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困境与发展策略

2019-03-20刘春英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京族音乐艺术

刘春英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从越南迁居而来,现多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独弦琴是其古老的民间弹弦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南国风韵。它音色柔和优美,琴声歌声交融,深受京族人民喜爱。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情况。独弦琴艺术包括它的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它与京族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是京族文化的重要构成。笔者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访问中,了解到它的传播概况,发现它存在不少传播困境,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该艺术,需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播概况

京族独弦琴艺术原主要靠父子口耳秘授的方式传承,民间艺人保守,缺少统一的乐谱,外人难以窥探与学琴,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现代文明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和政府的保护与扶持,它有了新发展,逐渐复苏活跃。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该音乐文化的传播也存在不少困境,影响着它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京族独弦琴早期演奏者有民间艺人苏善辉和阮世和。苏善辉首创独弦琴独奏并将它搬上艺术舞台,还收东兴文工团的何绍和其侄子苏春发等为徒,开创师徒传承方式,这都有助于其传承与发扬。20世纪60年代前,独弦琴艺术仅存在京族民间艺人的生活中,自生自灭。20世纪60年代后,不少音乐研究者、器乐演奏家和民族文化研究者等深入京族地区调查、学习和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为其传承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如独弦琴的改良,琴身材质由单一竹筒逐渐丰富为棕榈木、紫木和红木等,并逐步增加了摇杆与共鸣器,后又添了电扩装置等,改进演奏音质和扩大音量,更好地满足舞台表演的需求。此外,民族音乐人收集、整理、改编和创作曲目。它也从民间边缘艺术,逐步发展成有曲谱可查和技艺可循的高雅艺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京族人民价值观转变,年轻人追求新生活远离故土,疏远本族文化,其保护与传承出现危机。进入21世纪,政府日益重视对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京族独弦琴艺术先于2007年被列为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引导与扶持、京族人民艺术自觉和民族音乐人努力下,它逐渐形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民俗传承、学校传承等依赖艺人传播的“活态”传承模式和教材、乐谱、音像资料和博物馆等物质化的“静态”传承模式。

二、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播困境

(一)师资力量匮乏

首先,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它独特的音乐风格表现为即兴演奏时装饰音复杂多变。装饰音很难用记谱符号精准标明,同样曲目不同老师各有演奏风格。学生光看乐谱难以演奏出曲目韵律,没找老师学习几乎不会弹。它历来依靠父子和师徒间“口传心授”,教琴者亲自示范与点拨,学琴者曲调感知与练习。但它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即兴式的,教琴者教学费力,学琴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的不少。而且,独弦琴传承人很少,像苏善辉、阮世和和何绍都已故去。而家族传承式微,只有苏春发和苏海珍二例。其次,囿于师资力量与办学场地不足,教学规模与教学成效深受影响。如苏春发、苏海珍和赵霞等都在当地开培训班,闲时教授琴艺,但学琴者有限。另外,东兴市政府建了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因老师数量少,多数是半路出家,边学边教,间断地师从苏春发等短期学习,教学质量和进度也受影响。受限于运营资金、师资、场地和乐器等因素,该基地虽面向社会免费教学,但限制招生数量,多采用速成教学。整体来看,独弦琴的社会教学多数是爱好者或专业学生向独弦琴名家或教师学艺,好的授琴者本来就少,而“口传心授”的教学随意,教学规模与成效有限;且囿于时间、地域和资金等限制,速成教学容易造成演奏技法和曲目风韵的变异。

(二)学校教育传承困难

我国独弦琴学校教育起步晚,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师资力量等导致它学校传承困难。首先,高校进行独弦琴专业教育还在探索。如陈坤鹏教授于2003年首先在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独弦琴演奏课,只设立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选修课;他还出版了《独弦琴教程》等教材。这些有利于高校独弦琴专业教育的发展,但单靠个人努力不现实,需累积更深厚的理论成果。其次,中小学普及独弦琴音乐成效一般。东兴市政府早在2008年就设立了“京族独弦琴艺术进学校”。一方面,虽集中东兴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独弦琴培训,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培训是短期速成班,不少教师基础薄弱,又没有自己的乐器持续练习。另一方面,中小学音乐课在现有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下不受重视,校内推广独弦琴困难。如京族学校虽将它纳入音乐课,但老师琴艺水平有限,且有其他教学任务,学生掌握几首经典曲目,能在领导或媒体等访问时表演即可。而苏春发和苏海珍等抽空来校义务教学时断时续。此外,其教学需设备、教材和教室等资源,这些要持续的财力支持。总之,独弦琴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现没能建构系统、规范教学的专业学科和完备的学校教育传承体系,成为限制它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本土文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独弦琴艺术是京族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反映和情感表达,起着增强本族社会认同感、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作用。它的根源在本土文化,与京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发展相关联。其传承离不开京族人民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和艺术传习等亲身参与的过程,因此,在京族聚居地保护与传承它非常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独弦琴艺术在本地传承遭遇危机。一则,它的大量受众消失。它本是京族人民海洋捕捞生产时代的产物,季节性农闲时的娱乐,现许多京族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等,导致受众流失。二则,它的传承后继乏人。独弦琴演奏技法特殊复杂,学琴者需长期反复练习、有较强感悟力和老师悉心教导,方见成效。一方面,国内独弦琴好老师较少;另一方面,学琴者投入大量精力的意愿与行动不强。三则,它没有获得广泛、有力的传播,它主要面向京族人民传播,流传地域又相对闭塞。

(四)传播广度和力度不足

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播的广度与力度不够,导致它的受众和影响力不足。第一,它主要传者与受众是京族人,但只有2万多人,口耳秘授的传播方式更是限制了其传者与受众的数量。第二,它的传播往往借力“哈节”宣传,传播时间集中且短暂,多数在本地的报纸和电视台传播,传播的受众面和范围有限,且不是宣传主体,难以渗进大众视野。第三,独弦琴音乐人通过舞台演出、发行音像制品和出版教材等多种途径向大众展示它的魅力,再借助报纸、电视和书籍等大众媒体传播出去,但传播的持续性不强和力度不大。第四,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人们媒介接触习惯转变,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等成为人们接触新事物与不同文化的重要渠道。独弦琴艺术的新媒体传播不足,网上虽有一些艺人访问及其演奏等信息,但比较零散、粗浅,很难满足大众信息需求,传播受众面与效果受到影响。

三、京族独弦琴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塑造京族文旅品牌和发展当地经济与产业相结合

京族聚居地既有天然的滨海风光,又有海洋民族风情与边境特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游意愿高涨,不仅希望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期待了解当地民族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围绕旅游消费需求,深化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因此,塑造京族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经济与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京族人留在当地就业与生活,也利于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东兴市政府已着手开发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借此促进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但资源利用分散、随意、不连贯,且文旅融合创新性不够。京族文旅品牌塑造和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整合势在必行,做法如下:(1)政府牵头多方筹集资金、集思广益,整合京族民歌、独弦琴、哈节和京族体育等精华,创作突显京族文化特色的节目和活动,组织京族民众定时定点表演,甚至方便游人参与活动。(2)大力发展海滨渔业以繁荣当地经济,京族美食也有丰富的食材保障,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增加消费收入。(3)发展京族文旅相关的其他产业,如京族美食、京族工艺、京族民宿等的开发,都有益于本地经济和文化的长远发展。(4)京族与越族有共通的语言、文化,加上区位优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中越文化交流和边贸互促互进,可展现京族文旅的“边境”特色和传承京族文化。

(二)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和构建学校教育传承体系

京族独弦琴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没有系统、规范的学科教育,仍是“社会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传承体系,阻碍了它的长远发展,这种困境急需改变。

一是,高校创建独弦琴专业学科,是培养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对照越南独弦琴音乐发展情况,它的专业教育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独弦琴原是盲人或流浪汉乞讨时的伴奏乐器。武俊德于1956年在越南音乐学校开创独弦琴专业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独弦琴已成国乐,由只有几个学生的四年制中专,到1981年设本科专业,20世纪90年代末有研究生课程,构建独弦琴演奏学科。该校会选个别优秀学生重点培养以储备教师人才,要求新老师跟随民间艺人学习,还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个学校或艺术团体,已成独弦琴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中国高校创建规范、系统的独弦琴学科教育,培养表演、创作、教学和研究的人才,才是长久之计。

二是,继续在学校课程和活动中推广独弦琴艺术,吸引年轻人关注与喜爱。首先,它的保护和传承,本地人责无旁贷。东兴文体局引导它融入当地学校音乐课,特别是在京族地区中小学进行普及。要真正落实,做法如下:(1)学校观念上要重视。(2)加强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选调本地音乐老师师从独弦琴名家学习,或到越南进修独弦琴专业,也可引进专业人才,这样才有师资保障。(3)促进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还可采用独弦琴的会演、文化展览和参观京族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其次,广西其他有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或大学,可开设独弦琴演奏课、赏析课和文艺演出等,探索“本土音乐”进学校的有效方式,可扩展其受众。

(三)博采众长以滋养京族独弦琴艺术

京族独弦琴艺术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它与西方音乐、汉族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之间不是二元对立关系,多与其他音乐文化交流碰撞,兼容并包其精华,更易被其他地方和民族的人们所喜爱。

一方面,借鉴与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手法与素材。独弦琴原仅靠父子相传,只在“京族三岛”流传,几乎销声匿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受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文化的熏陶,在政府扶持、乐器改良、曲目创作和传承模式创新等因素影响下,它也逐渐获得汉、壮和苗等民族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它的学习、演奏与创作,带来多样的民族气息与精神内涵,其演奏手法、曲目和情感表达等必然丰富多变,形成富有时代审美观念和多样表达内容与方式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另一方面,加强中越音乐文化的交流。中越音乐文化交流现多数是政府组织的文化考察与商业演出,或节庆期间民间艺人互访。为满足中越人民对音乐文化的追求,需加强深层次和多形式的交流。一则,由政府或高校组织开展独弦琴的学术研讨、演出和访问等。二则,鼓励与支持中越独弦琴音乐人实地考察与相互学习。中越独弦琴音乐文化“和而不同”,两国互派人到当地学习民歌、曲目及其演奏手法等,以储备人才。

(四)加强传播以扩大影响力和拓展文化空间

独弦琴艺术需创新多样传播方式和加大传播力度,才能有效接触并影响更多受众,增强它在人们生活中的活力,扩大它的影响力和拓展文化空间。

一是,确保京族独弦琴艺术在本地传播深入化。东兴地区民众,特别是京族人民接触、了解和喜爱它,能巩固和拓展它在本地的影响力与文化空间。除了借助“哈节”宣传它外,还可丰富它的传播形式,如民间独弦琴比赛、独弦琴制造展示和独弦琴演奏会等,营造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另外,东兴市政府提出打造“本土文艺精品工程”,京族人民也可组建本土文艺团队、创编节目等,将独弦琴精品节目为代表的京族文化,通过公益性公演传播到社区、乡镇和比赛中,扩大它的受众面与影响力。二是,运用传统媒体来增加它的传播深度。国家鼓励、引导与扶持独弦琴乐谱、教学视频、音像制品和教材等的创作与发行,也可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共同将这些成果借助大众媒体传播出去,增进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融入大众的文娱活动与音乐学习。三是,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宽它的传播广度。其广泛传播需有效利用互联网传承方式。首先,东兴文体局可建立官网、官微、公众号和抖音号来传播独弦琴艺术,综合运用图文、声音与视频等展现其魅力。其次,独弦琴音乐人可以自行或在政府组织下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表演与教学的互动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它。最后,鼓励与扶持规范、系统的在线课程开发,通过慕课平台广泛传播,方便人们远程学习。

京族独弦琴艺术作为京族艺术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发展既可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又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其传播困境,实施必要发展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有利于该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京族音乐艺术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纸的艺术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音乐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因艺术而生
京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传承与保护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