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3-20胡铁强何琪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赤壁新课标

胡铁强 何琪

摘    要: 本案例是某教师两次讲授杜牧的《赤壁》(选自“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课堂实录情况。针对古诗词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仍旧选择传统模式,即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文章大意—重点字词—思想感情—写作手法,难以匹配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接受意愿与能力。《赤壁》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清晰地说明只有拓展教学新思路,深入实践“主题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

关键词: 新课标    主题教学    《赤壁》

信息技术教学时代,主题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既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又能反映教师对于课程分析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因其与当下文化研究的语境契合,配合了各种文化风的流行,所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题教学基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知识能力负载,强调对作品中民族精神等人文内涵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母语文化系统中的独特意蕴,对于个体人格与理想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来说,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真正实现主题教学的基本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主题教学,树立整体意识,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围绕主题,学会用情感推动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下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牧的诗作《赤壁》为例,分析两种授课形式,在比较中厘清主题教学的特点,凸显这一新理念的优势。

一、实例一: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视频播放“赤壁之战”,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部分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代表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其次,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交流诗歌大意。最后,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并深入研读,围绕“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实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机遇?这首诗歌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四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内容,结合本诗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生平,结合写作背景引出主旨。

从教学方式来看,此次授课采用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文章大意—重点字词—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的传统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一股脑地讲授知识,而是大部分给学生说,教师只是用問题引导。同时,结合单元说明中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指导,课堂上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讲文章大意。另外,结合预习中“体会不同韵律特点”及课后练习对课文“写作”的要求,整堂课都以写作手法为中心,层层递进地引出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体现了教师关于教学内容和对象的思考。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内容仍然缺乏吸引力,课堂气氛不佳,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学生听课过程中注意力较为分散。就此次教学来看,导入中的视频播放只是在形式上迎合了当代中学生对新媒体的兴趣,内容则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拓展性不够,仅仅是讲“教教材”,并未与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实现“用教材教”。如果导入的时候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写赤壁发生的事,对比杜牧的《赤壁》,引发学生的疑惑,导入课文。收束课堂时结合杜牧另外两首诗《泊秦淮》和《江南春》,谈谈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不仅学了这一篇课文,更全面了解了杜牧诗歌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应试教育的观念使有些语文教师拘泥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对教材的依赖,课外知识仍然属于自读内容,课堂教学目的模糊不清。语文老师侧重对教学文本的处理,停留在对单篇课文的理解,没有将课文放在语文课程这个整体中处理,以至于一堂课上,只要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就想讲,最后发现根本不知道每堂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同一篇课文初中和高中讲,内容差不多,非常不利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老师缺乏对教材编选的整体认知。单篇课文的教学不错,但是,对于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并未进行必要的联系和整理分析,教学呈现零散化的状态,以主题为核心整合教材及课外知识的理念难以落实。这就造成了目前教师单篇地教,学生单篇地学,“用教材教”的思想还难以代替机械地“教教材”,与新理念倡导的联系、归纳、整合的思想相去甚远。

二、实例二:主题教学模式

授课片段: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苏轼笔下,是如何描写英雄人物周瑜的呢?

生1:苏轼从正面直接表达周瑜的雄姿英发,让我觉得周瑜一定很酷。

生2:苏轼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出了周瑜的豪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苏轼在赤壁这个古战场怀念先古,先吟咏赤壁再缅怀周瑜,抒发了作者不能建功立业的忧愁之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晚唐诗人杜牧,赤壁这个古战场引起了他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师:《赤壁》中,杜牧先是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的兴感之由,后两句通过议论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看到PPT,结合杜牧的另外两首诗《泊秦淮》和《江南春》谈谈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同学们可以结合文本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思考。

此次教学结合第一次教学思考,对导入及拓展延伸进行了改进。导入修改后,从苏轼诗歌引起学生对赤壁、对周瑜的强烈好奇心,明显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之后提问时的活跃性有所提高。拓展延伸部分,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情感带动下课堂气氛不错,学生还是能参与思考,并且思考结果还不错。在课后作业“比较《春望》和《月夜》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的完成情况上,相比第一次授课,第二次授课中学生作业完成得更好。

主题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对教材内的文本充分利用并加以整合。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有效利用课内外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单元导读的提示、课后习题的安排、学生已学内容、生活经验等,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在第二案例中,教师围绕“主题”将同一作者的课外古诗整合到所学课文中,借助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上的异同,将杜牧同样表达“有志难伸”情感的两首诗歌《泊秦淮》和《江南春》利用起来,加入教学之中。这三首诗都是杜牧表达“有志难伸”的诗歌,都是通过叙事描写,铺垫感情基调,暗藏作者的思想活动,接着转入抒情,抒发作者一方面有志难伸,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国运又清醒的思考和深刻的忧虑之情。三首诗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杜牧的写作风格及共同表达的情感。

从此次教学实例来看,以“主题”为核心,能够在深入分析教材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在使学生形成历时性的语文学习积累的同时,逐步帮助学生加强共时性的比较,构筑科学的语文学习体系。正如学者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学是明确目标,有选择地围绕一个点进行教学,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2]深刻认识主题教学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科学描述。

三、主题教学的思考

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一目了然。一些教师缺乏“主题教学”相关理论指导,缺乏经验,仍以单篇教学为主,由于升学压力,更注重学生成绩,缺少对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勇敢尝试。围绕主题,有选择性地整合文本内容,有目的性地教学,真正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尤为重要。

(一)将主题教学实践于每个教学环节

首先,学生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发现自身不懂的问题并进行整理,带着对“主题”的预期进入课堂。在上述主题教学模式案例中,课前让学生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文本与杜牧的《赤壁》在主题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扩充的知识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切入课文主题,初步形成模块式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二者的第一感受之后,再比较苏轼眼中的赤壁和杜牧笔下的赤壁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下一步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其次,在共学环节,教师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以“主题”组织教学,推动教学,将“主题”细化融入文本分析的每一个小点。在合作交流中推进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提炼出“主题”的大体要素。

案例中,由比较题“咏史诗中重大事件入手好还是小事件入手好”发现学生与作者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带着疑问朗读和品味语言,使学生逐步进入杜牧笔下的赤壁。一是开篇由“折戟”入手,使学生陶醉其中时引向深处,使学生明白由小事入手的原因;一是由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假设,假设赤壁之战失败逆向思维的写法,并结合主题整合的背景知识。这一环节的安排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拓展环节以预習、切入和共学为基础,围绕相关课外材料,采用多种思考方式,推进关于主题的深层探索。

从《赤壁》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板块:一是文章大意,解决文章字词;二是由内容得出表达的情感。然而,一味的字词理解及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体验是无济于事的,并不是本文的教学目的。以情感为线索,着重把握文章写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才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补充和拓展相关内容,结合《泊秦淮》和《江南春》等文本提出更多的疑问: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一样?各个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如何表达?以问题结束课堂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一步思考历史、文本与现实和未来。深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这种教学后的自省更体现了主题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从走近赤壁到走进赤壁再到走出赤壁,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步步推进,围绕主线,凸显主题,既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根本,又衔接必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引发思考,深入心灵,正是主题教学的妙处所在。

(二)以情感为教学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时候要选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中,上课之前,教师用深沉的语言介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引出与杜牧的《赤壁》有所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授者、受者、作者、文本形成共鸣。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线,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搭好这根线。案例中,教师这样剖析文章:“我们来做一个比较题,结合学过的咏史诗,重大事件入手好还是小事件入手好?杜牧思维却相反,文中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事实上东吴借助东风之力没有灭亡那么东风实际指的是什么呢?”教学时,教师始终以情动人,围绕“机遇”这一主题词感受和欣赏,进而探究和思考。教师的课后总结应该充满情感,并引导学生升华情感。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精神。针对复杂的教育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专业的发展与飞跃。教师要通过阅读、备课、课后反思等方面不断学习与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主题讲读是构成主题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板块,也是主题教学最突出的亮点。“主题讲读是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需要精讲的‘定篇(经典文学作品一般应归为定篇),重点在于挖掘‘定篇中核心的且极具文化意味的词语作为‘主题”[3]。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参,首先最重要的是查找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同题材作品、相关评论等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然后根据课标、单元说明、课前提示及课后习题等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再有顺序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教学的新课导入、知识链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分析等环节中。在案例中,教师抓住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逐渐让学生体会叙事之外作者的失落之情。

主题讲读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展现个人素质,努力营造专注又活跃的课堂氛围,吟诵诗句时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教学主体、教学文本、学习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情感对话,真正实现教学最终目标。

四、结语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主题教学结合课内外资料,以情感为纽带,追求教学深度与广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升华情感,达到自我审视和思考的目的。小课堂能成为大的语言文字与思想的学习场,是对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张心科,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兼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中学语文教学,2008(5):13-17.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41.

[3]李静.窦桂梅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及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40-43.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赤壁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