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在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9-03-23李育刚张元松许泽川杨红胜肖永川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李育刚,张元松,许泽川,杨红胜,肖永川,周 灏,常 山

骨质疏松是导致桡骨远端C型骨折(type C barton fracture,TCBF)的重要因素,因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在高能量撞击下,更易发生TCBF[1]。对老年TCBF的治疗,既往多于手法复位后行石膏外固定[2]。尽管上述方法有助于骨折愈合,但难以保证关节面对位良好及稳定的外固定,甚至因此导致出现桡尺、桡腕关节炎等不良结局[3]。近年来,随着内、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外固定架及内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TCBF的治疗,效果满意[4]。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014年7月—2018年6月收治TCBF患者146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3岁;骨折至手术时间1.5~7d,平均时间3.62d;骨折部位:左侧68例,右侧78例;AO/OTA分型:C1型31例,C2型61例,C3型54例;致伤原因:跌伤82例,道路交通伤45例,击打伤10例,坠落伤5例,其他4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诊断为TCBF患者;闭合性损伤者;新鲜骨折者;关节面塌陷<2mm者;桡骨高度短缩及掌倾角、尺偏角丢失者;正中神经未见受压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其他类型桡骨骨折者;手术不耐受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重大脏器功能失常者;依从性差者;恶性疾病者。依据治疗方法将146例患者分为联合组(n=73)与外固定组(n=7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 手术方法

2.1联合组 联合组行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按照骨折分型以及重要骨块移位情况分别选择背侧入路或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于背侧纵行切开或掌侧入路弧形切开6~8cm切口,掌侧入路于桡侧掌长肌、腕曲肌之间钝性分离,术中避免肌腱及正中神经损伤,背侧入路术中避免损伤拇长伸肌腱,暴露远端关节面及骨折断端。先行重要骨折块复位,恢复桡骨正常高度,并以克氏针固定,再行斜T型钢板固定,确保远端骨块至少容纳2枚以上螺钉支撑,确认骨折端稳定,然后取生物陶瓷骨或自体骨植入骨折端缺损处。术中于透视下察看桡骨远端长度,并确认尺偏角、掌倾角恢复生理解剖结构。术后依据骨折情况选择支具或石膏托固定,视恢复情况于2~4周后将外固定拆除,并行功能锻炼。

2.2外固定组 外固定组行外固定治疗。C型臂X线机下以闭合手法复位,若复位后骨折依然不稳定,则以克氏针固定。C型臂X线机下骨折对位,确保对线合理,以外固定架固定,如果骨折块难以复位,则行局部切开复位后以克氏针固定,视恢复情况于8~10周后将外固定架拆除,并行功能锻炼。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术后1年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及旋前角度等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术前及术后7d血清P物质(SP)、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疼痛因子;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功能以Gartland-Werley评分[5]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包括优(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四个等级;以量角器测量腕关节活动度指标;先摄腕关节X线片,再以PACS 3.2.1系统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疼痛因子。

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外固定组(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1年,联合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比较

术后1年,联合组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及旋前角度等腕关节活动度指标均大于外固定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比较

4 两组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比较

术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较术前增大(P<0.05),联合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大于外固定组(P<0.05)。见表5。

5 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SP、5-HT、N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P、5-HT、NE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联合组SP、5-HT、NE水平均低于外固定组(P<0.05)。见表6。

6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4.11%)低于外固定组(13.70%,P<0.05)。见表7。

表5 两组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比较

与术前比较:*P<0.05

表6 两组患者疼痛因子比较

与术前比较:*P<0.05

表7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讨 论

恢复关节面平整,维持解剖复位,实现桡骨相关关节的稳定,恢复腕关节功能是TCBF的治疗原则[6]。支架外固定及解剖复位内固定均可达到上述目的,但二者均存在优缺点。外固定可减少血运破坏,能够依据X线片对支架牵引方向及力度进行调整,但难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7]。且TCBF因损伤较大,桡骨远端骨质严重缺损,去除外固定支架后骨折常易再次移位,部分患者甚至可导致桡骨短缩[8]。切开复位视野广阔,可于直视下完成对关节面的整复,若患者骨缺损严重也便于植骨[9]。且斜T型钢板与桡骨远端解剖结构相吻合,不但复位良好,固定牢固,且无需预弯,操作方便。斜T型钢板可有效避免螺钉切割,术后松动概率低,尤其适用于老年TCBF患者[10]。

研究证明,骨缺损是导致术后骨折复位丢失、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关键因素[11]。切开复位尽管可使关节面恢复平整,但难以恢复骨缺损,即便行斜T型钢板内固定,术后仍难以避免尺偏角、掌倾角变小,桡骨短缩,致使骨折畸形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12]。故需在斜T型钢板内固定后充分植骨补充骨缺损,在实现良好固定的同时,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及再次移位[13]。为避免发生并发症,术中需重视X线机的应用,尽量保证关节面平整,确保恢复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14]。斜T型钢板放置时远端要避免露出桡骨分水岭,钻孔时要把握好方向及力度,保证螺钉尖端不露出背侧皮质,螺钉不透进关节。缝合时要按照软组织层次逐层缝合,避免肌腱粘连[15]。本研究中,术后1年联合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腕关节活动度指标及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优于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提示与外固定治疗老年TCBF相比较,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更具优势。在本研究中,联合组术中操作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术中软组织分离较多,血管损伤大,影响骨折部位血供,故需加强锻炼,以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减少局部损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SP、5-HT、NE是评价疼痛程度的重要指标。SP可介导突出传递,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引发疼痛并传递疼痛刺激[16]。SP可提高效应器的通透性,引发神经源性炎症,导致疼痛[17]。外周5-HT及其亚型可提高伤害性感受器活性,促进外周受体及脊髓完成疼痛信息传递[18]。NE可作用于其α1受体,经Gq蛋白介导,激活磷脂酰肌醇通道,诱发疼痛[19]。NE可经其β受体激活蛋白激酶A及腺苷酸环化酶路径引发或抑制疼痛[20]。在本研究中,术后7d,联合组SP、5-HT、NE水平均低于外固定组,其原因主要为联合组复位良好,内固定牢固,骨折断端不易移位,对局部组织刺激小,不易生成SP、5-HT、NE等疼痛因子。

总之,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TCBF可为患者提供牢固的内固定,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缓解患者疼痛,优良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