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困境与对策

2019-03-19余波迪余晓梅王宏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高校学生大学生

□黄 媛 余波迪 余晓梅 王宏伟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认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热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口号。随之而来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在各大高校备受重视,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成功率持续走低。数据显示高校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17年3.0%,仅2017年就有20万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中,真正从中脱颖而出并存活下来的却不足1%。本文从学校教育、社会认知与学生自身三方面探讨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来突破困境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困境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淡薄。关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少,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次,对国家政策导向把握不清。创新创业强调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项目灵感往往紧随社会形势变化,但与之相悖的是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教材和辅助资源更新缓慢,这使得学生学到的技能常常与时代脱节。

2.学校创新创业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与约束细则。虽然各高校都大力推崇学生创新创业,也建立了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宣讲会等,但多数学校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配备的指导老师在精力和时间投入上显得相形见绌。这就导致了创新创业俱乐部形同虚设,其作用未能发挥到最大,也使得学生难以做出高价值的成果。国家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许多资源和政策,但由于学校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被浪费。

3.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过于程式化,机动性不足。第一,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周期较长,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看似短短的几天就可能使项目在立项论证中错失先机。第二,资金支持延后,多数创业项目立项资金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分批次发放,但繁琐的审核程序使资金到位时间落后于创业团队的需求,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初衷大打折扣。

4.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缺少标准评价体制。项目申报标准、运行审核标准和评价标准的非制度性使参加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项目过程中学生缺乏动力,指导老师目标不明确,不利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麦肯锡发布的《探索可持续筹资,推进高教改革创新》中提到,中国高校现阶段主要有两个痛点,其一便是投入(成本)与产出质量(学生培养、科研等)的评价联系不紧密,教育成效、科研成果和产出效率都较为低下。

5.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不足。教师整体上的创新创业观念还未完全树立,这就导致教师无法顺利将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运用到学生身上。学校部分创业指导老师仅能按照书本讲解理论,自身创新创业方面经验不足,对创业过程中的细节考虑不周,使得创新创业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指导严重脱节。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在真正创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学到的技能。另外,浮于表面的创新创业学习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社会方面。

1.多数企业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企业在招聘时都希望引进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却只能凭学生提供的简历判断其是否满足要求。多数企业未能从长远利益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扶持。比如,与附近高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等。

2.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忽视或认识狭隘。提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现仍有一些狭隘的看法,如“大学生创业就是开公司”等。除此之外,有人认为学生创业的商务色彩过重,使素质教育不再纯粹,浪费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这些带有偏见的观念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诸多干扰。

(三)学生自身方面。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连队“两委”带领下,十连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连队“两委”只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职工群众都能踊跃参加,快速到位。

1.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第一,创业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创业过程免不了各种困难和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重要。据调查,现今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毫无创新创业意识,盲目完成现有学习和工作;二是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对实现方式和渠道一无所知;三是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了解一些实现方式和渠道,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但资金有限,集资困难。

2.学生对今后工作的定位不清晰。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据调查,2018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75万,较2017年强势上升,为近几年来最高。完整的就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创业不失为一种就业的途径。现在高校学生却普遍安于现状,很少能有较完整的规划。

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对策

(一)构建迎合新时代科学教育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构建“理论+实践+互联网+比赛”教育新模式即可迎合教育新需求。

1.加强理论教学,围绕专业背景增加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例如创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政策等课程。学生在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从本体论的角度,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实际行动起来才能够果敢自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和科学创业观。

2.高校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开展师生互动的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方面的师资进行培训或引进,鼓励教师将新知识、新思路、新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中。另一方面,完善实践机制,结合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创新创业实践倾斜,强化师生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过程评定,为师生提供公平公正的项目实践平台。

3.合理将“互联网”作为学习辅助工具或达到应用于社会社群的目的。作为辅助工具,互联网可以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实现知识、学术、文献资源、课程录制资源的融合,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同时抓住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补充。同时大数据分析、网络调研以及基于QQ、微博、微信等的互联网社会社群功能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合理应用。

4.积极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例如全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发现不足并不断积累个人或团队的创业经验,而优异的成绩会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同时,各高校也应该在学校内部开展诸如营销大赛等小型创意竞赛,学生通过比赛在项目策划、财务管理、在线营销等创业相关理论方面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创业能力。

(二)构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体系。

1.设立专职机构。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及活动,各大高校应该建立学校及学生管理机构进行系统管理。例如建立一个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其中包括总务部、联络部、技术部、实践部以及培训部,每个部门有专业教师负责并进行指导。根据各部门需求及学校能力范围内可聘请专业的项目分析师、风险测评师等进行分析,同时邀请合作企业入驻部门共同搭建管理机构并进行项目实施。

2.改进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制度、评审制度、运行监管制度、资金申请制度、场地审批制度、风险预测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等,保障项目在申请、实施、评估、监管各方面都有章可循。

3.升级管理系统。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每年层出不穷,运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搭建管理系统实现在海量数据中进行项目查询及跟进,解决项目重复申报以及跟踪不到位等问题。在管理系统中科学统计和规范管理项目信息,保障项目内容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校内及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及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以人才创新为目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物理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良好的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从一个项目申报入驻孵化基地至项目结束,基地会全方面帮助并支持各类项目的有效推行。例如,孵化基地会为项目团队提供政府最新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社会最新创新创业资讯,融资、专利申请等相关信息。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孵化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有后勤保障、专业设备的低成本场地、战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指导、培训及事务管理方面的服务。这些方式使得创业团队减少了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的浪费,节约创业成本。另外,政府积极鼓励孵化基地对创业团队的支持,给予其一定的一次性补贴和奖励补贴。而孵化基地通过与多个创业团队的合作,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并吸引更多优秀的项目入驻基地,形成良性循环。

(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公平的环境。各级政府及部门应积极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便利的申报流程和专项扶持政策,例如开辟线上预审和绿色通道。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相关部门实行“三证合一”策略,支持建立众创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各大高校及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筹融资、知识分享等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及共享、众筹融资服务、营销战略等集成式系统的创新创业服务。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高校学生大学生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长春第十一届[秋季]连锁加盟创业项目展览会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