 434300)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3和第5名[1-2]。随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发病特征也出现一定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癌胚抗原(CEA) 是结直肠癌诊疗常用肿瘤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对结直肠癌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4]。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常见凝血指标,参与凝血级联反应,有研究表明,凝血指标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5]。本研究旨在分析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相关性,探讨CEA、D-二聚体和FIB术前检测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58例病理资料,纳入标准:(1)经肠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直肠癌;(2)均经手术治疗;(3)无免疫系统性疾病;(4)近期无感染或炎症反应。排除标准:(1)新辅助放化疗者;(2)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3)近期有抗凝或促凝类药物使用史者;(4)严重心血管、肝脏功能异常者。纳入研究的158例患者中,男81例,女77例,年龄23~84岁,平均(55.47±11.62)岁,结肠癌96例,直肠癌62例,有吸烟史者90例,消化道出血史者134例,大便习惯改变史者1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于术前1 天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剂处理,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瑞士,Roche E-170)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浆CEA水平,采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mex CA-700)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CEA正常范围为0~5 ng/mL,D-二聚体正常范围为0~0.5 mg/L,FIB正常范围为2~4 g/L,当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值上限时,认为其水平升高。收集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分期等数据信息,结直肠癌TNM分期参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6]。采用电话或复查方式进行术后5年的随访,统计患者术后5年内生存情况。

2 结 果

2.1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关系 术前158例患者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是(4.41±0.84)g/mL、(0.48±0.13)mg/L和(3.72±0.73)g/L。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见表1。

2.2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相关性 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与结直肠癌TNM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越高,见表2。经相关性分析,CEA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呈正相关(r=0.67,P<0.05),D-二聚体水平均结直肠癌分期呈正相关(r=0.81,P<0.05),FIB水平结直肠癌分期呈正相关(r=0.64,P<0.05)。

表1 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关系±s)

续表1 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关系±s)

表2 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与结直肠癌分期相关性

注:*P<0.05,与Ⅱ期比较;#P<0.05,Ⅲ期比较;△P<0.05,与Ⅲ期比较

表3 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与结直肠癌生存率关系

表4 结直肠癌生存率危险因素分析

2.3术前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结直肠癌生存率相关性 158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65.19%(103例)。术前血浆CEA<5 ng/mL、D-二聚体<0.5 mg/L和FIB<4 g/L的5年生存率均显著较高,且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见表3。经多因素分析,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 论

术前肿瘤分期评估是决策结直肠癌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根据患者手术病理所见进行临床分期,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可能对临床分期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所以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利于客观评估分期情况,为患者制定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7]。

CEA是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有研究报道CEA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相关,具有较高临床指导意义,但CEA水平在胃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均会明显升高[8-10],单独用于诊断结直肠癌,特异度和灵敏度不强。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存在异常,D-二聚体和FIB水平显著升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1-12],所以本研究综合CEA、D-二聚体和FIB指标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

本研究收集158例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FIB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无关。以上提示,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较大且存在淋巴结转移,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可能性较小。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FIB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有关,CEA、D-二聚体、FIB水平较高者临床TNM分期较晚,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以上提示,血浆CEA、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共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FIB水平对于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有一定指导作用,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3-14]。尹江燕等[7]研究表明,T分期中除了T1和T2期组间CE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EA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T1期和T2期除外),N分期和M分期中,各组间CE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EA水平高低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且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标准的临床分期中,Ⅲ期和Ⅳ期患者CEA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与本文结果相仿。王俊锋等[14]研究表明,血浆FIB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与T分期无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同时与T分期相关。另外,本研究随访结果显示,术前血浆CEA水平≥5 ng/mL、D-二聚体水平≥0.5 mg/L及FIB水平≥4 g/L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均较低,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高水平均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高水平均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5-16]。

4 结 论

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作为客观指标虽不能确诊结直肠癌,但三者皆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有助于结直肠癌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且可作为预后评估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二聚体生存率直肠癌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