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村社会”窥见日本国民性

2019-03-25赵坚

看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岛国村落外观

赵坚

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日本“村社会”概念,一般是指以村落一体为基本单位的集团意识。这涉及日本人的内外观。

内外观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定位意识,从个人到群落再到邦国,延伸发展为国家观和世界观。大陆与岛国、沿海与内陆、山地与川原、单一民族与多民族、新兴与古老文明国家之间的内外观,会有很大不同。通过分析一个民族的内外观,可以窥见其部分国民性。

对土地的粘着

日本人的内外观,受其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从北海道到冲绳岛,狭长的日本列岛从东北向西南,纬度跨幅巨大。由于七成以上国土为横贯腹地并向两侧延伸的山岗丘陵,日本大部分的居住地位于山麓和沿海地区。

日本列岛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等四大板块对撞挤压而成,虽然只有世界陆地面积的0.28%,却摊上了世界20.5%的大地震和15%的活火山。至少在其考古所及的绳文时代以来,火山、地震、海啸和台风肆虐,几乎无年不有,罹灾死人的事情频繁发生。

岛上先民从很早开始,就对大自然的威压产生恐惧畏怖之情。而大陆与海洋交汇形成的岛上气候,带来多样的自然生态。虽然季风性气候时常造成洪水和旱灾,但其丰富的动植水产资源,也给岛民的生存提供无尽的惠泽。岛上先民对自然畏怖之余,又充满感激虔敬之意。

绳文人于是给自己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做了定位,即自我的人的世界属“内”,而自然及其人格化的神的世界属“外”。这种最初的“自他”關系,就反映在原始神道教的泛灵论、对神祇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依存和共生态度之上。

绳文时期巫师形象

在很长时间里,绳文人过着狩猎、采集的游牧生活,但其性质与蒙古草原和欧洲平原的游牧民族大相径庭,因为日本列岛很少一望无垠的平川原野,多由较短的河湖港汊分隔成地形繁复的小块土地。从考古发现的1.6万余年前青森陶器碎片看,绳文人很早就开始制作使用陶器,其游牧采集生活大概很早就进入半定居形态。

日本列岛很少一望无垠的平川原野,多由较短的河湖港汊分隔成地形繁复的小块土地。

内外观的产生,与对土地的黏着有很大关系。弥生人在接受从大陆传来的农耕生活方式后,建立定居部落,整饬周边道路,设置内外交通关卡,合祀共同祖先和神祇,形成“村社会”的雏形。

村落的稻作,尤其是水利灌溉,牵涉水路的建筑和水资源的分配,需要村人的共同作业;缺乏共同意识和守则就会导致纷争不断,所以村落内的协调和融和,是村落存续的重要保证。而与此没有直接瓜葛的“外”村落,就如“越肥秦瘠”,视若无睹了。

这种基于“村社会”的内外观,以对内同调融和、整齐划一、排除异端,对外惕厉戒惧、狐疑不信、忍从强势等为特征。

不一样的岛国根性

在内外观的指涉范围与分际强度上,同样属于岛国的英国、菲律宾等国,以及同样属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等地区,就与日本社会非常不同。至少有下述两个原因,在造就日本人特殊的内外观上,起过重大作用。

第一,在日本人内外观的形成时期,其村社会相对闭塞。日本多山林,古时交通极端不便,直到邪马台政权时期,据《三国志·倭人传》的记载,旅行者所目击的仍然是“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

从绳文、弥生到古坟时代,日本一直没有类似中国先秦“周道”和秦汉“驰道”等枢纽型交通干线。《日本书纪》所记载的推古天皇21年(613年)建成的“难波大道”,也许是岛国公路建设的开端。

考古学家在不少绳文遗址,发现竖在聚集点入口或者路口的立石,推测其为“境界神”或者“路神”。它们既划出内外的分际点,又保佑村民外出劳作时的路途平安。这些立石后来发展成见于日本全土、竖于道端的成千上万“道祖神”塑像,可见古代日本的处处“畏途”和“行路之难”。

直到明治时代,日本超稳定、超平安的“村社会”制度一直未被打破。

生活在“村社会”的村民,绝大部分一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村落境域,与外界的接触顶多就是去附近的神社寺庙参拜朝圣。他们在安耽于自己村落的同时,对外界冷漠轻忽,知之甚少,其内外观呈内重外轻、恒久不变状态。

第二,在日本社会的内外观发展时期,天皇制从古坟时代以来,历千余年未曾改换;除了战国时代几次规模并不太大的南北征战之外,日本史上也很少发生居民大迁徙。

由于日本海与太平洋的天然屏障,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美军短暂占领之前,绝未受到任何外族势力的成功入侵,而外来的小规模移民,很快就被本土社会与文化吸收同化,从未改变岛国单一的民族构成。

古老的日本小屋

这里可以对比英伦三岛,后者从罗马时代起,频繁遭受来自欧洲大陆其他民族的入侵,其国民构成甚至语言,都一直处于生成、变化状态。而中国大陆,从先秦以来,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南北东西的居民大迁徙无代无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很难形成固定不变的内外观。

直到明治时代,日本超稳定、超平安的“村社会”制度一直未被打破,所以其相对闭塞的内外观也愈益强化,浸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明治维新而起的“开国”近代化运动,在衣食住行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村社会”的长年体制,尤其是其严分“自他”的内外观,却被工业近代化的“会社文化”全盘继承。“村社会”脱胎换骨成为“世间”,即一种接受共同守则和具备伙伴意识的共同生活场所。

实际上,日本政治上“派阀”运作、“密室”协议,经济上通过“谈合”(密谋利益交换)形成企业联盟与垄断,宗教上门派林立、党同伐异,语言上“因对象而异”实施双重话语系统,待人接物因上下、长幼、亲疏、国族之别而厚内薄外,学校内结成“仲间”(伙伴)集团、服强凌弱流行,都昭示着这种“村社会”内外观的残留与延伸。可以说“世间”就是“村社会”基本价值观的扩大版,本质上属于一种封闭内向型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使得日本社会具备超乎其他社会的内部凝聚力和协作机制。由其内外观所形成的内部“共同体”意识,使得日本社会超常稳定与安宁。但是,其中被诟病为“岛国根性”的内外观之弊端,也使得日本在一个开放时代较难与近邻融洽相处,遑论结成更大范围的区域乃至寰宇“共生共荣”共同体。

尤其是日本人戒惧、狐疑和不信的保守对外观,还将在长时间内影响其对外政策,当然会在中日关系中投下挥之不去的浓郁阴影。

猜你喜欢

岛国村落外观
鸟类能识别植物的外观等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照猫画虎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油画《村落》
汤加首相发起减肥挑战赛
引发海啸(下)
那些国旗上的植物,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