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视障群体阅读推广服务效能研究

2019-03-21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视障盲文盲人

(秦皇岛图书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一、引言

近年来,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继开展视障服务,受到了视障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但是,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阅读推广服务也存在着不足,需要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促进提质增效,为视障人士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国内外图书馆视障服务发展历程

(一)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起步较早

18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设盲人阅览室。1906年,加拿大多伦多市建立了免费盲人图书馆。1915年,日本市本乡公共图书馆建设点字文库。193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立“盲人及残疾人国家图书馆服务部”。20世纪30年代,盲人图书馆在欧美、日本等国已是“屡见不鲜”。

(二)我国图书馆视障服务起步较晚

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的设想可追溯至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开始步入轨道。1987年1月,我国第一家盲人图书馆——芜湖市盲人图书馆成立。1994年,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中国盲人图书馆。2007年4月,中国盲人协会开通有声数字图书馆。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建设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开通。

三、视障人士的阅读情况

(一)视障人士阅读的方式

视障人士主要通过“听”和“触摸”的方式阅读、使用盲文文献、电脑和手机。低视力的视障人士具有一定的视力,采取“看”“听”结合的方式,通过直接“看”或借助放大镜、电子助视器等辅助工具阅读信息、书籍文章和学习工作。“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视障人士根据他人朗读来听,另一种是使用听书机、读屏软件来听。“触摸”主要是指使用盲文来阅读。

(二)视障人士远离阅读的主要原因

谋生压力让很多视障人士将学习技能、应用技能谋生作为生活重心,没有心情、没有精力、没有时间阅读,也不再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出行不便、盲文基础薄弱、盲文图书书价高涨、盲文信息更新周期长也是导致视障人士远离阅读的重要原因。

(三)读屏软件可以实现无障碍阅读

通过读屏软件,视障人士使用手机或电脑可以实现网页“浏览”和APP应用。读屏软件主要分为电脑读屏软件和手机读屏软件两种。电脑读屏软件读屏软件是专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人设计的屏幕朗读软件,可以帮助视障者上网、处理文档、阅读,主要有阳光读屏、永德读屏、晨光读屏、争渡读屏、MVDA读屏等。手机读屏软件是视障人士的手机读屏工具,支持文字、图片等信息朗读功能。借助手机读屏软件,视障人士可以脱离键盘使用最流行的触屏手机。

四、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部分公共图书馆对开展视障服务认识不足,特别是近些年来,部分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只是为了应对文明城市检查和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主动作为意识不够,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视障服务设施、设备利用率很低。

(二)理论研究不够

职能部门、学术界、公共图书馆和助残从业人员对如何有效帮助视障人士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均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多数研究成果浮于表面,鲜有创新、创意,对现实工作意义不大。

(三)图书馆与视障人士之间缺乏了解

公共图书馆与视障人士沟通不畅,没有建立视障读者资料库,不了解视障人士的特点和真正需求,无法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有不少视障人士也不知道公共图书馆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公共图书馆有哪些服务。

(四)文献资源匮乏

我国公共图书馆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匮乏,并且资源内容单一、知识老化,时效性强的盲文图书更新很慢,多元化读物、大字体读物非常有限。我国盲文图书收藏量较多的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也仅有约3000余册。韩国盲人图书馆平均年出版盲文图书约40万册。我国仅有中国盲文出版社、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印刷厂等两家盲文出版机构。中国盲文出版社作为全国盲人文化资源中心,目前年出版盲文书刊1000余种,32万册,2100万印张。在网络资源方面,缺乏方便视障人士利用的纯文字版网站。

(五)服务项目匮乏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多是盲文、有声读物的传统借阅和盲用电脑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坐等视障人士自动上门,针对视障人士开展的送书上门、服务推荐等服务较少,与视障人士依赖主动服务的特色相矛盾。在数字阅读方面,阅读软件、听书机的使用效果不理想,格式匹配程度低,设备配备不够,难以调动视障人士的阅读积极性。盲文图书免费邮寄是国际通行做法,国内则很少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使得借还图书免费邮递服务不能顺畅进行。

(六)服务设施设备和服务环境有待提升

部分公共图书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盲人阅览室设计、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盲文标识、红外线语音提示、自动感应门、盲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专用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造成视障人士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方便使用图书馆。

(七)宣传力度不足

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宣传往往局限于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世界助残日等特殊时段,没有深入街道、社区、视障群体集聚场所,宣传方式单一,宣传缺乏持续性,覆盖面和效果有限。

(八)缺乏广泛合作

公共图书馆与各级残联、盲人协会、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较多,与爱心机构、爱心企业、爱心团队合作较少。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志愿者较少,也很难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开展视障服务的图书馆之间缺乏协作。

五、公共图书馆提高视障服务效能的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从人性层面为视障人士投入深厚的感情和关怀,重视不同群体之间的双向沟通,促进视障人士交互式学习和分享。这里的“人”包括作为服务对象的视障人士和提供视障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志愿者。公共图书馆应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对残障服务、残障培训和残障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并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文化修养和业务技能。

(二)坚持实用性的服务原则

公共图书馆要了解、掌握视障人士的文化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高大上、大而全,根据视障人士的实际需求,营造环境氛围、配置设施设备、建设文献资源、提供服务项目,将资金、精力集中于视障人士的普遍需求,保持建设与使用的动态平衡,使视障人士乐于接受图书馆的服务。

(三)设计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规则和标准

服务规则和标准是构建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的核心。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图书室已有法律依据,但没有相应的服务细则及标准。公共图书馆应深入研究国际图联《图书馆盲人服务指南》《信息时代图书馆为盲人服务发展指南》,与各方协作,设计视障服务细则和标准,从法律层面和技术角度保障视障人士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结合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完善评估标准中视障服务的标准设计。

(四)通过数据库调查分析视障人士文化需求

建立本地视障人士基本情况建的数据库,调查分析视障人士的阅读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对视障群体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阅读兴趣、文化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为公共图书馆乃至政府部门更好地开展视障服务提供依据。

(五)加强视障服务宣传

公共图书馆在利用馆舍和网站、公众号开展阵地宣传的基础上,应借鉴英国国家盲人图书馆“让图书馆听到你的声音”和俄罗斯盲人图书馆在网络、广播电台投放公益广告的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对视障服务的项目、内容进行常规宣传。在助残日、盲人节等重要时间段,要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的联系,广泛宣传残疾人文化服务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特别是,要与新闻媒体、特殊教育学校、残联、民政、爱心企业、爱心机构、爱心团队等开展合作,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开展互动宣传,吸引更多的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走进图书馆、触摸现实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提升无障碍服务设施与服务环境

无障碍设施是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而设置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要求:“公共图书馆馆舍建设应为残障读者的无障碍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公共图书馆应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充分考虑视障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空间,配置视障服务设备,并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网站进行无障碍化改造,设置无障碍化通道、语音版。

(七)加强视障服务文献资源建设

1.制定视障服务文献资源建设标准

公共图书馆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对电子盲文、无障碍电影、有声书数据库、音频、视频等视障服务文献资源的加工制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特别是自建数字资源的声音、影像、字幕的加工标准应充分考虑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

2.多渠道丰富视障服务文献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已将盲文文献数量作为单独指标列出,面向特殊群体的馆藏资源建设已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应通过购置、制作、捐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丰富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电子读物等文献资源。随着视障人士对有声读物、网络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还要加强DAISY有声读物、视障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多渠道的资源建设满足视障人士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3.充分利用数字文献资源

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为解决公共图书馆特殊馆藏资源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残疾人获取信息的障碍。2013年5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国家数字文化网推出专门为视障人群设计的“心声•音频馆”系统。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CAL-Cloud Audio Library)是由中传•北京东方视角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大型连续有声数字出版物,是目前在国内总量最大、内容最优的中文有声内容资源库,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军事、医学、艺术、教育等领域,月更新量可达1000余小时。

(八)拓展视障服务范围

开展服务上门活动。将服务送上门是公共图书馆适应视障人士特点和文化需求,开展视障服务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流动图书车配送、快递等方式,为视障人士送书上门活动。

开设视障服务分馆。公共图书馆要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盲人按摩所等视障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建立视障服务分馆,配备视障服务设施、设备。

开通视障服务热线。公共图书馆可提供电话预约、代查、代译、咨询等服务,做到“一个电话,服务全程”。

推进线上视障服务。公共图书馆要加强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的无障碍建设,完善针对视障人士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编制社区服务指南。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编制《社区服务指南和机构名录》,提供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福利等相关信息和相应机构的情况与联系方式,引导视障人士和社区通过自助、辅助、互助和援助等方式,解决视障人士在社区生活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开展适合视障人士的服务活动。公共图书馆应策划、组织视障人士最为关注的培训辅导、交流互动、社交娱乐、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阅读推广活动。常态开展残疾人政策法规、就业资讯和计算机、推拿按摩、钢琴调律等技能培训,让视障人士掌握时势动态、知识信息和就业技能。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举办读书会、影视播讲、音乐欣赏、真人朗读、讲座、心理咨询、才艺展示等特色活动,为视障人士交流情感、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九)开展视障服务社会化合作

搭建区域图书馆合作平台。以设区市为单位,发挥市级馆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实现视障服务资源共享。同时,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区域图书馆联盟,建立盲文文献和有声读物特色资源数据库,扩大文献资源获取范围。

搭建视障服务交流平台。探索由图书馆、图书学会搭建视障服务交流互动平台,组织学术研究、工作研讨,宣传成功案例和典型。也可以建立“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区域范围的视障服务交流平台,方便工作人员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

搭建志愿协作平台。要加强与区域内的民政、盲协、学校、残联、媒体、社会组织及其他有公益意愿的单位、机构及个人的联系,成立公益视障服务协作组织,凝聚、整合各方公益力量与资源,扩大服务面和影响力,使视障服务更加立体、多元。同时,制定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管理办法,完善招募、注册、培训、激励、评估、反馈、保障等机制。

招募视障服务志愿者。公共图书馆可以招募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志愿者加入视障服务队伍。志愿者可以参加盲人阅览室的阵地服务工作,也可以深入社区、特殊学校、盲人按摩店等场所开展助残宣传,还可以参与心理辅导、面对面朗读、录制有声读物等视障服务活动。

六、结束语

总之,视障群体是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保障视障群体的合法文化权益。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服务要按需提供、简单适用,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广无障碍阅读,努力改善视障人士的阅读环境,实现文化信息无障碍交流,使视障人士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视障盲文盲人
加强盲文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一种新盲文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