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诊断小儿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2019-03-20方金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上腹肠腔肠套叠

方金晶

(武汉市第八医院超声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为明确超声诊断小儿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可疑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诊断经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可疑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患儿84例,其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2个月~9岁,平均4.67±1.19岁,≤1岁11例,1~3岁22例,3~7岁43例,>7岁8例。发病时间2h~56h,平均17.9±3.1h。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等。查体右上腹扪及包块32例,左上腹扪及包块20例,中上腹扪及包块32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日本ALOKA-SSD5500,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3.0MHz,宽频带探头。患儿取侧卧位或仰卧位,行多切面扫查,观察并记录肠道有无异常,具体包括肠壁厚度、肠腔内容物性质、肠道蠕动状态、腹腔内有无积液、腹腔内有无异常肿块等。如果发现异常肿块,则记录其大小、位置、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采用CDFI观察内部及周边的血流状态。如果患儿不合作,则使用镇静剂。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

2 结果

2.1 声像图表现

84例可疑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患儿均具有肠套叠典型超声表现,即长轴呈“假肾”状(见图1),轴呈“同心圆”状(见图2)。

图1 长轴切面呈假肾状

2.2 治疗结果

84例患儿中,有25例检查出息肉病变,在套头边缘肠腔内有实质性病变,大小不一,边界清晰。小的息肉为团状,大的息肉为分叶状,CDFI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见图3)。此类患儿均接受电子肠镜息肉切除术,均顺利出院。

图3 CDFI下的血流信号

其余患儿仅发现肠套叠征象,疑为继发性肠套叠,均接受剖腹探查术。术中均发现套头边缘肠腔内存在息肉病变,其中回肠息肉32例,结肠息肉10例,空肠息肉17例。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是由于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等导致的局部肠腔狭窄,并在起始点形成肠套叠,本病可急性、亚急性起病或慢性病程,部分患儿临床无明显表现[2]。当前临床多采用超声诊断本病,该方法特异性较高,所有病例均发现肠套叠特征性表现,明确诊断为肠套叠。

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的肿块样突起,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几乎所有部位,以3~6岁患儿居多,且男孩多与女孩,病理主要是错构瘤、腺瘤或炎症性息肉。息肉是引起小儿肠套叠的重要原因,息肉分布广泛,往往散布于胃肠道的多个部位,以小肠居多[3]。其中,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具有明显特征,患儿往往伴有口唇处黑斑,超声检查发现肠套叠后,在套头周围扫查往往会有息肉表现,同时也要扫查其他部位,避免漏诊。

在本次研究中,有25例患儿诊断出息肉样病变,在套头边缘肠腔内有边界清晰、中等回声的实质性病变,且在CDFI下有清晰地血流信号。也有59例患儿未发现息肉样病变,其原因可能为:(1)患儿肠道内有较多粪便引起漏诊;(2)近年来肥胖患儿较多,探头穿透性降低;(3)检查者经验不足。

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灶的治疗非常关键,如果未能进行有效处理,甚至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检查出肠息肉病变的患儿,实施肠镜息肉切除术,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对于其他患儿,则进行剖腹探查或肠息肉切除。

综上,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超声诊断小儿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可准确判断套叠部位血供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上腹肠腔肠套叠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和胃化湿汤治疗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观察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
改制加压输液器注水法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儿童大肠套叠与小肠套叠的超声影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