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什卡斯塔》中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

2019-03-25

关键词:帝国巨人隐喻

殷 贝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 350108)

一、多丽丝·莱辛创作转向与“太空小说”的现实关怀

自我身份意识是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五部系列《南船座的老人星:档案》中的重要主题。该系列作品讲述了几个殖民宿主星际帝国及其殖民星球的故事。在这些不同的星际故事中,关于自我身份意识的探讨贯穿始终。法国拉罗切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a Rochelle)的大卫·沃特曼(David Waterman)在其2006年出版的专著《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的身份问题》(IdentityinDorisLessing’sSpaceFiction)中探讨了莱辛太空小说的身份主题。[1]对心灵与意识的探讨是莱辛中后期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太空小说”中也不例外。一些读者对于莱辛的科幻小说感到困惑和沮丧,他们认为这些作品脱离了早期现实主义作品中犀利的批判精神,失去了最热切的社会关怀而转入冰冷遥远的太空世界。但也有学者指出,莱辛的科幻作品在主题上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以新的创作方式,“寓现实于幻想中,于幻想中洞见现实”[2]。莱辛在中后期创作中,虽然将小说的重心由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转向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由马克思主义式的社会批判转向苏菲主义和心理学的心灵哲学探讨,但这两个时期之间并未脱节,因为对心灵意识的探讨本质上与改变外部世界的努力密切相关。在西方伦理学中,对“什么是人”这一自我身份意识问题的探索正是导向不同政治伦理建构的起点和基石。因此,这一主题正是莱辛通过文学创作从更深层面回溯历史与反思现实的重要起点。

《什卡斯塔》是《南船座的老人星:档案》太空小说五部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结构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自我身份意识隐喻主题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对该作品中这一主题进行解析,对于揭示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二、 《什卡斯塔》中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主题

自我身份意识是《什卡斯塔》中的重要隐喻主题,它在故事情节推进中得到逐步展现。

在《什卡斯塔》的太空世界中,有三个主要星际帝国,即老人星帝国、天狼星帝国和普提欧拉帝国,闪迈特人是从普提欧拉帝国逃出的罪犯。罗汉达星是由老人星帝国和天狼星帝国划界而治的一颗殖民星球,后由于灾难破坏,被老人星人改称“什卡斯塔”(Shikasta),意为“被破坏了的地方”(该词来源于波斯语单词“shekasteh”,相当于英语单词“broken”,也就是“遭破坏了的”意思)[3]。故事中各个星际帝国之间及其与各自殖民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暗示了人们所熟知的地球殖民帝国历史。老人星帝国和天狼星帝国在经历一场殖民地争夺大战后达成停战和解,分治什卡斯塔南北半球,二者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盟友关系;普提欧拉帝国和闪迈特人则是其共同对手。整个星际帝国具有清晰的等级结构:老人星帝国处于殖民体系顶端,进化程度最高,往下依次为天狼星帝国、普提欧拉帝国和闪迈特人,被殖民的什卡斯塔处于最底层。老人星帝国培育出的巨人种族则介于二者之间,他们被送到什卡斯塔与当地土著“共生”,从而加速其进化过程。由于进化等级的差异,老人星帝国和天狼星帝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殖民手段。前者主要通过与殖民地种族之间的“情感素”(SWOF,substance of we feeling)维持统治,与当地人建立起一种 “平等友爱”的纽带关系, 也称为 “锁”(lock)。而天狼星帝国则通过欺骗、俘掠等方式将殖民星球的人变成奴隶,承担帝国民族所不屑的苦力劳动。普提欧拉帝国也通过发出射线来维持统治,但老人星人认为那是一种充满邪恶的射线,会使人产生退化。

什卡斯塔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巨人时代”,这是大灾难发生前巨人族与当地人和平共生、快速进化的黄金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充满灾难的“紊乱时代”。这一时期,安达星意外爆炸,星际秩序严重破坏,老人星帝国精心建造的“情感素”射线发射塔也被毁坏,严重削弱了帝国与殖民地的联系。于是,普提欧拉帝国的射线开始影响罗汉达,闪迈特人趁机活动,使原先的进化出现倒退,巨人和什卡斯塔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症。患病的人类开始充满暴力、仇恨和派系纷争,最终导向毁灭性的世界战争,这就是该星球的第三个时期——“毁灭时代”。老人星使者耶和尔先后三次出使什卡斯塔。第一次是在“大灾难时代”刚开始不久,目的是劝说已开始出现退化症状的巨人放弃共生的本地低等种族、转移到安全的行星。第二次出使是在“毁灭时代”,其任务是报道战争造成的破坏。第三次出使的目的是拯救另一名被捕的老人星使者托菲格。这次任务中,耶和尔为了不引起当地人注意,采用了借当地人肉身投生的方式,因此以名为乔治·谢尔班的当地人身份出现。

《什卡斯塔》中,自我身份意识隐喻主题贯穿故事推进的各阶段,随着情节发展而得到展现。在各种外部星际灾难的影响下,每个进化等级的人物意识都受到了影响,并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产生了疑惑。首先是什卡斯塔本地人,他们在星际灾难中受到了最严重的影响,原先的快速进化开始停滞,并出现“退化症”,其意识也越来越悖离老人星人的期望。同时,由于情感射线削弱,故事中的巨人族也不再温顺听话,开始质疑老人星使者的命令。当被要求放弃本地人而转移到其他星球去时,部分巨人发生了叛逃,他们自我身份意识的变化使其不再言听计从。最后,即使处于进化等级最高位置的老人星使者耶和尔,也未能幸免。他在第三次出使什卡斯塔时,受到第六区严重退化的本地人亡灵影响,感到晕厥并失去了清醒的自我意识。在他投生为乔治·谢尔班后,又因为同时具有老人星人的灵魂和什卡斯塔人的肉体而经历了自我身份意识分裂的痛苦。

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小说对各种人物自我身份意识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剖析,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解析各类人物自我意识得以呈现的微隐喻形式,将有助于揭示这一隐喻主题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什卡斯塔》中,与自我身份意识相关的“主体—自我”概念隐喻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宏隐喻,其下包含了众多具有较高显性程度的微隐喻,它们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反复重现。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提出的“概念隐喻”区别于传统的修辞隐喻,它被视为一种思维中的映射现象(mapping)。它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构成。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与身体经验密切联系的认知域,人们在无意识阶段使它和更加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基于两个概念域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建立起神经连接,在思维中产生隐喻映射,并运用这种隐喻概念模型来习惯性地构造语言。这种无意识的深层隐喻概念结构由于源自日常经验而被某些群体共享,一些强大的传统概念隐喻往往产生出众多持久的表述,成为思维、推理和哲学说理的习惯方式。宏隐喻指一种贯穿于整个文本并有助于读者领会一部作品的大意“要旨”及其主题意义的概念特征。相反,文本中出现的作为其具体实现的多个隐喻就是微隐喻。斯多科威尔探讨了概念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两个与文学分析相关的术语——宏隐喻(megametaphor)和微隐喻(micrometaphor),并定义如下: “当一些概念隐喻不断在文本中的关键时刻以具有重要主题意义的各种隐喻的延伸形式反复出现时,它们就可被称为宏隐喻。”换言之,宏隐喻是指那些贯穿某个作品、以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反复出现的概念隐喻思维模型,它是一种最抽象和最简化的根本映射结构;而微隐喻则是使宏隐喻在文本中得以体现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可以是明喻、隐喻、短语、复合词、语法隐喻、寓言故事等等。[4][5]

据不完全统计,《什卡斯塔》中至少有二十处以上的情节或语句直接涉及提示自我身份意识的语句,它们往往包含以“-self”为后缀的词语表达,有些地方甚至干脆以不同的字体格式来对 “自我”(self)这个词语进行醒目暗示,以最鲜明的语言形式直接提示了小说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主题。具体而言,这些微隐喻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具体类型,包括“作为物理客体的自我”“处于特定位置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本质的自我”等(本文中与自我身份意识隐喻相关的微隐喻模型及其所涉及的术语和论述除另外标注外,皆源自莱柯夫的《体验哲学》),它们在文中伏脉千里、反复重现,涉及小说文本中各种人物角色,对于揭示自我身份意识宏隐喻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我身份意识主题的微隐喻分析

(一)“作为物理客体的自我”微隐喻与人物自我身份意识

在《什卡斯塔》对人物身份意识的描述中,多次出现“作为物理客体的自我”微隐喻,它指将自我身份意识中的“自我”映射为物理客体的概念隐喻思维模式。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身体控制与物理客体控制之间的联系,认为控制一个客体(身体之外的物体),就必须首先控制自己的身体,因此形成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自我控制即控制客体”(Self Control Is Object Control)[6],其映射模式如下:

个人 → 主体

物理客体 → 自我

控制客体 → 主体对自我的控制

失去对客体的控制 → 主体对自我失去控制

除此以外,这一概念思维模型还可以衍生为: “自我控制即拥有客体”(Self Control Is Object Possession)。人们根据日常经验,发现对物体进行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将其牢牢抓住、据为己有(object control is to hold on to it and possess it)[7]。因此获得自我控制的经验被隐喻性地映射为对客体获得所有权,反之,主体对自我失去控制则映射为失去对客体的所有权。

在《什卡斯塔》中,这类微隐喻比比皆是。在对巨人族的心理描述中,就反复出现了这种隐喻模型。巨人族的进化等级介于殖民地什卡斯塔的本地人和老人星人之间,他们被老人星帝国调派到什卡斯塔星球上与当地人“共生”,以助其加速进化。然而由于星际秩序破坏,该星球与老人星建立的联系随之被毁,“情感素”建构的锁链不再牢固,巨人种族的自我意识和身份定位也发生了动摇。耶和尔在大灾难后出使什卡斯塔,试图将该星球上的巨人种族转移到其他未受影响的安全星球上。在等待转移的传送室里,耶和尔描述了巨人们因为星际关系破坏而在自我认知上产生的变化:“这是一个传送室,我发现这里实实在在发生过剧烈的变化。 …… 每个人似乎都丢失了自我:他们的眼神呆滞或游移,并且胡言乱语。”[8]巨人们的自我意识分解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和一个主体意识之外的自我,具有意识的主体几乎“丢失了”自我,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这是由于低等级的闪迈特人趁灾难时破坏发射柱,令人们失去了与老人星的联系,从而失去自我控制。因此文中的“每个人都失去了自我”,表现出人物自我身份意识中“主—客”分立的二元对立特征。

(二)“处于熟悉位置的自我”微隐喻与人物自我身份意识

在日常经验中,当人们身处熟悉环境时,更容易感受到控制力和安全感。这种体验逐渐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形成一个微隐喻模型:“自我控制就是位于熟悉的地方”(Self Control Is In One’s Normal Location),其映射关系如下:

个人→ 主体

熟悉的位置 → 自我

位于熟悉的地方 → 主体对自我的控制

不在熟悉的地方 → 主体失去对自我的控制

当位于熟悉的地点内部时(比如家中),人们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安全和控制力,因此往往将“自我”(Self)映射为一个“容器”(Container),主体位于容器之中被视为个体获得对自我的控制,外于容器则视为失去控制。例如人们常说“I was beside myself. ”就是此类隐喻的例证。

在《什卡斯塔》对老人星帝国使者耶和尔的自我身份意识描述中,这类微隐喻大量存在。耶和尔出使什卡斯塔时,来到地狱般的第六区。他被许多等待重新投生的亡灵团团围住,倾听其哭诉所遭受的折磨。随后,耶和尔在工作报告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我几乎在他们渴望的吞噬中失去了自我。我站在那里感到自己在摇晃,感到有一种东西从我(身体里)被拖拽出来。”[9]这一描述显然体现了“处于熟悉位置的自我”(Self Control Is Being in One’s Normal Position)和“作为容器的自我”(Self As Container)的隐喻思维。耶和尔的主体原本居于与主体意识相协调的自我宿体中,从而能够实现自我掌控,保持清醒。然而当遭遇亡灵的哭诉时,这个主体被映射为一个从其原有的居所和容器中拖拽出来的实体,它由于受到什卡斯塔亡灵意识的不良影响,离开了本身栖居的宿体,即那个熟悉的自我,从而差点失去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小说通过这一隐喻映射下的人物内心体验,进一步展现了“主体—自我”二元对立自我身份意识的宏隐喻主题。

(三) “社会的自我”微隐喻与人物自我身份意识

在《什卡斯塔》中,“社会的自我”(The Social Self Metaphor)这类微隐喻也出现在对人物自我身份意识的心理描写中,它将“主体”映射为具体的个人,“自我”则被映射为社会生活中的另一个人,主体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被映射为两个社会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的自我其映射关系如下:

个人 → 主体

另一个人 → 自我

可评估的社会关系 → 可评估的主体-自我的社会关系

人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于是潜意识中将这些社会关系映射到主体和自我的相互关系上,认为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与社会中人际关系类似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丰富多样,包括敌对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朋友关系、照管者与被照管者的关系等。这一隐喻映射反映了主体意志与个人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对立,这是由于人们在经验中往往遇到主体意志与经验自我产生矛盾,使其行为与所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规范格格不入的情况。

在《什卡斯塔》中,这类微隐喻形式时有出现。在耶和尔第二次出使什卡斯塔时,巨人族已经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其他星球,只剩下叛变的巨人和什卡斯塔原住居民。耶和尔投生为一名什卡斯塔人,从而以不为人知的方式给予当地人帮助。但他的双重身份意识——低等级什卡斯塔人的身体和高等级老人星人的主体意识——给耶和尔的什卡斯塔化身造成了极大困扰,特别当他遇到巨人族时,这种自我意识的分裂更加严重:

至于我,我为自身内部存有的幼稚感到惊讶。抬头看看那些巨大笨重的人就会勾起我内心中那些模糊意识中的冲动。我想伸出手去并得到他们的扶持;我想得到所有我并非真正想要的各种安抚和慰籍——因此我感到羞愧,甚至愤怒。[10]

在小说中,老人星人将巨人族调到什卡斯塔,与当地低等种族“共生”,从而加速其进化。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巨人族和什卡斯塔人都能从中受益、获得加速发展,但二者的关系并不对等。巨人族等级更高,是引导者、养育者,而什卡斯塔认则处于被引导和养育接受者的位置。二者的关系如同父母和子女一般。老人星作为殖民关系中的宿主,地位又高于巨人族,在二者的关系中,也存在这种引导与养育的关系。老人星使者耶和尔投生为什卡斯塔人后,其自我身份意识产生了分裂:一方面,他拥有老人星人的心灵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他的主体意识又暂时屈居于进化等级最低的什卡斯塔人肉身宿体之中。这种微妙的矛盾关系在他遇见巨人族时彻底激发,他作为老人星人的主体意识和作为普通什卡斯塔人的经验身体产生了一种主体和自我之间矛盾斗争、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受什卡斯塔肉身控制的自我部分将巨人当做养育者和父母,想要从巨人身上获得安慰,而受老人星意识控制的主体则对自身向低等种族寻求安慰的渴望感到不耻。这时,“主体—自我”宏隐喻以“社会的自我”微隐喻形式出现,主体意识和意识之外的自我宿体被映射为两个相互斗争的个人,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分裂性自我身份意识特征。

(四)“本质的自我”微隐喻与人物自我身份意识

“本质的自我”微隐喻是《什卡斯塔》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自我身份意识微隐喻。在许多地区的文化常识中,都存在这种潜在的隐喻思维模式,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本质”,本质的主体意识是经验自我(Self)行为的动因,决定了其行为的性质,一个人本质上是谁与其如何思考、判断和选择行动相关。[11]因此,一个人自我行为的理想状态应该符合其本质的属性。然而,人们关于自我本质的概念却通常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因此,在“本质的自我”(The Essential Self Metaphor)[12]隐喻思维中,通常有两个自我。其中一个自我(那个“真正的”“真实的”自我)与主体意识的本质协调一致,第二个自我(非“真实的”或非“真正的”自我)则与主体意识的本质不相一致。本质的自我隐喻其映射模式如下(限定条件:主体的价值观与自我1号的价值观相同):

1号人物 → 主体(人的本质)

2号人物 → 自我1号(与本质相符)

3号人物 → 自我2号,非真实的自我(与本质不符)

“本质的自我”这类微隐喻形式在《什卡斯塔》中最典型地体现在对什卡斯塔当地原住民大卫的心理描写中。在星际灾难后,耶和尔出使什卡斯塔。其间,他遇到了曾经熟识的本地人大卫。耶和尔试图以从前的方式与其交流,但由于星际秩序破坏,老人星人对什卡斯塔人的控制也遭到削弱,从而出现了交流障碍。大卫的自我意识变得分裂,时而能理解耶和尔的谈话,时而又变得完全陌生,难以沟通:

这就像他的一部分知道并记住了我曾给他讲过的一切,而另一部分一个字儿也没听到过一样!……既能感觉到他鲜活的一部分与你保持着沟通联系,并正在聆听——而大多数时候他人的话语又无法通达那个安静而封闭的存在,他所言多半并非真实部分的他所言。正如一个被捆绑和堵上嘴的人站在那里,让另一个低劣的冒名者替他说话一样。[13]

在此,大卫的自我意识中具有两个自我,一个与主体意识本质符合,即与老人星人的意志相符,因此当主体意识居于这一自我宿体时,大卫就能与耶和尔进行心灵沟通;而大卫的自我意识中同时还具有另一个自我,它与老人星植入的主体意识本质上格格不入,当大卫的意识离开第一个自我宿体而进入第二个自我宿体时,就仿佛被囚禁起来,这个宿体就是文中所说的“低劣的冒名者”,顶替主体来说话,因此也难以与耶和尔进行沟通。同时,作者还用斜体明确强调了“他”这个词的双关意义,引导读者关注人物主客分裂、二元对立的主体自我意识特征。

综上所述,在《什卡斯塔》中,“主体—自我”这一宏隐喻主题不断以四种微隐喻形式反复重现,成为贯穿全书的主题表现形式。同时,它们又共同指向一个宏隐喻主题——对人之本质的界定与思考。小说以陌生化的外太空世界为其场景,不仅运用文学手段巧妙暗示了故事虚拟的太空世界与真实地球生活的联系,还通过不同星际灾难场景的设置,来考量人类深层思维中根深蒂固的自我身份意识观念。这一主题几乎涵盖了书中各种类型的人物,包括什卡斯塔星球上的原住居民、由老人星培育的高等种族“巨人族”,以及老人星使者耶和尔等。这些人物所体现的四种微隐喻模型共同展示了一种具有二元等级结构的分裂自我意识,构成了贯穿整部作品的宏隐喻主题。在传统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通过日常经验进入人们的无意识结构,并塑造了诸多惯性思维和哲学观念。《什卡斯塔》以科幻寓言的形式,重现和剖析了这一隐喻思维模型。太空小说系列作品以此为起点,不仅发起对“人之本质”哲学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对以基于这一思维惯性建构的殖民帝国历史进行反思,体现了莱辛中后期科幻小说中蕴含的深切现实人文关怀。解析《什卡斯塔》中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主题,将对进一步分析该系列其他作品和理解莱辛太空科幻相关隐喻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 David Waterman.IdentityinDorisLessing’sSpaceFiction.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06.

[2] 陶淑琴:《后殖民时代的殖民主义书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页。

[3]ArticlesonNovelsbyDorisLessing,Including:TheFifthChild,Shikasta,TheGrassIsSinging,TheGoldenNotebook,CanopusinArgos,TheSirenExperiments,TheMarriagesBetweenZonesThree,Four,AndFive.Nashville:Hephaestus Books,2011. p.3.

[4][6][7][11][12]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 48-57, p.272, p.214-215, p.282-284.

[5] Peter Stockwell.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111.

[8][9][10][13] Doris Lessing.Re:ColonizedPlanet5,Shikasta.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79.p.64, p.20, p.50, p.77.

猜你喜欢

帝国巨人隐喻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国内
直立的石巨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