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支柱产业推进脱贫攻坚
——如何高质量发展我国冷凉蔬菜产业?

2019-03-20陆庆光

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蔬菜发展

陆庆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

冷凉蔬菜,在一些地区也被称为高原夏菜、高山蔬菜、错季蔬菜、反季节蔬菜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冷凉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

目前,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六盘山区以及河北坝上等区域,涉及10多个省市120多个高海拔市、县。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一些贫困县乡镇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种植冷凉蔬菜,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当前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冷凉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分布

根据《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1月16日发布,以下简称《规划》),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等因素,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6大优势区域。《规划》中所称高原夏秋蔬菜、高纬度夏秋蔬菜,在一些地方也称为高原夏菜、高山蔬菜、喜凉蔬菜、错季蔬菜等,本文统称为冷凉蔬菜。全国6大蔬菜优势区域中,冷凉蔬菜主要分布在3大优势产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北部高纬度区域,这些区域的主要地理生态特征见表1。

表1清晰地描述了冷凉蔬菜优势产区的基本生态学特征:纬度较高,海拔800 m以上的高原、平坝和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5 ℃,无需遮阳降温设施就可生产多种蔬菜。大多降雨集中,降雨量适宜,适合夏秋冷凉蔬菜生产。为保障全国夏秋蔬菜淡季市场的有效供给,3大优势产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以甘肃高原夏菜为例,可持续供应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走上南方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2018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了59.6万hm2,总产量约2 600万t,有效填补了我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为保障全国蔬菜市场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1-2]。

目前,我国冷凉蔬菜优势产区规划涉及16个省区133个重点县市,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集中连片高海拔贫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种植冷凉蔬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已建成3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同时带动12个村的1 3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冷凉蔬菜。2017年该村人均年收入1.35万元,80%以上的收入来自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加快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的支柱产业[3-4]。

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从西南部地区的云南、贵州,到西北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长期以来在冷凉气候条件下开展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冷凉蔬菜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下面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为例,介绍其发展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近1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乌兰察布市距离首都北京320 km,海拔高度在1 100 m以上,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18.8 ℃。2008年开始发展冷凉蔬菜,2010年冷凉蔬菜就被正式列入了乌兰察布市“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012年由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领衔,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依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紧密合作,在乌兰察布市建立了全国第1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中国·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5]。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院士工作站为平台,国家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与乌兰察布市进一步密切合作,继续在推动科技攻关、种植模式创新、提质增效、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7]。

表1 冷凉蔬菜优势产区主要地理生态特征

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共引进示范马铃薯、玉米、杂粮杂豆等新品种300多个,试验示范机械化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生物肥料、标准化栽培、气流循环增产等新技术新材料160多项,在科研攻关、人才引进培养、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进示范方智远院士团队培育的甘蓝新品种“中甘-21”获得成功,每667 m2甘蓝籽种投入由200元降到了50元,农民每667 m2增收500~800元,在乌兰察布市和全国主要产区推广,市场占有率达到80%[6]。

2013年科技部将冷凉蔬菜项目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长期从事耐寒类蔬菜品种资源的收集、性状鉴定和品种选育工作,2014年成立了“内蒙古绿色冷凉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累计审定蔬菜品种40余个,主要包括 “内配”系列秋甘蓝一代杂交种、“北星”系列甜椒杂交种、“金红”系列胡萝卜杂交种、“内葱”系列大葱品种、“红绣球”“金美”洋葱品种等[4]。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建设面向首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发展定位,不断调整种养业结构,已初步形成马铃薯、冷凉蔬菜、杂粮杂豆、生猪肉鸡、肉牛肉羊、乳业6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乌兰察布马铃薯种植面积26.67万hm2(400万亩),年产量450万t左右,其中高端产品原料薯25万t;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13万hm2(77万亩),年产量310万t,产品主要有胡萝卜、大白菜、西芹、甘蓝、西兰花、圆葱等;以燕麦、荞麦为主的杂粮杂豆种植面积10万hm2,年产量12万t。马铃薯和燕麦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第1。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西安、兰州、银川3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中心,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固原市发展冷凉蔬菜,坚持“设施与露地并重、内供与外销协调、品种与季节适应”的总体思路,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引进示范,建设综合集成技术示范园区(点),全力打造“冷凉蔬菜产业集群”,促进冷凉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2018年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总面积3.33万hm2(50万亩)以上,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园区)50个、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33个,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10万t,总产值28亿元。

固原市原州区在发展城郊型蔬菜基地的同时,加大露地外销型冷凉蔬菜基地建设,种植面积1.73万hm2(26万亩)。建成5个蔬菜批发市场、11处集镇以上农产品销售市场、3个蔬菜预冷库、1个脱水蔬菜厂,培育了18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以蔬菜收购营销点为基础,运销合作组织为龙头,运销大户为骨干的市场营销体系,产品远销上海、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区。

固原市西吉县发展以芹菜、胡萝卜、大拱棚番茄、西兰花等为主的特色蔬菜0.8万hm2。围绕冷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组建了1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贩运大户及经纪人50多个,培育营销人员500多人,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市场”“运销大户+合作社+农户+市场”等经营模式,开拓了21省43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渠道畅通、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固原市彭阳县发展以辣椒为主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0.86万hm2(13万亩)。建立辣椒批发市场5个,配套预冷贮藏库14座,引进龙头企业4家,组建辣椒专业合作组织20多家,培养营销大户50多家,形成“党支部+专业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覆盖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技术交流互动机制,90%以上的辣椒实现区外销售。

甘肃省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充分发挥黄土高原干燥、凉爽、日光强、病虫害少等优势,创新生产技术,建立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经济作物推广站为主的研发推广体系,引进筛选新品种,集成创新栽培技术,科学安排茬口,探索出膜下暗灌、高垄栽培、立体套种等30多项新技术工艺,形成了在全省任何地方发展蔬菜产业的成熟技术体系。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片。

2009年全省蔬菜面积39.87万hm2(598万亩),产量1 082万t,产值150多亿元;2018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59.6万hm2,产量2 600万t,蔬菜面积、产量分别排在全国的第17位和第15位,产值48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5%。蔬菜产业成为甘肃省种植业中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对农民收入贡献份额较高的产业之一。

2018年12月,甘肃省农村厅组织召开省蔬菜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提出全省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一稳定、二优化、三提高”:首先划定优势区,力争播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66.7万hm2(1 000万亩)左右,保障数量供应充足;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错峰上市,不同区域应分别确定一批主导品种,促进主导产品规模发展,同时开发一批名、特、优、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特别是要提高蔬菜产业扶贫脱贫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冷凉蔬菜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虽然整体上冷凉地区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弱,但长期的连作种植,导致病害日益严重,尤其是土传病害;日渐加大农药的使用量,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以至于影响我国冷凉蔬菜产业的安全发展。由于投入少、研究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等原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在冷凉区域栽培的蔬菜品种研发进展缓慢,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于对技术研发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少,基础研究薄弱,蔬菜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及育种方法、技术等基础研究缺乏。

在这些贫困的地区,从事冷凉蔬菜的专业科技人员较少,目前经营的技术人员大多以前从事其他产业,服务技术不到位,以至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在适宜发展冷凉蔬菜的贫困区域,存在以下问题:以散户种植为主、劳动力老龄化,是许多地区的现状;标准化生产以及节本增效新技术难普及,水肥资源浪费严重;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滞后,质量安全隐患仍然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产业链较短,采后贮藏加工技术落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田间轻简化作业水平普遍较低;单一的种植结构,加大了当地蔬菜产业的风险。在产业链条中,种植、贮藏、加工、营销等缺乏龙头型企业,产业规模化种植之路还很长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实现规模化及专业化地组织冷凉蔬菜生产。农户品牌意识薄弱,普遍没有自主打造的品牌“名片”,品质较佳的冷凉蔬菜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造成优质低价,以至于产品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受市场环境影响,农民收益不稳定

冷凉蔬菜上市时间集中在普通蔬菜供应淡季、蔬菜供应的缺口时段,此时蔬菜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蔬菜的价格,出现价格高峰,可相应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区域,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自然灾害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政策调控,在高山冷凉蔬菜保险、税收、补贴、支持性价格、批发市场用地等方面支持政策不均衡、不稳定;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了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集中上市造成的蔬菜滞销以及“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基础设施不完善,抵御灾害能力弱

冷凉蔬菜产区大多分布在山区老区等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投入不足;新建菜地排灌设施不足,致使露地蔬菜单产不稳;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灾能力弱;田间设施、采收机械、贮藏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系统设施不健全、不配套[8-11]。

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在即将进入“十四五”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1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冷凉蔬菜产业的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初步建议,仅供参考。

明确冷凉蔬菜产业定位

目前正值全国各地编制“十四五”冷凉蔬菜产业规划的关键时期, 区域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发展大局的总体战略。《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27号)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冷凉蔬菜主产区,大多位于生态脆弱重点区域,如阴山北麓、冀北坝上以及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等。在生态脆弱重点区域,应严格控制耕地规模,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冷凉蔬菜产业作为一些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一定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兴产业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冷凉蔬菜之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是需求导向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细分的结果。要切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加、销合理布局,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统筹安排。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价格机制是建设冷凉蔬菜市场体系的关键,要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供需信息服务。加大力度推进产销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冷凉蔬菜市场流通体系和营销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发展冷链物流,降低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研究运用农业多功能性原理,充分发掘冷凉生态的多样功能,延伸产业链,拓展生产经营模式。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特色知名品牌。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选育特色品种,尽快形成适宜冷凉生态环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系列。分类创建标准园区,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 “三品一标”,示范GAP(良好农业操作规程)模式,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构建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全程绿色技术解决方案,提高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立预警监测制度,推广节水新技术。冷凉生态优势的关键在露地,重点是提高露地冷凉蔬菜生产水平,设施蔬菜也要不断创新升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笔者在“略论冷凉蔬菜与冷凉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冷凉生态学。冷凉生态学,在生态学体系中属于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e Ecology)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在交叉科学基础上深入研究各类生物之间、各生态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冷凉生态学理论的使命是探索客观规律、揭示科学原理、指导社会实践。冷凉生态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对发展冷凉经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有70%的国土面积属于冷凉生态区域,涉及人口150余万人,冷凉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云南、贵州、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升级发展的新动力,如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于2014年4月成立,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为切实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加快推进该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表示,内蒙古属于典型的“冷凉经济带”,所处的纬度、海拔以及气温、光照、水资源条件,造就了许多的“特仑苏”(蒙古语特仑的意思是特别、特等、第一)[13]。冷凉蔬菜产业为冷凉经济的探索提供了生动的案例[4]。

当前冷凉蔬菜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基层技术推广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学科建设,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在相关院校开设《冷凉生态学》课程。建议试行 “一门特色课程,一个教学基地,一支专业团队,一个支撑项目,一个学位授权点”的技术路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持续加强政策支撑

遵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级财政应优先加大“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夯实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基础,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依托科技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升级,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NGO(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等参与扶贫。对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脱贫的“摘帽县”,要确保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继续提供财政支持,巩固扩大成果。进入“后脱贫时代”,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深化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财税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等各项政策,在蔬菜保险、税收、补贴、支持性价格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政策调控机制。2019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诞生10周年,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政策红利,形成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冷凉蔬菜产业的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冷凉蔬菜产业是新兴的生态产业,要逐步构建相应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冷凉蔬菜产业是贫困山区生态脱贫的主导产业,是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这对于具有发展冷凉蔬菜优势的贫困区域是一个发展蔬菜产业、脱贫致富的良好机遇,冷凉蔬菜也渐渐成为其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公司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力争打造冷凉蔬菜品牌,推进我国冷凉蔬菜产业持久健康发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山高原蔬菜“两减”课题,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地都积极开展专题科学研究,全面推动冷凉生态产业。冷凉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蔬菜发展
蔬菜“涨疯”,咋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蔬菜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