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临猗方言词汇的年龄差异的调查分析

2019-03-20杨碧莹海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日头青年人普通话

■杨碧莹/海南师范大学

一、前言

临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语言现象多种多样,学者对临猗方言的研究集中表现在临猗方言的子尾与子变韵母、结构助词的“奈”与“哩”、“给”字句式等方面。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长期使用临猗方言交流的过程中,老年人(56岁-80岁)和中青年人(20岁-55岁)在使用方言词汇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所以很有必要对其展开探讨。本文以人们在使用临猗方言词汇的年龄差异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同时从社会、文化、心理和年龄等角度出发,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究老年人使用的临猗方言词汇的来源,来充实目前人们对临猗方言的研究成果,引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进而保护方言。

二、老年人和中青年人使用临猗方言词汇的差异

临猗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在词汇上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这种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融合着普通话和网络上的新词语,是与新旧词汇交织而演变的,在其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三种情况。

(一)一对一

“一对一”,指的是同一个词语,老年人的一种说法对应中青年人的一种说法。中青年人在日常交际中经常选用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富有新义且近似普通话的词语,并以这些词语取代老年人那些不易理解和接受的词语。例如:说男性长得英俊,老年人用“派畅”,中青年人则用“帅”;普通话里的“英姿飒爽”,老年人用“尺飒”,中青年人使用的词则和普通话一致;普通话里说女性“漂亮”,老年人用“正妆”,中青年则简单地用“好看”来说;中青年说日子过的“穷”,老年人则说“熄火”;中青年人说“玩耍”,老年人说“呲憩”,像这种差异较大的词语还有很多,下面特举一些进行分析。

表1

在上表中,太阳、垃圾是名词,折磨、明白是动词,小气、舒服是形容词,且每一组相对应的词语里,如太阳—日头—太阳,前面是普通话例词,中间为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后面为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说明上表中这些词汇在使用中表现出的年龄差异,下面例举一些句子来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1)普通话:今天的太阳真大。

老年人:今天的日头真大。

中青年人:今天的太阳真大。

这三句话中,中青年人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完全一致,而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区别则在“太阳”一词上,老年人使用的“日头”一词是从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已见于唐张鷟的《朝野佥载》卷四:“暗去也没雨,明来也没云。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①此处的“日头”即“太阳”。“太阳”一词在东汉时期就有了,班固《汉书·元帝纪》中记载道“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①这说明太阳一词比日头出现还早,但太阳一直作为书面语,直至唐出现了口语日头,老年人一直保留古时口语的说法,中青年人则采用书面语的表达。

(2)普通话:你把角落里的垃圾扫一下。

老年人:你把角落里的脏发扫一下。

中青年人:你把角落里的垃圾扫一下。

在这几个句子里,区别明显体现在“垃圾”一词上,老年人用“脏发”来表达,“脏”即不干净,“发”指头发,头发脏了就会油腻腻,后来词义扩大,由头发脏扩大到一东西脏,脏东西就是垃圾。

(3)普通话:你太折磨人了。

老年人:你太百遭人了。

中青年人:你太折磨人了。

这几句话中,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词汇差别体现在“折磨”上,“百遭”一词是多次使人感到痛苦,“百”是上百次的意思,表明次数多,“遭”遭受,多指不好的事情,也就是使人感到痛苦,二者合起来为多次的痛苦折磨。类似“遭”这样的临猗方言词还有“拗遭”一词。

(4)普通话:老师讲的知识点,我都明白啦。

老年人:老师讲的知识点,我都咧着啦。

中青年人:老师讲的知识点,我明白啦。

同样地,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差别主要在“明白”一词上,老年人使用的是“咧着”,而中青年人使用的词与普通话已无差别。“咧”是动词,口微张,常见的组词有咧着嘴,表示快乐的意思,当人在明白某些事情时也会感到快乐,适当地咧着嘴微笑,早时期的临猗人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而用“咧着”一词来表示“明白”。此外,《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人在表达某件事、明白某件事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喜悦之情,这亦可证明临猗方言“咧着”与明白有联系。

(5)普通话:他很小气。

中青年人:他很小气。

很明显,差别在“小气”一词上,老年人用“鸡别眼”,在家禽里面,鸡的眼睛是最小的,“别”是方言词语的词缀,有这个词缀的词语还有“憨别、别嘴”等,中青年人由于不懂方言词语的含义,转而使用普通话词语。

从上面这五个例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是晦涩难懂的,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和普通话一致。造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普通话的普及,加之一些浓重的方言词汇的淡化,致使临猗方言词汇一对一现象频繁,处于两极分化界点,方言的复杂度减低,但老年人和青年人又都能理解双方的话语,这种状况随语言的演变,倾向于更多青年人的使用习惯。

(二)多对一

“多对一”指的是老年人使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言词语对应中青年人使用的一个方言词语。多个词在演变过程中只保留了一个词,保留的词汇中有的是较流行的词汇,有的采用了普通话词汇,保留的词汇即中青年人使用的词汇。这一类型的词语也有很多,例如:“小卖部”老年人除了说小卖部,还说“供销社、代销点”,中青年人说“小卖部”;“板凳”中青年人和老年人都说,但老年人还会用“马虎、戳戳”来替换;“张狂”老年人会说“张、张躁”,中青年人说“张”;中青年人说的“聊天”,老年人说“闲片、片、聊天”。像这种多对一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下表特列出一些。

表2

上表中,衣服、日子、外婆是名词,虚荣、聪明是形容词,忙活、跑是动词,在每组对应的词里,如“衣服—行李、穿的、衣服—衣服”,前面是普通话例词,中间为老年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同义方言词汇,后面为中青年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方言词汇。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说明这些词汇在使用中表现出的年龄差异,同样下面特举一些例子来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1)普通话:我今天买了两身新衣服。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对齿轮箱输出轴的扭矩载荷进行监测,检查并消除造成扭矩载荷过大的原因。根据风电机组的运行经验,造成齿轮箱扭矩载荷过大的主要原因有机组控制不稳定造成的转矩大幅度波动、发电机短路等。

老年人:我今天买了两身新穿的/行李/衣服。

中青年人:我今天买了两身新衣服。

在这个句子中,中青年人的表达与普通话一致,老年人仅在“衣服”一词上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沿用,而作出行所带的东西则见于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有诗八百余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自笑冗乱,亦不復置之于行李。”①人们出行所带的东西大部分是衣服,所以在临猗方言中用行李表衣服,而衣服的功用即穿,所以也称为“穿的”。

(2)普通话:要踏踏实实过日子。

老年人:要踏踏实实过日子/光景/日豆。

中青年人:要踏踏实实过日子。

这几个句子中,老年人对“日子”的表达比较多样,像“光景”是较文雅的说法,表示光阴、时光之意最早出现在南朝·梁 沉约的《休沐寄怀》诗:“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①,“光景”一词不仅在晋南方言中普遍应用,在陕西的咸阳。合阳等地区也经常使用。“日豆”一词是“日头”音变而出现的,古时日头也有日子的意思,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过了七十个日头,有苗归服。”①现在临猗方言中经常这样表述“找个好日头”即找个好日子,后来“头”字音变为“豆”并泛化,常作词尾,如“辣豆、车豆、剪豆”等词语。

(3)普通话:我去外婆家玩。

老年人:我去舅厦奶/舅奶/舅婆家玩。

中青年人:我去外婆家玩。

这几个句子的差别体现在人称词“外婆”上,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对这一称谓有三种说法,而中青年人为了区别,引进普通话的词汇来表述。“舅厦奶”顾名思义就是舅舅的妈妈,奶即娘也就是妈,“厦”表示尊敬,有大的意思;“舅奶”是“舅厦奶”的简称;而婆也是娘、妈的意思,所以也有“舅婆”这一词语。

(4)普通话:他很虚荣。

老年人:他很装化鬼/装化/装。

中青年人:他很虚荣。

这三句话中,中青年人的表达和普通话一致,而“虚荣”老年人用“装化鬼”,虚荣的人都很好面子,喜欢装派头,这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后面加一个“鬼”,更明确地表示这个词的属性,“装化”和“装”都是词语简化而形成的。

(5)普通话:我忙活了一天。

老年人:我张结/忙活/忙了一天。

中青年人:我忙活了一天。

这三个句子里,区别在于“忙活”一词上,老年人还用“张结、忙”来替换,“张结”一词来源于成语“张灯结彩”,这个成语形容节日或有喜庆的事的繁华景象,一般过节日或过喜事都有很多事要做,会很忙,所以老年人用“张结”,后来引进普通话里的“忙活”来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又在此基础上简化,有了“忙”。

从上述这几个具体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较丰富,同义方言词多,但有的不易理解,而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简单易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青年人在交际中追求简单易懂的原则,舍繁求简,因而有的保留原来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有的引进普通话中的词汇。

(三)一对多

“一对多”指的是老年人使用的一个方言词语对应中青年人使用的多个方言词语。由于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中青年人在使用以前较土的方言词汇时,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增添新词语来同义替换。例如:“生病”一词,老年人说“难过”,中青年人说“难过、生病、害病”;普通话里的“刚才”,老年人说“将将”,中青年人说“将将、将马上、刚刚”;普通话里的“干啥”,老年人说“嘎斯”,中青年人说“干啥、嘎斯、做索”,像这种一对多的词语还有很多,下面特举一些典型的词语进行说明。

表3

上表中,臭美和炫耀是形容词,零食、台阶是名词,什么和这种是代词,在每一组对应的词里,如“臭美—神后—神后、妖捏、臭美”前面普通话例词,中间是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后面是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是单一的,而中青年人在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语基础上通过吸收普通话、简称等方式使表达的词语更加多样化,因而出现了一对多这种情况。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说明这些词汇在使用中表现出的年龄差异,这里同样举一些例子来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1)普通话:她很臭美。

老年人:她很神后。

中青年人:她很神后/妖捏/臭美。

在这几个句子中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形容词“臭美”,“神后”刚开始是一个中性词,即神灵王后的意思,他们一般打扮都很隆重,但这种打扮用于普通人身上的话则显得很夸张,所以变成了贬义词;“妖捏”的“妖”是妖艳,“捏”是扭捏,不大方;青年人觉得这两种方言词语在交流中仍存在障碍,所以又采用了普通话里“臭美”这一词语。

(2)普通话:我买了一些零食。

老年人:我买了一些好吃的。

中青年人:我买了一些好吃的/好吃头/零食。

很明显,中青年人对零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零食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吃,所以老年人会在后面加一个方言词尾“的”,构成“好吃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与“的”同作用的词尾“头”,所以“好吃的”又可以说“好吃头”;像目前刚成年的年轻人则直接说“零食”了。

(3)普通话:这个楼上的台阶有些陡。

老年人:这个楼上的克台有些陡。

中青年人:这楼上的台阶/楼梯/克台有些陡。

老年人把“台阶”说成“克台”,“克”是克服、达到的意思,“台”则是楼台、台阶,合起来是登上台阶,但词义在使用中是有偏重的,所以“克”义淡化,突出“台”义;“楼梯”是由台阶组成的,在方言中以整体指代部分;而有的年轻人由于不懂方言词语的来源,便使用和普通话一样的词语。

(4)普通话:你说什么?

老年人:你说索加?

中青年人:你说索加/索/什么?

这三个句子里,差别体现在 “什么”一词上,很有必要说明一下其演化的路径,老年人说“索加”,“什么”一词也说“啥”,在临猗方言中,把“啥”缓读就成了“索加”,后来经过简化,变成了“索”,年轻人在保留老年人说法的同时,也吸收了普通话的词语。

从上述这几个具体的例子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单一且有的词晦涩难懂,而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多种多样,且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临猗中青年人在与周边县市的人们打交道时,为了交际的方便,会刻意不说自己的方言,转而说周边县市方言里的个别词,比如“妖捏”就是借用河津方言。再一个原因是中青年人思想相对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受普通话的影响大,因而老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单调,中青年人使用的方言词汇丰富多彩。

三、产生使用词汇年龄差异的原因

形成使用临猗方言词汇年龄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方言本身的原因,也有许多外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临猗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与外地人打交道做生意的过程中,临猗方言词汇也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某些词语用临猗方言解释时,外地人听不懂,这时就要采用一种大家都懂的语言来解释,即普通话。同时,研究方言词汇势必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但随着普通话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地域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像临猗传统戏剧“眉户”里的唱词大都变成了普通话,包含有旧方言的唱词逐渐被人遗忘。中青年人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求异心理明显,这种心理状态也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而老年人受固有思维的影响,求异心理不明显,因而他们使用的临猗方言词汇大都和以前一样,改动较少。所以,由心理因素导致出现了在使用临猗方言词汇上出现了年龄差异。同样地,老年人因为年纪大所以思想保守,对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敏感,而中青年人思想开放,喜欢接受和探索未知的事物,使得年龄也成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四、结语

临猗方言不仅是临猗地区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临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临猗人在使用方言词汇上表现出的年龄差异,我们看到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在使用方言词汇上表现出一对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等三种特点,这与当地的社会变革、地域文化、人们使用语言的求异心理和年龄思维差异都有一定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设想,老年人所使用的过老、过旧的临猗方言词汇必定会被中青年人所使用的接近普通话的方言词汇代替。

注释:

①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11:7009,3216,4301,1 974,7009.

猜你喜欢

日头青年人普通话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怕不怕?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倚老卖老不可取
蒲公英一样轻盈的灵魂
蒲公英一样轻盈的灵魂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