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路径探析

2019-03-21妍,邓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发展

张 妍,邓 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特质与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果所在,“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是历史的传承、价值的赓续创新和精神的兴盛”[1]。文化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强与弱,民族的独立与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将“四个自信”并列起来尚属首次,这一论述凸显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相对其他“三个自信”而言,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具有“根”与“魂”的作用和地位,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最坚定的力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具有基础性和精神支撑性。

一、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汇集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它是新时代文化的历史源头,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本,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4]的价值取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5]的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的进取精神,“泛爱众,而亲仁”[7]的仁爱理念,“天人合一”[8]“道法自然”[9]的敬畏心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0]的报国情怀,“这些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1]。优秀的思想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深刻的民族认同感,找到精神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协调的原则,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说:“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2]。毛泽东曾说:“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毒素”[13]。应结合中国国情、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内涵,在梳理时秉承客观历史性的姿态审视,既不随意贬低,也不盲目抬高。对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等加以挖掘,将其陈旧的内容加以剔除[14],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通过文化创新这一手段,使“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5]。让它们不再高阁束之,而是走进人民的生活中,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理念和认识,为解决棘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赋予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

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中华儿女聚力同心、凝聚力量、汇聚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的深厚的理论基础,代表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寻其精髓,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心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不忘未来,又要吸收外来,以此来构建“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力量”,彰显“中国价值”。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7]。只有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全人类的解放视为其理论的最终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生产力的进步视为变革的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革命、建设、改革、建设时期,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文化。近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错误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和充分警惕,坚持马克思主不动摇,坚定立场,明确原则,防止颠覆性错误的产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国家和民族广泛的认同和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同时,“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4]163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与核心,制约和引导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维系社会团结的价值纽带,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我们要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春风沐雨般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制定政策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置于首位,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提升文化自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其凝神聚力、安定人心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8]。

三、深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催生出活跃的、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应有之义,是激发文化活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9]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牢固文化自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明确“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11]15。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提供的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条件,任何文化活动都无法进行。人民群众通过参加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的创造,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21]创造出更多贴近生活实际,贴近人民群众、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化成果,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坚持一切文化发展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原则,让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享有更多的获得感,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2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说:“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2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首先,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习近平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5]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并完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规则和体制。当然,也应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二者关系,将市场的决定作用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这两只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其次,协调好两者效益之间关系。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也不应忽略社会效益。当两种价值发展矛盾时,经济效益应服从社会效益。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最后,发挥科学技术的应用,保持文化产业平稳发展。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将新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和文化领域。2016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提出了有关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为我国文化法制环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利用新技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具有思想性、精品性、观赏性的文化精品、文化名品,创造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享受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可以摆脱这种趋势,可以在自我封闭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文化亦是如此,一个国家、民族是能否做到文化的繁荣、能否提升文化自信,这些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密切相关。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3]。文化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就是要修好内力、借好外力,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文化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首先,要秉承“引进来”的原则。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特色不同,风格不同而已。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为我所用,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打上中国人特有的烙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坚持主动“走出去”原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24]。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是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以丰富的,因此一定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5]。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孝道、人伦、处世等优良品质,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的感召力、影响力。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新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明确市场化的导向,以科技引领文化传播,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业态、体制、机制”[26]。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别国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增信释疑、凝心聚力”[27]的目标,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围绕文化自信发表了系列讲话,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地位与价值,形成了完整的文化观。不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也开创了党和国家全面创新的崭新格局。习近平说:“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8]要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从历史中寻其根源、坚定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志、指引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凝聚正能量。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