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段“反复结构文本”的价值分析与教学要领

2019-03-20毛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价值分析

毛成

【摘   要】“反复结构文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重,是低段学生阅读的重要文本形式。“反复结构文本”鲜明的游戏性、规律性、可比性、样本性,使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篇章意识的渗透,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升迁移能力。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特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发现、举一反三、复述背诵、想象模仿等方式,感受“反复结构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反复结构;价值分析;教学要领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有时是词语,有时是句子,有时甚至是语段。[1]运用反复手法不仅可以增强话语的韵律美,还能强化所要表达的意思,突出所要传递的情感。当文本中出现多处语段反复,段落之间结构相似、句式相同,或一咏三叹,或情节复迭,就形成了“反复结构文本”。

由于儿童独特的思维特征、阅读能力和审美心理,反复手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反复结构文本”也在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段教材中占有一定比重。以统编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共14篇课文,其中“反复结构文本”有8篇,全册在语文园地栏目中共安排了八次“和大人一起读”,“反复结构文本”达5篇。一年级下册共21篇课文,其中“反复结构文本”有9篇,语文园地栏目中还有4篇。可以说,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反复结构文本”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文本形式。

一、“反复结构文本”的价值分析

从结构上看,“反复结构文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一般形式的反复,是指几个自然段以并列形式呈现。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话语“荷叶是我的(    )”这样的比喻句,让我们了解荷叶的作用,然后再写小动物们在荷叶上(荷叶下)做什么,展现生动的画面。段落之间为并列关系。第二,“三段式”反复,即将相同或相似的情节重复三次或三次以上,借助结构相似的语段丛的反复来加以表现。这一表现形式在童话故事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第3~5自然段情节反复,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每一次都是以“小壁虎来到哪儿,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的形式构段,形象地写出了动物不同尾巴的功用。第三,“循环式”反复,是指将相同或相似情节以链条形式进行反复,周而复始,最终回到起点。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中,原本小猴子是可以有所收获的,但是他看到新的,就扔掉旧的,最终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地回到山上,故事回到了起点。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反复,都具备一定的游戏性、规律性、可比性、样本性等特性,“反复结构文本”也因此具备了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游戏性:有利于阅读兴趣的激发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而幼儿游戏又总是通过反复的方式来达成的。”[2]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喜欢反复做某一个动作或重复某一个情节,乐此不疲,这样的游戏心理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接受活动,这就是孩子们总是喜欢让大人用相同的话语反复讲述同一个故事,还听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反复结构文本”中,相似的语句或故事情节多次重复出现,在儿童眼里就是一个不断游戏的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接受刺激,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拔萝卜》的故事中,老公公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老公公喊老婆婆来帮忙,“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老婆婆喊小姑娘来帮忙,小姑娘又喊小狗来帮忙,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像这样一个喊一个来帮忙,一个拉着一个拔萝卜,还有反复出现的“‘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这样的句子,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故事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幻化成故事中的角色,同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猜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故事情节如游戏般的反复呈现,会让他们获得“意料之中”的满足感,或“意料之外”的惊喜感。

(二)规律性:有利于篇章意识的渗透

“篇章意识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它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体现在对事物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作较完整、较紧凑的叙述。”[3]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字词和句子的掌握上,还体现为篇章意识和篇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篇章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是高段,然而,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低段学生的阅读不可能割裂式地只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篇章意识的初步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反复结构文本”由于结构上回环复沓、排列有致,从而具有鲜明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为某些词语在相同位置的多次复现,某些句式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某些角色不断以相同的方式进入故事……这样的规律性,有利于学生发现故事的线索,发现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本整体的布局规律,初步建构篇章意识。例如:按四季结构行文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儿童诗《四季》、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小熊住山洞》,都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安排布局的,有意思的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是先写了夏、秋、冬,而把“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放在最后,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发现了这样的结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文本。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首次出现情节示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在知道故事每次都是按照“蜘蛛卖什么,卖给了谁,结果如何”来展开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情节进行梳理,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篇章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由局部关注到整体观照的阅读习惯。

(三)可比性:有利于敏銳语感的形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语言积累与实践。反复手法的运用,必定使文本出现大量“相同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凸显“相同之处”的同时,“不同之处”也变得更加鲜明突出。因此,不同的句式、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情节之间产生鲜明的可比性,既可以比较相同之处,也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反复结构文本”所具有的可比性,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主动观察、发现、比较语段的特点,找到语段间的异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

发现反复处,聚焦“相同点”,能强化学生对语段的理解与积累,在一咏三叹、回环反复中将其内化为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壁虎每一次借尾巴都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然后问:“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个“您”显示出尊重,用商量的口吻“行吗”也表现出他的礼貌。这个句子的三次出现,让小壁虎的形象,让这种礼貌的表达深入人心。发现反复处,聚焦“不同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还能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如《小猴子下山》中,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然而小猴子摘水果、运水果的动作却各不相同:掰玉米扛着走,摘桃子捧着走,摘西瓜抱着走。学生通过做动作,将动作与水果的外形特点相联系,就能感受到动词使用的精妙,积累语言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样本性:有利于迁移能力的提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任何学习的成功都离不开“迁移”的作用,“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共识。低段学生语文学习经验匮乏,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较为薄弱。然而,“反复结构文本”独有的反复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作出了最佳的示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反复接触类似结构语段,强化对这一表达类型的认识,在举一反三中让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

首先是阅读方法的迁移。就一篇课文的学习而言,由于文中的几个语段的呈现形式是完全相似的,就为学生的阅读方法迁移创造了机会和可能。统编教材倡导阅读教学的“1+X”模式,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内学习一篇,课外带出多篇同结构文本。“反复结构文本”鲜明的特征成为最适合的学习样本,为阅读的迁移服务。比如针对“三段式”反复的童话故事,在学生发现反复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群文阅读,发现这类故事情节复迭的魅力,会读、乐读这一类故事。其次是表达方法的迁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反复结构文本”中大量同类型词语、同类型短语、同类型句式的反复,为学生提供学习表达的样本,也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当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蕴含的规律后,自然会产生模仿的冲动。教师的适时引导能让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创造,获得模仿后的成功体验,更乐于表达。

二、“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要领

“反复结构文本”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主动进行积累与运用,充分发挥“反复结构文本”特有的育人价值。

(一)主动发现

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反复结构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构段形式相似,段落之间有许多重复出现的固定词语或者句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主动发现其中语言表达的奥秘。首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重复”处,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度。其次,教给学生圈画的方法,即一边读一边画出段落间一样的词句,或者圈出不一样的词句。圈画的方式让发现的过程可视化,更有利于进行比较。最后,观察发现后,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让学生说清楚、说明白自己的观察过程与观察结果,在表达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判断、补充、提炼、整合。

如教学《四季》一课,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四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儿童诗,主动发现诗歌里的奥秘——

生1:我发现这首诗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是什么”。

生2:我发现最后一句分别是“我是春天”“我是夏天”“我是秋天”“我就是冬天”。

生3:春夏秋冬就是“四季”。

生4:我发现前面三个小节的第一句都是四个字,“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只有第四小节开头不是四个字,是“雪人大肚子一挺”。

生5:我发现课文插图画的就是草芽、荷叶、谷穗、雪人。

生6:我发现草芽是春天长出来的,荷叶是夏天的,谷穗是秋天成熟的,雪人是冬天才有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分别代表着——

生6:四个季节。

生7:我发现第二行都是“他怎样地说”。

师:“他”到底指谁呢?再仔细读读课文。

……

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主动发现,再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逐步明晰,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有趣的探究与发现之旅,充满了惊喜和满足感。

(二)举一反三

“反复结构文本”多以相似段落反复出现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反复”的特点,做到重点突破,由扶到放,迁移方法。

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教师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小水珠说了什么?荷叶是它的什么?小水珠做了什么动作?表演一下可爱的小水珠。”在充分朗读、表演、发现、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个自然段的构段规律,并完成学习表格第一行的填写。

接下来,带着这样的发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段落,抓住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来掌握课文内容,补充表格。学生通过与文字对话,发现信息、提取关键词,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荷叶对大家的作用,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这样的“举一反三”,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夯实基础。

(三)复述背诵

语文学习厚积薄发,注重对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反复结构”主要出现在儿童诗歌和儿童故事中。富有韵律的反复式儿童诗朗朗上口,适合学生进行背诵;而充满趣味的反复式儿童故事则适合进行复述。

以故事复述为例,统编一年级教材中出现了篇幅较长的课文,而这些长课文大部分是反复结构的,如果学生掌握了段落和情节发展的规律,就能很快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发现情节复沓的基础上,厘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抓住关键角色、关键词的方式,或者借助课文插图来复述故事的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课文篇幅长达五页。如何让学生读懂故事并复述故事呢?首先,是抓主要角色,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出场顺序。其次,要明确狗熊一共说了几次通知,每次通知有什么异同,发现故事中反复的成分,掌握故事反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熟悉内化故事,最终完成对故事的复述。“反复结构文本”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复述与积累,能增强学生的表达力与记忆力。

(四)想象模仿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以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低段的表达可以从“模仿”开始。“反复结构文本”大量反复出现的句式具有样板和示范作用,适合进行模仿、迁移。如学习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儿童诗《谁和谁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文章中的藤和瓜好、蜜蜂和花好、白云和风好,还有谁和谁好呢?”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生活,让学生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尽情倾吐。再如读完《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它能借到尾巴吗,在了解其他动物尾巴功能的基础上,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来编故事。丰富的样本降低了表达的难度;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勾连,获得表达的成功体验。

綜上所述,低年级教材中的“反复结构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也提供了语言吸收与吐纳的渠道。教师要关注这类文本的鲜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反复结构文本”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9-180.

[2]王金禾.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反复艺术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3):7-10.

[3]谢晓琳,徐盛桓,张国仕.学龄前儿童篇章意识和篇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通讯,1988(5):1-4,10.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213000)

猜你喜欢

价值分析
浅析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价值、存在问题和实现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O2O电商模式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十周嫁出去》新型网络相亲节目价值分析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探讨化妆造型对舞台戏剧的价值及运用方法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