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枯朽与永恒

2019-03-19谢岳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竹简木心文明

谢岳萍

木心先生在《芹香子》写道:“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髧彼两髦,一身古远的芹香?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看得见的是诗,看不见的却是情。

相对于30亿年的地球生命和几百万年的人类史而言,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显得尤其短暂。但比起兵戈相向引起的王朝更替,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更具有无限的生机活力和绵延不绝的实际意义。

文明,是时光的活化石层。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到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古人将自己的时代书写在纸张上思来者,来者又在过去与将来的夹缝中填充进自己的感受——这是人类独有的绵延不绝的独行,是将文明化为永恒的独家方式。

回望近300年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东征历程,他们似乎总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先锋,甚至不惜以发展起来的铁甲重炮打头阵,欲予以东亚领土和大脑的双重征服。但是,世事并不尽如人愿。“自我中心错觉”的西方人在扩张过程中伴随的文化渗透,始终遭遇儒学文化圈的化解。无论是晚清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日本信仰的“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最终使得西方暂时赢得世界的不是它的思想、宗教,而是其运用的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这是文明超越物质化的力量。人类,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历代人不变的心之所向,赋予着文明以永恒。

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便成了文明必不可少的经历。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明的几次衰落与重建,鲜卑文明的融合与消亡;西方世界中弗朗哥和希特勒时期的文化独裁,都曾让文明走向不同程度的枯朽,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写道:“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供凭吊也可休息的凉亭。”当人类感知于框架,模糊于歷史与现实的边界之中,今夕何夕又该如何区分?一种新事物的到来,也往往意味着传统形式的枯朽殆尽。时代带来了能力解放,有时却也让人陷入无所适从的纠结。然而,生活早已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文明似乎总是妥协的那一方。

《莫高窟的挣扎》中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文明在暴露的那一刻,便意味着将遭遇更大的威胁。它是脆弱的,以至于可能在它重见天日之时,便意味着消亡。

时间的流逝,洗涤着文明的旧迹,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但发现文明的意义即如此——使其被人们珍视和更好地保存。千日而存,或未如枯木;一朝而朽,方成一世永恒。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在被人所挖掘的同时,它一方面在枯朽,另一方面却成为了永恒,走向涅槃重生。

自然与文明,同属万物,朝夕往复,同在牺牲与升华中轮回。

无论是枯朽,抑或是永恒,文明面临的耗散与苦楚,将必定以更博大的形式归来,以更灿烂的芳华绝代千秋。

(编辑:关晓星)

评点:任秋祯

文章紧扣“枯朽与永恒”标题,以“永恒—枯朽—统一辩证”为整体结构,层次明晰,衔接恰到好处。论证上,作者综合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诸多论证方式,议论深刻有力,鲜活生动而不固化。文章还多处引用名言,如木心《芹香子》、孟子、余秋雨等名家典语,语言清丽,情感鲜明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内容上,文章高屋建瓴,传达了对中华以至世界文明在时代大潮中演化,不断枯朽中仍旧永恒的慨叹,表达了对文明枯荣不息、永存于世的希冀。凸显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竹简木心文明
竹简和毛笔
请文明演绎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漫说文明
竹简倒水
对不文明说“不”
作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