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19-03-20黄海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个体转型群众

□黄海林

人类实践活动是意识层面的活动,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精神文明进行改造。精神文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文化总和,具体表现在教育、科学、艺术等领域,对人们审美、心理建设、传统习惯等产生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新型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人们实现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应建设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如何建立精神文明,是我国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发展的必要问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精神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意义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精神对于物质存在依赖性,同时精神对于物质也存在反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历史变迁背后,都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社会发展不只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其中也蕴含许多精神文化要素,如道德水平、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所以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建设也是一种精神建设行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的普及,激发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与物质力量有效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教育文化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客观性的精神力量,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凝聚社会思想共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增加凝聚力方面,成为维系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力量。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改变与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为了有效解决化解社会矛盾,除增加社会财富以外,还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将社会矛盾中深层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也是文化与价值取向裂变时期,人们自主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使价值观与文化需求发展不断多样化。其中不可避免产生社会文化盲目的特征,会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鼓励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引导,整合多元化发展,形成社会精神的凝聚力,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因此,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并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激发出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实现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要目的。

(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精神文明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状况,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即使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等因素,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化作为综合国力影响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二是文化与经济发展逐渐趋向一体化;三是文化显示出国家的话语权。因此,在国际环境竞争中,要积极塑造精神文化形象,从而达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要把握目前精神文化发展趋势,增强精神文明建设责任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文化加强,使我国面对国际文化较量时,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二、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转型

(一)经济建设服务向以人为本服务转型。精神文明建设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发生改变,人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转型方向。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除经济需求之外产生其他需求,我国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提出科学发展观,使精神文明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脱离出来,回归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精神文明建设要想彻底实现重视为人服务的转型发展,要改善传统人本工具论的限制。我国部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群众真实需求,违背人民意愿,并未做到真正为群众考虑,只是进行“面子工程”,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人民的文化权益,限制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型,要严格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为民所想和做人民所需,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人民精神文化利益,实现促进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人主体性相适应,实现全面性的精神文明建设转型。

(二)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向重视激发人的创造力转型。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日益增长的趋势,还在性质上转化为文化权益的需求。其中包括文化享受权、文化创造权、文化参与权等,所以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单纯地让人民享受文明建设成果,而是要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权利主体需求。人民群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享受着和推动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重视群众主体作用,才能够焕发出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造热情。要想实现向重视激发人的创造力转型,必须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要凸显出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尊重,推行民主型文化建设,让群众充分发挥出文明建设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使群众获得价值和地位的认同,在文明建设中不断进行自我展示,使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增强自身创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向激发人创造力的转型。

(三)重视社会本位向重视个体本位转型。个体本位转型是指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民为本,不只是重视人整体发展,而是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角度,实现个体本位发展。人在社会中发展,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进步,因此,没有个体就没有社会,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是个体与社会整体的统一。人的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个性追求、社会关系、人格需求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的个体性为本,重视人体本位价值。人的个体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尊重和理解个体差异,维护个体性权利,实现个体自由和民主人权,从而达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人文关怀的目的。二是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每一个个体的文明建设,因为个体的追求一方面需要依托群众力量去实现;另一方面群众也要通过个体才能得到巩固。我国要建设精神文明强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个体发挥出全面的才能和力量,这就需要个体综合素质提升、个性丰富、主体意识增强,将个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向重视个体本位转型,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进程。

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处理好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如何能解决处理这些矛盾,是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的变动使社会矛盾逐渐增强,使我国建设中兼顾各方利益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处理好各种矛盾能在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公正。随着市场经济和人民自由以及民主政治这三个特征不断演化,使人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价值和文化需求多样化发展。人们需求的多样化推动人全面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由于人们文化多样化发展还存在盲目的问题,会对社会矛盾产生间接不良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积极发挥文化主导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我党指出要正确处理社会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矛盾解决的具体举措,为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处理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二)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握好物质生产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达到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状态。物质生活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要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完善人们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建设,才能够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丰富的物质条件为人们精神生活提供动力,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休闲娱乐时间增多,为人们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对于精神需求也不断增长,使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平衡。物质发展决定着精神发展,但是精神对于物质也存在着反作用,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做依托,物质文明发展不仅要求精神文明的追随,还要求在物质文明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表明,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允许范围内,精神文明发展程度越高,就越符合物质发展的要求。而这一现象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来讲,正是达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目标。

(三)文化创新与借鉴结合,保障精神文明的继承。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存在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包含优秀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低俗文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成为目前主要的工作问题之一。新时期发展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保持文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保障精神文明的有效继承。新时期社会体制的发展,更多体现出一种在借鉴和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借鉴与继承并不单纯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文化创新也不是完全否定现阶段的发展成果。而是面对多样化文化,要具备理性的辨别精神,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文化创新,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益的文化精华。对待外来文化,要采取借鉴和批判的精神,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中国梦”。构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中国梦”体现着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希望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康,“中国梦”的构建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实现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要能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的利益,使社会发展成果普及到全体人民,使我国人民向共同富裕前进。广大人民的安康与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使我国先进文化理论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方面。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是实践方面。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在文化建设的指导下,从我国实际实践情况出发,创造出先进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随着我国全民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越发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广发和深刻。因此,要积极建设精神文明,保持自身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个体转型群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多让群众咧嘴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转型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