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愁如春水

2019-03-20陈倩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虞美人李煜

摘 要:“亡国之君”、“词中之帝”是后人认识南唐后主李煜的关键词。《虞美人》是他的人生绝笔,这首词既是他词作的巅峰,又是其亡国之君最后的悼念。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了南唐后主李煜愁如春水的哀叹,叙说着南唐后主无穷无尽的哀愁与悲痛。透过这首千古美文,可以看出南唐后主李煜的无限愁思。

关键词:李煜 虞美人 愁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虞美人》这首词,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只是那时大家还不能够对这首词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今天再来学习这首词,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其着丰富的故事内容,蕴含着词人无限的愁思与哀痛。

一.背景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记载: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母钟氏,父名泰章。煜尊母曰圣尊后;立妃周氏为国后;封弟从善韩王,从益郑王,从谦宜春王,从度昭平郡公,从信文阳郡公,大赦境内。[1]”

李煜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皇子,他擅长文章、書法、画画,并且还通晓音律。以嫡长子继承制看来,他的人生本来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无忧无虑的,但造化弄人,他却偏偏继承了皇位,成为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与皇位有着极其微妙又复杂的关系。从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来看,他没有做皇帝的可能。因为他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上面还有五个哥哥。但他的哥哥们除大哥弘冀外,全部都很早地去世了;他的相貌又颇有帝王之相,根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记载,李煜阔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因此曾招来大哥弘冀的猜疑。弘冀为人比较刚毅果断,权利欲非常强。在李煜被立为太子之前,弘冀正和叔叔景遂争夺皇位,后来弘冀毒杀了叔叔,但又因为其他的原因,弘冀也并没有登上皇位。景遂死后不久,弘冀也死去了。于是,李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公元961年6月,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唐国的末代国君。

李煜成为南唐国君时,南唐此时已经是一个国土被侵食,北面对宋称臣,又随时有被吞并而亡国的破烂摊子。面对这种江河日下、残破不堪的国家形势,李煜首先做的就是抓经济,他 “大赦境内”,“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2]。又“罢诸郡屯田旧州县,委所属宰薄与常赋俱征,随所租入十分锡一,谓之率分,以为禄凛。诸朱胶牙税亦然”[3]。这种打击贪污腐败、减免赋税的政策,使南唐“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挠,刻获安业焉”。这无疑是受到百姓欢迎,稳定南唐形势的正确措施。然而,这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对宋称臣,李煜所作的努力,也只是让南唐被灭亡的速度慢一点。公元975年,南唐国被宋消灭,李煜南唐后主肉袒出降,成了俘虏,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过着 “北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日子。自此,一个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一国之君,失去了往日奢侈豪华的帝王生活,忽然之间成了一个失去家园,任人宰割的阶下囚。

后来,李煜因作《虞美人》这首词词,宋太宗遂赐酒以牵机药将其鸩杀。因此这首《虞美人》可以说是李煜的绝命词。这是李煜写作此诗的背景,也是李煜之所以哀愁、悲痛的原因。

二.品读《虞美人》

其实这首词已经被无数的学者所解读过,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既同又不同。今天,笔者来认识这首词,只是从宏观上来体会南唐后主李煜的无奈和他无限的愁思、哀痛。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是对时间的高度概括,春花秋月代表时间的轮回。一方面后主感叹时间的漫长,春花秋月无穷无尽,其实他在开封才三年;另一方面,“春花秋月”,人们一般认为是美好的象征。可是,从后主的角度去想,过着囚徒般生活的他,对人生已经没有了希望,于是讨厌春花秋月之无穷无尽,感情悲痛。后主面对春花秋月的无穷无尽,不禁感叹人的生命随着每一次的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往事知多少”,后主把视角从对大自然的感叹转到社会现实中来,感叹时间的短暂。他南唐国君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深深叹惜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由小楼想到故国家园,小楼又一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后主不由回想起南唐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早已被灭亡。后主居住在这囚屋之中,听着屋外的春风,望着窗外的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后主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接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恨,表现出他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在这一江春水的愁中,到底都有哪些哀愁和悲痛呢?结合《虞美人》及后主的生活背景试做探析。

三.看南唐后主的无限愁思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南唐后主李煜作为阶下囚心中的无限愁思与悲痛。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基本是在词学上是“词中之帝”,但在政治上缺乏才能,所以最后才落得被灭国的下场。宋太祖曾说过:“李煜好个翰林学士,可惜无才作人主耳。”清人郭麐在《南唐杂咏》中评价南唐后主李煜:“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其实,对于南唐后主,应该站在当时历史的脚下,做出公正公允的评价。应该思考后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愁呢?愁如春水,虽说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心中的确充满着哀愁与悲痛。经过思考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南唐后主的愁思:

(一)小周后受人欺负

龙衮《江南野史》中记载:

“江南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宛转避之[4]。”

南唐王朝灭亡,后主李煜被俘,来到汴京为囚徒,小周后甘苦为伴。但小周后在此期间经常受到欺负,天天骂后主,后主心中也是一把辛酸泪,无处诉说。其实《虞美人》,本为唐教坊曲,最初由于项羽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还有说得名于虞美人草,后衍化为词牌。后主通过这个词牌,项羽都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何况自己作为阶下囚更无法保护小周后,表达自己的无奈,这是他哀愁与悲痛的直接原因。

(二)思人

在前面品读《虞美人》已经分析“朱颜改”的问题,后主想到亡国之后,自己宫殿中的人们,想象他们容颜已改,不知道他们生活如何,会不會有些人已经离开人世了呢,久离家乡,久离亲人,更加思念他们。而且在这首词中,后主还有对潘佑、李平的悔恨。据宋人王铚《默记》卷上所载:

徐铉(原南唐要臣)归宋(投降宋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赵光义)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曰:“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指李煜)。”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出,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稍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

后主悔恨当时听信奸臣小人直言,错杀忠臣,现在身为阶下囚,对他们产生悔恨和思念。

(三)亡国之痛

此时后主已作为阶下囚,今天—七夕节又是他的生日,不免想起自己的故国,想起那大好的河山。现在南唐王朝已经灭亡三年,自己过着高级囚徒的生活,不知道故国现在如何,不知道故国的百姓生活如何,因而心中更加悲愁。

(四)对自己眼前痛苦的思考

现在自己是亡国之君,是阶下囚,为什么还让自己这样安然地活着,如果自己死了也就解脱了。后主感觉自己本身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侮辱,对不起自己的先祖,对不起南唐国的黎民百姓。除了自己本身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侮辱外,他在宋王朝做阶下囚,还要忍受太祖、太宗等的侮辱、讥讽和嘲笑,自己的生命也就蒙上了一片乌云,再也无法有生命的意义,愁苦、悲痛之情更加浓厚。

(五)对现实、生命的思考

后主面对这样的处境,不禁对生命做出思考,原本人生或非常的有意义,自己无缘与皇位,不必承受这样中的担子,但是老天弄人,却偏偏让这样一个性情如此之真的人走上了这样的不归之路。生命与世间那些永恒的事物相比是如此的短暂。生命的短暂让后主心中的愁苦喷涌而出,再也无法阻挡,生命就这样结束,在无限的愁思与痛苦中逝去。

后主将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完全表达出来,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国家之愁、人生之愁、人类之愁、生命之愁,境界便显得更加豁大而深远。

笔者认为,在鉴赏和品读诗歌时,一定要要关注词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如果不知道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生存状态,或许不能深刻地感受词作把离愁往事及亡国后的凄凉、孤独与落寞写得这般惊天地,泣鬼神,以及它传颂千古不衰的情韵。

作者简介:陈倩(1993—),女,硕士研究生,硕士,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虞美人李煜
泣血之声谁人懂?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虞美人花开(环球360)
我们家的小“坑货”
被误会的“虞美人”的一生
误做皇帝的李煜
虞美人
虞美人
佛教文化对李煜诗词的影响
何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