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5

发酵科技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识环境保护环境

(浙江工业大学 环境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经济建设和科研项目在环境领域中投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及寿命[1]。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是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高校生物学类、公共卫生类专业经常开设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医学类院校对其也日益重视。其作为环境与工程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医疗、资源、生态、健康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1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课程简介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是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环境污染物的概念和种类、污染类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人类应对措施等。该课程涵盖了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门课程的内容。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在当今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了解现行环保法规和制度,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和声环境保护,以及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常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通识课程主要立足于环境科学与预防医学的交叉平衡点,旨在科学、系统地阐明环境学领域的知识,提高相关人员解决环境领域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环境决策的能力。该课程的开设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求,更是环境与生态专业人才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

1.2 教学改革的意义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锻炼学生演讲口才,培养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和思维创新的能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沉闷课堂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通过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讨论课和学科前沿专题报告等措施,把课程内容延伸到实际科研应用中,对于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素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和考核内容固定

在国内,虽然众多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环境保护通识课程,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但是其面向的教学对象主要为本科生,大多数高校都是先指定教材,再根据指定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4],且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基本相同。教师上课基本以讲授基本概念和书本知识为主,考核成绩通常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进行统分,平时成绩以作业和学生出勤情况作为指标,但是如果作业出现抄袭的情况,则会大大影响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5],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的形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考试提纲进行复习,固定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很难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2.2 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具有广泛的多学科交叉性,但以往的教学方法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6],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仍然是“PPT+板书”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固定的文字讲述和少量的课堂提问将课程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目前国内学生还普遍不适应于向教师提问,所以少量的课堂提问也多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提问。学生对于空洞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也容易遗忘,甚至于只有课堂上以及考试期间的短期记忆。

2.3 教学内容与实践未能良好结合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环境类课程依然遵循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教师授课依然没有遵循从课程特点去定位和组织教学[7],学生接受专业知识仅停留在表面,缺少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修完该课程的学分后基本没有接触实践性环境问题,不明白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在就业时与企业和政府的实际需求脱节太大[8]。如果环境类课程不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当前环境实际问题相联系,这实际上也背离了环境类课程开设的目的,难以达到环境类课程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9]。

3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锻炼并提高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不应拘泥于闭卷考试。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进行研讨,小班研讨有利于教学互动,人人参与,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获取教师、同学的点评和互动;特别是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涉及当前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因此课程论文的书写以及论文的答辩是顺应课程教学需求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课程论文的要求除了要符合一般研究论文的格式规范外,还应综合考查以下两方面:1)文章的思辨性,要求学生不盲目跟从他人的研究成果;2)文章的创新性,要求学生通过整理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后,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3.1 改革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以“主题式”专业教学和“项目制”教学为突出特色[10]。前者是以“主题”为中心,穿插于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围绕主题展开学习、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还能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互助、互学的多维教学关系;后者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在以环境—基因相互作用的专业背景基础上,以丰富实践知识为宗旨,以案例教学为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理论应用与正确决策的能力,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实现“基本知识—案例教学—实践能力”的一体化。

具体实施方法为:在每一章节开篇时,引入此章节中所涉及的全球性环境健康危害案例。在主题式讲解过程中穿插概念导入,包括污染来源、污染所诱发的健康危害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等内容。期间可询问式地进行提问教学,比如人体反应、应对方式的提问,对于生物科学专业还可能涉及相关影响机制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学校实验室平台并结合现有及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如大气污染、新型污染物污染等研究项目,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加深其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及理解。

3.2 强化课程设计

3.2.1 主题选择

课程设计的主题要根据专业类型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每个专业的关注度不同所选主题也应该有所差异,同时,设计的主题要满足学生的专业承受能力。选择恰当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配合教师共同高效、优质开展教学活动。

3.2.2 资料收集

主题明确后,应根据主题涉及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包括国内外文献报导、新闻媒体报导、环境污染具体案例等,使学生能够以教师在课堂提供的资料和讲解内容为线索,准确地了解该主题设置在本章节的意义,指导其进一步整理和补充资料。

3.2.3 周期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明确的课时安排,可针对主题设计情况将一次课拆分为多个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周期的授课阶段灵活安排不同课程的教学环节,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3.3 改善课堂教学

3.3.1 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课堂方式

目前关于环境保护通识课程的教材有很多种,比如林春绵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唐孝炎和钱易主编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林肇信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等。针对学院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选择一本教材作为主线,综合其他教材进行教学[11],同时结合重点难点,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12]。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课堂模式,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13],该转变是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上台讲述学习内容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演讲能力。在每一章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对课堂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热点问题进行开放式论述,论述形式可以采用PPT展示、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汇报内容的研究背景和实验思路,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可以多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课中要把学生演讲、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作为培养和考察重点。

3.3.2 改变单一授课方式,强化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营造一个温馨开放、相互接纳的学习环境[15],逐渐淘汰“教师教—学生学”单一的教学方法[14]。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堂上师生时间的互动。比如实行互问机制,就是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其被动接收状态调整为主动学习状态。前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方式比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方式的教学效率显著提高;除此之外,还应增加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时间,这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进而确定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而且还可以提前安排下阶段的教学计划[16]。课堂提问可基于以下三方面开展:1)检查学生上堂课内容的复习程度,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课后认真复习的意识;2)对本节课新内容进行适当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快速融入课堂学习氛围;3)对课堂内容总结与回顾进行提问,不仅可以完善课堂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乐趣。

3.3.3 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7],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18],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引入一个案例,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用自己所学知识采用PPT汇报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推荐学生参与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观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到实地进行学习等。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

3.4 优化考核方法

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19],可采取强化“过程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研讨会的表现(占考核总成绩的70%)和对课程的综合理解(如论文+答辩的形式,占考核总成绩的30%)进行成绩评定,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讨论课上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提问或回答问题等表现,综合评定并记录学生的成绩。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讨论课可采取学生各小组交叉评分。每个组有一张打分表,要求记录其他小组的主要观点,评定各小组的综合表现并排序。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论文完成后还应进行相应的PPT答辩。论文的要求是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自主查阅文献、确定主题,就环境污染与健康某一方面的问题写一篇综述性文章[20]。论文内容的选择,有环境要素的污染问题,如大气、水、土壤,或典型污染物造成的健康危害及相关生物学机制,亦或就近期发生的环境时事发表看法。例如:垃圾分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矿区周围环境的污染综合治理现状及室内装修对人类健康尤其婴幼儿带来的危害等。课程论文除需符合一般研究论文的要求外,还应综合考查文章是否具有思辨性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对他人研究的成果不盲从,还能够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整理和思考提出新想法。

4 结 论

首先,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建立长效的互问模式,积极发展学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并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与人文情怀。在教学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推动课后学习。各专业学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及特点,思考不同学科知识在环境保护通识这门课程中的体现及运用。通过研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通过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课程式论文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环境保护通识课程改革将为我校该类课程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为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环境领域人才、丰富全民的环境理论知识提供支持。

本文得到了浙江工业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JG201820)和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018112)的资助。

猜你喜欢

通识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