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探析

2019-03-23杨晓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美学意境

杨晓峰

摘 要:意境往往是衡量一幅山水画作品的核心要素,也是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通常不仅仅为了呈现美好的山水景色,其中还蕴含了画家内心的真实情感。观者通过作品真切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被作品蕴含的情感所感染,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感染力,也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意境是一幅优秀作品的精华,是我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将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分析意境的特性。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美学;意境;审美特性

意境这一概念在唐朝首次被提出,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是宋元以后,而从这一时期开始,绘画作品也要求和诗一样,要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再往后发展,意境成为评价一幅作品的核心要素。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指画家将情融于景,情景结合。“意”是指画家情感的主观体现,“境”是指画家所描绘的景色,意境结合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其特性也与西方艺术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意境是一种动态审美的综合体现,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色相互交融,画面上所呈现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色,而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而作品所蕴含的意境通常是含蓄的,只有触动观者内心的情感,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才能展现出来。

一幅作品想要有意境,前提是选题立意,这里的选题立意不能片面看作作品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指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立意从狭义层面来讲是指作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效经验,并通过所创作的作品来确定其要表达的感情;而广义的立意不仅包括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且包括整个作品的构图、笔墨处理以及选材等内容。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先明确作品的选题立意以及具体实现的途径。如果一幅山水画作品只有“境”而没有“意”,那么“境”将缺乏活力和生机,如果只有“意”而没有“境”,那么“意”就没有所承托的载体。因此,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需要情景结合,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构图、线条、造型融入作品中,实现情景结合,这样观赏者才能切实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被作品的意境所感染。

二、存在于山水画中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区别我国与西方艺术特性的重要方式。一幅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不仅要求绘画者有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画家需要通过作品来表达情感,观赏者能够通过画家的线条描绘、造型构图来领悟画面所要表达的画外之音,体会到作品所蕴藏的审美意境。当画家在创作灵感爆发的某一时刻,将自己的私人情感寄情于笔下,通过画笔下的自然景观将情感与所蕴含的寓意相交融,体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中国山水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及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揣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意境创作方法,即通过虚实结合来使作品产生意境美。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作中,将画家的情感寄托在山川河流等实景中,通过其中蕴含的神韵来体现审美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意境使得山水画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也使得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流芳百世。

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画注重情节、情景和情调,而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更是蕴含深远的意境。意境深远的作品必定气韵灵活生动,当然,气韵灵活生动必定建立在画家独特的构图、娴熟的绘画技术以及良好的线条描绘和笔墨运用的基础上。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境界为:“远观有气势,近看有硬功,气骨两生相,会意在境中。”我国优秀的画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意境深厚的佳作,我国的山水画作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五代著名画家荆浩所创作的《匡庐图》,运用全景式构图法将层峦叠嶂和流泉飞瀑呈现在画纸上,其中还有一些桥梁、山路和零星的幽居陋舍作为点缀,整个作品通过远近结合将山峰的雄伟和壮阔生动刻画出来。而元代名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更是将意境和富春江沿岸的美景相结合,卷轴打开的瞬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同时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三、意境来源于真实世界和真实情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往往用山水来展现国土的壮阔和伟大,画家也通常用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宋炳的《画山水序》对中国山水画有着明确的记载:“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而仁者乐。”山水画不是单纯地将美好的景色画到纸上,也并非将所画之物画得逼真形象即可,而是一件能够与“圣人法道” 相提并论的重要之事。画家荆浩曾有一部作品叫《笔法记》,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作者仔细观察和揣摩即将要画的山水景色,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使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山水画中“似”和“真”的区别在于,“似”只是形似而无法将其蕴含的气质展现出来,而“真”则是形神兼具,所描繪的景象更加接近真实生活,富有灵气。如要实现形神兼具,则需要画家在创作之前对真实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对真实存在的自然景象进行加工和提炼,最终实现“度物象而取其真”。这种方法对于今后的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画家荆浩擅长创作寒林秋山和野渡村居,给人以孤寂荒凉的感觉,而他当时处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这些作品很好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四、意境来源于笔墨交融

巧妙地运用笔墨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特色所在,这种风格在隋唐之后逐渐形成,是随着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中国山水画自唐朝一直到五代再到宋元明时期,各大画家均运用笔墨来勾画壮观的自然景色,并强调将意境和笔墨运用相结合,二者不仅相辅相成还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山水景色依托于笔墨运用,而其蕴含的精神正是画家们追求的意境,最高境界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精华和特色,狭义的笔墨是指画家们运用笔墨的技巧,而广义上的笔墨则包含整个画面所呈现的气象、意境以及色彩搭配、画家采用的章法。例如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他运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将初春乍暖还寒,大地万物复苏,已经融化的河水流淌在山谷间等早春的景色勾勒出来,其中运用多层次墨色来描画曲折的山峦,堪称点睛之笔。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独特的用墨用笔用水的画法使得中国山水画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的创作手法综合了各大名家的优势,并将自己的特色融入作品中,他的作品特点为章法上虚实结合,构图上繁简和疏密结合。

五、意境需要经营,讲究虚实,追求含蓄

意境不同于自然景色直接呈现在画纸上,往往隐于艺术形象深处,也就是“情景交融”后的“画外之意”和“象外之象”。清朝大家方士庶曾提出意境实则有虚实之分,即“虚境”和“实境”,他提出:“以手运心,因心造境,此虚境也,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就是追求虚实结合,没有落笔之处同样蕴含意境之美,例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很好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作者将自己的“意”融入真实画笔所描绘的实境中,实中有虚,同时作者又追求在淡处落笔即无画处的妙境,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小桥流水和老树小草间。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特色在于,画纸中通常留出空间以追求简约美,从而突出水墨,这种手法往往给观赏者更多的遐想空间,通过画中景想象出更多的画外景。而元朝画家倪瓒的作品则更突出这一艺术特色,构图为三段式构图,湖水占据大部分画幅,画幅的最上方通常用远山来定格,近处则运用浅墨枯笔来表现杂林或者零星的枯树,以此构图展现出荒凉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忧郁孤寂的心境。作品成型之后才能呈现出它所蕴含的意境,而意境也呈现在观赏者观赏画作的时候,意境成为画家和观赏者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画作所呈现的意境也是观赏者对作品的再次创作。

六、结语

中国画讲究的意境内涵是区别于西方藝术审美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意境审美也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性之一,意境审美是衡量一幅中国画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更重要的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总之,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构造既需要作者苦心研究,也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作者创作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实现情景交融,否则离开意境的画作将成为玩弄技巧的空洞之作。而意境的呈现也必须恰到好处,意境追求含蓄朦胧之美,曲折变化之美,但是不能太过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这样就无法突显出真正的意境美。画面的意境是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构图、笔墨运用、颜色组合等,然后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郭筱.“云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李新生.意境:在审美空间的想象和再造中发生: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4]赖晓迪.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

[5]柯川.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6]温泉沁.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8(7).

[7]吴敏.论餐饮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7.

[8]张洋.浅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J].艺术教育,2017(Z4).

[9]钟滢.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0).

[10]葛哲敏.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美学意境
印花派对
春色满园
纯白美学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朵花的意境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