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困苦玉汝

2019-03-20于成

百姓生活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铭玉汝于成张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演化自张载《西铭》中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为包括贫穷、低贱、忧伤、灾难等种种艰苦难挨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虽然出自宋代《西铭》,但其包含的君子不畏艰险,自我磨砺,以苦为阶,最终实现涅槃的意志和信念,却千年绵延不绝,成为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独特民族品格。

中国古人对玉有异乎寻常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古人喜欢以玉来拟人,在于玉本身的质地温润,更在于玉的生成过程充满艰辛。美玉之美,从来不是浑然天成,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通过艰辛采集,不断打磨、切割、雕琢的结果。这一过程,给了注重内在道德修炼的古代圣贤君子以极大鼓励和启发。古人认为,学成“君子”甚至成为道德臻于完美的“圣人”,需要夜以继日的自我磨砺和锤炼。正如《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

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曰:“歲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相似的表述,到了横渠先生的《西铭》这里,则是“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富贵安乐可以使生活丰裕舒适,但困苦贫贱,忧戚灾厄,却能使人像经过打磨的玉一样,在逆境中成长。

《西铭》是有宋一代现象级著作,它是宋代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在其著作《正蒙》第十七篇《乾称篇》开头的一段话,张载把它抄录贴在西边的窗户上,称《订顽》。程颐将其改名为《西铭》,对其推崇备至,认为《西铭》“扩前圣所未发”。朱熹早年读《西铭》,中年作《西铭解》,《西铭》对其影响至深。对于“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句,朱熹上承孟子,如是解道:“贫贱忧戚,所以拂乱于我,而使吾之为志也笃。”从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儒学,以艰难险阻为大化之熔炉,锤炼自身以获得君子品格的追求,始终如一。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坎坷丛生。近代以来更是列强环伺、军阀割据,国之将倾岌岌可危,仁人志士引用张载“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这句名言,呼吁国民将险境当成历练,遇强则强,挽救家国于生死之际。在近代国家危亡的大背景下,形容个人境遇的贫贱忧戚,更多地被形容时代环境的“艰难困苦”所替代,频频见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端,逐渐固定成俗语。“玉汝于成”的含义,也由打磨自身使之成为君子,扩大为所坚持的事业成功,含有正义必胜、坚持就是胜利的蕴意。

于己,置身戚忧贫贱之地,仍不改初衷孜孜以求;于民族于家国,置身艰难困苦之境,仍穷尽所有奋勇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体现的是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与达观。而成为如玉君子之后,所求何在?张载有四句,千年之后我辈读之,依然热血沸腾壮心不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西铭玉汝于成张载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张载与王夫之关于乾父坤母说的政治哲学差异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从《西铭》、《东铭》看张载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评介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论二程对张载《西铭》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