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每一份都弥足珍贵的气象数据

2019-03-26吴限

中国信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安多拉姆气象站

◎文/本刊记者 吴限

洛松拉姆与同事在唐古拉山交通自动气象站检修设备(新华社发)

在藏北,有一个又高又远的地方,叫安多。地处唐古拉山麓,平均海拔5200 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4℃。安多有“三多”,风多、雪多、冷天气多,全国中低纬度高海拔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就在安多。在安多,有一个世界之最——安多气象局。海拔4800 米,是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

在这里,“最早践行者”陈金水和同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启了中国气象事业的新梦想。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安多气象站拔地而起,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一个空白。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气象人坚守于此,他们记录风云变幻,观测雨雪阴晴。

“我们是追星族”

安多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空气中含氧量不足海平面地区的60%。这里天气变化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当地有句话:“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

早晨7 时30 分,藏北安多的天空一片漆黑。此刻,户外气温零下23℃。闹铃响起,“80 后”的洛松拉姆迅速爬起来,穿上羽绒服,戴上手套,拿着电筒,走出宿舍楼,顶着寒风,来到安多气象局观测场。猫着腰半蹲,观察小型蒸发器皿内的结冰情况;抽出测量冻土的管子,趁着灯光,记录冻土数据;爬到高处,仰观天空,观察云量和云高,判断天气走向。观测结束,洛松拉姆快步来到办公大楼发报中心,传送数据。

“发报要求很严格,必须在3 分钟内完成,否则会被视为迟报,甚至会被列为错情。”发报完毕,洛松拉姆长舒一口气。

据悉,观测员的主要职责是准确测量云的状况、能见度、风速风向、湿度、气压、冻土、蒸发量等气象要素,每天定时传送到自治区气象局,再传送到中国气象局。从早上8 点到晚上8 点,每小时观测、编报一次;从晚上8 点到早上8 点,每3小时观测、编报一次。日夜连续,不能中断。

从开始观测,到发报完毕,洛松拉姆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是‘追星族’,从清晨到日暮,仰望星空,追云逐日,日月星辰是我们最相知的伙伴。”洛松拉姆说道。

安多冬天气温一般在零下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2℃。这对观测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如果不戴手套直接开观测场的铁门,手会冻粘到铁门上,脱一层皮。测量仪器因低气温无法运转,得先裹在怀里暖一暖。

“和老一辈气象人相比,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不上什么。”这位30 出头的姑娘咬着牙说。

西藏第一个“百班无错情”观测员

“站在世界最高处,争创工作第一流。”安多气象局大院里的14 个大字,赫然醒目。

陈金水,安多气象站的创建者,正是这14 个字的最早践行者。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中央决定选调一批气象人员进藏工作。得知消息的那一天,刚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的陈金水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到艰苦的西藏去,保证服从分配”的誓言。

为了实践这个誓言,他在雪域高原奋战了半生:

1956年至1981年,初进西藏,从藏南转战藏北,整整25年;1988年至1992年,再赴雪域,苦战藏东昌都,一干5年;1993年至1995年,三上高原,再战昌都,又是3年。

陈金水表示,青藏高原的气候,很早就成为国际气象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可是直到上世纪中叶,西藏的气象科学还是一片空白。1965年10月,由他领头建立、海拔4802 米的安多气象站拔地而起。这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气象站,获得了“天下第一气象站”之美誉。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位官员说:安多气象站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的一个贡献。

然而“第一”的背后,又深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困苦,在那个年代,牛粪是唯一的燃料、蔬菜是“奢侈品”。

“冻土地有点像水泥地,一铲子铲下去,一镐子抡下去,有时只能凿出一个白点,手都震得疼。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没有人叫苦叫累。”陈金水回忆道。

在这里,陈金水一干就是16年。他连续值188 个班,每班昼夜观测4 次,记录数据数万个,无一差错,成为西藏第一个获得“百班无错情”称号的观测员。

一代代气象人进驻安多

在安多气象局大院里,一口水井至今仍在“坚守岗位,发挥余热”。1979年,为了解决吃水难题,陈金水和同事艰苦奋斗61 天,从冻土层下挖出一口深14 米的水井,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金水井”。

安多县气象站成立后,一代代气象人进驻安多,守望藏北,喝着金水井的清水,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承着陈金水开启的气象梦。

51 岁的拉巴顿珠2003年和妻子米玛潘多一起从申扎气象局调到安多气象局,一干就是13年。为了工作,拉巴顿珠把两个孩子分别寄放在拉萨和日喀则的父母和岳父母家。他说:“没办法,气象观测经常去野外,顾不上孩子。”

“90 后”的仓拉,大学毕业后到那曲市索县气象局工作。2018年,得知安多气象局人员紧缺,她主动申请从海拔不足4000 米的索县调入安多。

气象观测要求有连续性、代表性、精确性,如此方能为气候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积累。因此,每一份数据都弥足珍贵。正是凭着这种执着认真的精神,安多气象局积累了上百万个气象数据。这些数据,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青藏铁路建设、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

他们“站在世界最高处,争创工作第一流”,写下上百万个反映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数字天地书”,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青藏铁路建设、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

梦想,因一人而起,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网友声音:

@我的生活是多彩:“准确、及时、创新、奉献,这些属于气象人的气象精神,向这些坚守在一线的气象人致敬。”

@已加密:“安多气象局,这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一个空白,气象人真的很伟大!给气象 人点赞!”

@你不知道我的小秘密:“在条件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几代气象人一直坚守,不仅有‘领头羊’陈老,如今还有年轻的80、90后,这些勇敢的年轻人,让我佩服!”

@情报局的工作:“在我眼中,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都坚守岗位、矢志不渝的气象人,值得我们学习。”

@吾问无为谓:“我其实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气象观测员,做气象观测凭的就是‘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做到这六个字真的很不容易。”

@阳光很好:“有部电视连续剧《北极光》,讲述了某气象站观测员风雪天为追回被强风刮跑的日照纸而献身的故事。当时年纪小的我看到这故事时觉得一定不是真实的,但是长大后我才知道,每一个数据、每一张纸对于气象员都十分珍贵。”

@小梁家的故事 :“与风雨雷电打交道,日复一日地守候。观测员为了一份份完整的气象数据做着单一、重复性的工作,其中的辛苦、琐碎、枯燥,只有做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猜你喜欢

安多拉姆气象站
安多“南木特”藏戏研究文献综述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一个精神行者的感知和领悟——关于梅卓散文集《走马安多》的一种解读
翩迁起舞弄清影——央今拉姆小说论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安多强巴大师与藏族艺术研究
心灵气象站
安多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其传承
自动气象站异常记录分析及处理方法
你好,岁月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